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刘慧  樊杰  王传胜 《地理研究》2008,27(6):1381-1389
欧盟空间规划是世界上最早的跨国空间规划。其新的空间规划理念、跨国规划实践、新的规划方法与制度等,在世界空间规划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欧盟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启动实施了欧洲标准区域划分(NUTS)、欧洲空间发展远景(ESDP)和欧洲空间规划研究计划(SPESP)等3个不同的空间规划研究项目,在空间规划理念、空间区域划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此外,欧洲区域发展基金、欧洲社会基金、结构基金以及监测评估网络的建立,是欧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政策保障体系。文章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欧盟空间规划实践对我国当前空间规划研究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2.
卓云霞  刘涛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8):1385-1396
在城镇快速扩张和交通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和区域呈现出多中心的趋势;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实践中,多中心也成为广泛应用的空间政策工具。论文回顾了国内外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研究进展,首先从研究尺度和中心重要性的界定出发,辨析了城市内和城市间、形态和功能多中心的内涵;而后分别从新中心的产生和既有中心一体化的角度解析了城市和区域多中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而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多中心的识别和测量方法、城市和区域空间结构单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分异以及多中心绩效评估等领域的进展与不足。文章最后提出了多中心研究的拓展方向:明晰多中心概念并进行合理测度、比较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异并剖析内在机制、对多中心的绩效进行多维度系统评估。  相似文献   

3.
概念、框架和测度: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评述及其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城市脆弱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对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的城市脆弱性研究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进而对传统研究脉络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概念内涵—分析框架—定量测度—动态演化—综合调控"的城市脆弱性研究新脉络。未来城市脆弱性研究应抓住3个重点问题:夯实理论基础,完善技术方法,加强实践应用,由此使城市脆弱性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科学认知城市多中心演化规律和规划实践对理解中国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逻辑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城市多中心概念与测度、驱动机理、绩效研究,以及中国城市多中心的规划实践等方面梳理了相关进展。研究表明,多中心性的概念涵盖形态、功能和治理3个维度,通常基于中心与次中心的识别从不同维度进行测度;城市多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体制交织、市场力量权衡选择和政府规划干预互馈的空间结果,触发和推动的主导因素既具有趋同性,也存在异质性;多中心发展策略在优化空间组织的同时可能带来一定负外部性,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应纳入研究范畴;多中心发展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空间治理、实现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但规划实施成效有待检验。未来,城市多中心研究应重视理论体系和框架的创新,利用多源数据探究不同维度不同尺度的多中心性,重视城市多中心的动态演化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加强对城市多中心多重绩效的系统分析,以及关注多中心规划实践涉及的多层次治理以及治理变革中的整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城市"人-地"复合系统的特点,对目前基于单一视角的城市脆弱性测度进行了有机拓展,构建了基于"非空间-空间"的城市脆弱性综合测度理论模型;以多准则决策分析技术和基于GIS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技术为基础,分别给出了城市非空间脆弱性和空间脆弱性定量测度的技术方法,实现了对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合肥市的实证研究表明:合肥市1998-2012年的非空间脆弱性总体呈下降态势,但在2011年发生突变反弹;合肥市空间脆弱性可被划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种脆弱性分区。该项研究可为城市脆弱性研究领域提供理论方法参考和实践应用借鉴,为制定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的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城市区域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下重要的空间组织形式,功能多中心是城市区域最为重要和本质的特征以及最为关键的演化阶段。以流动空间和城市网络理论为基础,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的研究可以从城际功能联系展开,通过定量测度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具有实践与理论意义的成果。以珠三角城市区域为研究对象,以城际轨道流为功能联系的数据基础,对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基于城际轨道交通流功能联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较高的功能多中心性,在世界上典型的城市区域中处于中上水平;对于东西两翼多中心度的测度与分析发现,东西两翼城市间缺乏有效的城际轨道交通功能联系,对于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珠三角城市区域功能多中心度进入离心发展阶段。随着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功能多中心将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7.
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利用中居住小区及房屋调查数据为基础、居住小区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GIS技术和泰尔指数模型,对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先应用GIS技术对居住小区容积率进行计算,其次将居住小区容积率划分为7个等级并对居住小区进行容积率分级,应用GIS软件生成空间分布图和等值线图,然后应用泰尔指数计算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测度指数,最后分析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呈不同等级整体破碎、相同等级小范围集聚、邻近等级穿插结合的空间分布特征。2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整体分异测度指数不高,极低和极高容积率等级的居住小区差异测度最大;全市四大区域中,中山区差异测度最大,甘井子区差异测度最小,四大区域的内部差异测度远远大于各区域之间的差异测度,是大连市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显著特点。3居住小区容积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不同区位和房屋属性所形成的住宅类型指向、城市空间地貌对居住小区建设的制约、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标准的宏观导向、城市地价对容积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勇  樊杰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9):1159-1166
区域发展差距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反映了区域发展差距研究从单要素、单指标走向多要素、多指标综合测度的发展趋势。本文在进行区域发展差距概念界定、构成要素类型划分,以及阐述构建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发展差距构成要素进行甄别、归类和属性特征分析,筛选、构建和设计出了以衡量民生质量为导向的区域发展差距宏观和微观测度指标体系。宏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8个要素指标和54个属性指标构成;微观测度指标体系由3个综合指标、14个要素指标和70个属性指标构成。  相似文献   

9.
从日本、美国、英国3个国家案例分析中总结出规划管理和部门协调的经验并探讨对中国"多规融合"实践的启示。日本的国土规划体系包含多类规划,但规划间关系明确,各部门交叉进行规划制定,并在规划实施中紧密配合。美国一般对规划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各个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实践比较多元,相关法律对于部门协调有明确的规定。同时,综合规划与城市投资计划、环境影响评估相协调,部分州通过城市增长管理来控制城市蔓延。英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比较单一,从中央到地方呈现二级或三级体系,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发展框架总领空间规划。结合国外经验的启示,从制度改革、法律保障、规划内容与实施三方面为国内"多规融合"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快速发展的高铁网络对区域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铁发展对具有不同属性的城市对间联系的影响机制仍亟需探讨.论文选取南京市2000-2019年全行业的企业对外横向投资联系数据,测度以南京市为核心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变化,在揭示城市对间联系格局的基础上,定量识别和分析了高铁因素对不同属性城市对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南京市...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compares indicators of polycentricity in a monocentric (MUR) and a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 (PUR) in Denmark at two points in time (1982 and 2002). It describes how population, jobs and commuting indicators of polycentricity develop and interact over time. Both the MUR and the PUR tend towards more balanced development. The increasing size of the main node in the PUR is the only deviation from the general trend. The general tendency towards a more polycentric regional structure was most marked in changing interaction and commuting patterns. Inter-urban commuting increased, while intra-urban commuting decreased, leading to dispersion of commuters and a rapid increase in commuting across the region. Commuting distances were shortest in the polycentric region, but it also had the highest growth rates. In both regions, the balancing trend leads to a dispersal of commuting demand over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eb of origins and destination nodes. This tendency compels us to question whether people’s choice of residenc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rrelevant to their place of work. In relation to polycentric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is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degree to which proximity can be a valuable ‘asset’ in terms of planning sustainable transport outcomes connecting residence, jobs and service.  相似文献   

12.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regions have evolved in the era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debates have consensus that monocentric model is no longer explaining the phenomenon of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One argument regards polycentricity as a permanent spatial structure beyond monocentricity; another idea believes that dispersion can explain spatial variation of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too.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level of monocentricity and primacy of principal city in Tehran Metropolitan Region (TMR), in addition to sub-centering and level of polycentrism. Dispersion of employment and population in TMR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tandard monocentric model is not able to explain evolution of Tehran although it is dominant core of the region. The polycentric models illustrated that although the changes from 2006 to 2011 were not considerable, employment was more concentrated than population; they also showed that there is no distinction between polycentric and dispersion and regions may have some levels of polycentricity and dispersion.  相似文献   

13.
王晖  袁丰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6):1053-1067
就业分布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组成部分。当前,就业多中心化正在成为一个全球现象并主导着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范式转变,然而中国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探讨。论文在梳理中西方相关文献基础上,试图呈现城市就业多中心化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首先,系统总结国内外城市就业集散与多中心化的地理格局与过程,重点回顾当前研究的共识与争论以及就业中心的生长动态与趋势。其次,从不同理论视角追踪城市就业集散与多中心模式演化的动力机制,关注空间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就业多中心结构的形成机理,特别是空间规划与管治等制度因素和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最后,从就业多中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通勤的影响2个方面总结就业多中心化的空间效应。城市就业多中心模式演化为我们认知城市的空间增长逻辑提供了独特观察窗口,可以为中国城市转型与空间重构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群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研究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较少从形态单中心—多中心视角研究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影响因素,而且通常采用户籍人口而非常住人口测度城市群空间结构,导致测量误差。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采用基于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进行分析,并运用联合国数据对结果进行佐证。以已有文献采用客观标准界定的13个城市群为样本,使用规模-位序法则测度城市群的形态单中心—多中心程度,探究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80年代以来大多数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化趋势;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规模的增加是导致城市群空间结构多中心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对于空间结构偏多中心的城市群,应强化城市间的交通联系和政策一体化,获取更大的发展红利;对于个别处于单中心化阶段的城市群,政策导向则避免过早地多中心化。  相似文献   

15.
多中心空间结构经济绩效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孙斌栋  丁嵩 《地理科学》2017,37(1):64-71
通过回顾国外多中心经济绩效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探讨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特别是单中心与多中心绩效的对比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由于城市之间可以通过“互借规模”、发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比较优势,加之较小的城市规模可以相对避免集聚不经济的产生,多中心空间结构理论上可以获得同等规模单一城市享有的集聚经济;受城市规模、发展阶段、地理空间尺度、功能联系、行业构成的异质性等因素影响,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表现不一。最后提出了深化国内研究的方向以及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文献对于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过程中的时间异质性探讨不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1 km格网人口数据,采用相对最小阈值法测度2005—2015年全国地级市城市内部形态多中心性,使用系统聚类算法对其时序演化模式进行归纳,并通过混合效应模型将时间异质性纳入到城市多中心性演化相关因素的探索中。研究发现:① 中国城市多中心结构在2010年前后基本形成;② 共识别了五种多中心的演化模式;③ 多中心性与区位特征、人口特征、经济水平、基础设施和城市规模显著相关;④ 中国城市多中心性演化在时间序列上呈现出差异性,符合扩散-聚合的规律,与经典城市结构理论相契合。研究发现及使用的相应方法有助于推进对于城市多中心性发展规律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7.
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婷麟  孙斌栋 《地理科学》2017,37(4):512-518
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都市区已经进入多中心分散阶段,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扩大人口规模,规模增加则导致集聚不经济上升,并促进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后的空间结构由于降低了集聚不经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因而,传统地理学中关于两者互动发展的描述得到实证支持;同时明确了多中心化的直接动力是人口规模的增加,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发现对于优化当前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张晓明 《地理学报》2006,61(10):1025-1036
巨型城市区的概念于1999年由P. Hall提出,是中心大城市向新的或临近的较小城市极度扩散后所形成的,是21世纪初正在出现的新城市模式,其概念强调区域在全球化中的作用,并认为城市间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产生的联系与区域的多中心结构相关联。近年来,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城市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上海依托长三角腹地建设全球城市成为共识,以上海为中心的大都市连绵带正在向巨型城市区演变。在介绍巨型城市区的概念的基础上,从多中心、功能性和网络性三个角度对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指出长江三角洲巨型城市区是一个多中心网络状的城市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