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川芎嗪(TMP)对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 LPA)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颈内动脉注入凝血酶法建立大鼠脑血栓栓塞模型,预防性给予TMP,观察大鼠脑血栓形成后LPA的水平.结果 实验对照组血浆L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预防性给予TMP可以明显降低血浆LPA水平,而假手术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急性脑血栓形成后血浆LPA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预防性给予TMP可以降低血浆LPA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溶血磷脂酸对大鼠uPA蛋白的表达及其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酸对uPA蛋白表达及其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在立体定向仪下向大鼠右侧尾壳核注射50uL溶血磷脂酸, 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注射部位邻近脑组织uPA蛋白表达,伊文思蓝(EB)作为示踪剂定量测定相应时间点BBB通透性.结果 注射溶血磷脂酸6 h后尾壳核uPA蛋白表达开始增高,在24 h达高峰, 48 h以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侧基底节区BBB对EB的通透性6 h开始增加,24 h通透性达最大,到48 h通透性渐减,与对照组相同时问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溶血磷脂酸可能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uPA蛋白表达的增加,降解基底膜,破坏血脑屏障,从而促进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大鼠体内对海马小胶质细胞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表达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向SD大鼠右侧海马区立体定向注射LPA、LPA+苏拉明(L+S),免疫组化检测不同时间点注射部位临近脑组织TLR4表达。结果 LPA脑内注射后6h同侧海马区TLR4表达开始增高,24h达高峰,48h以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S脑内注射组各时间点与LPA组相应时间点相比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 LPA激活小胶质细胞可能是通过TLR4信号途径介导的,TLR4可能在脑出血炎症损伤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金丝桃苷对大鼠颅脑损伤(TBI)后炎性反应和血脑屏障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取60只成年SPF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金丝桃苷组、高剂量金丝桃苷组、脂多糖(LPS)组、高剂量金丝桃苷+LPS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TBI大鼠模型。低剂量、高剂量金丝桃苷组大鼠造模后以金丝桃苷药液灌胃,剂量分别为60、120 mg/kg;LPS组大鼠造模后以LPS药液灌胃,剂量为0.4 mg/kg;金丝桃苷+LPS组大鼠造模后以高剂量金丝桃苷和LPS药液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4 d。灌胃结束后24 h,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跳台实验检测认知功能;采用伊文思蓝(EB)定量法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透射电镜观察大鼠血脑屏障结构损伤;采用ELASA检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组织TNF-α/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BI后,大鼠mNSS评分、跳台潜伏期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正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小分子甘油磷脂,也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外信号分子。它通过至少7个7次跨膜的G蛋白偶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增殖、生存、迁移、细胞骨架形成、细胞连接变化等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至少存在6种溶血磷脂酸受体,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尤瑞克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后,拔出线栓,恢复灌注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MPO活性、IL-1和ICAM-1的表达。结果 (1)假手术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脑组织中白细胞浸润程度、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ICAM-1和IL-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脑梗死体积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白细胞浸润程度、MPO活性、ICAM-1和IL-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尤瑞克林可通过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性反应来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溶血磷脂酸诱导小脑颗粒细胞氧化性损伤与凋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LPA)对原代培养大鼠小脑颗粒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将原代培养的大鼠小脑颗粒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LPA中,测定噻唑蓝(MTT);应用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技术观察细胞的凋亡率、凋亡细胞的核形态及细胞质和线粒体内活性氧(ROS)的形成.结果LPA对小脑颗粒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效应.经50μmol/LLPA作用后细胞生存率为正常细胞的(54.8±11.5)%,细胞凋亡率达(40.5±2.3)%,细胞染色质发生浓缩和形成凋亡小体,细胞质和线粒体内ROS形成增加,而经四甲基吡嗪(TMP)预处理后细胞生存率升至(84.7±8.8)%,细胞凋亡率减至(16.7±5.8)%,细胞核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质和线粒体内ROS形成被抑制.结论LPA具有神经毒性作用.通过增加线粒体内ROS形成,继而诱导神经元凋亡可能是其损伤机制之一.能减少内源性ROS形成的抗氧化剂可对抗LPA诱导的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溶血磷脂酸对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及水孔蛋白-4(aqaporin-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立体定向仪下向大鼠右侧尾壳核注射50uL溶血磷脂酸,在不同时间点对注射部位邻近脑组织AQP4蛋白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伊文斯蓝(Evans blue, EB)作为示踪剂定量测定不同时间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结果 注射溶血磷脂酸后6 h尾壳核AQP4蛋白表达开始增高,在第2 d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3 d,以后逐渐下降. 表达增高的部位主要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的胶质细胞.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LPA注射后6 h同侧尾壳核区BBB对EB通透性开始增加,24 h达最大,到48 h逐渐减低,与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溶血磷脂酸可以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周围胶质细胞AQP4蛋白表达的增加,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增加,参与脑水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溶血磷脂酸(LPA)对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其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胶质细胞系BV2细胞复苏后传代培养,分为对照组和LPA组,在30 min、1、3和6 h收取上层培养基,用ELISA法测定各组培养基中IL-1β和TNF-α的浓度。结果 LPA干预后BV2细胞分泌的IL-1β和TNF-α在1 h开始明显增加,IL-1β的分泌在3 h达到最高峰而TNF-α的分泌在6 h内持续升高(P<0.01)。结论 LPA可显著促进BV2细胞IL-1β和TNF-α的分泌,在3 h时促进作用最为显著。LPA可诱导BV2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分泌增加,提示LPA在小胶质细胞活化及炎性因子分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巴曲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影响。方法6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组(31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丹参注射液治疗;巴曲酶组加用巴曲酶治疗1个疗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5d、7d、10d和14d的血浆LPA浓度,并与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两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治疗后血浆LPA水平逐渐降低,巴曲酶组于治疗后10d、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后14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巴曲酶组治疗后5d、7d、10d血浆LPA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均P<0·001),恢复正常亦早。结论巴曲酶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11.
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亚低温的不同时程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常温组,亚低温1/2h组,亚低温1h组和亚低温3h组。每组各6只大鼠。参照Zea Longa的方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于再灌注24h断头取脑,行HE染色,观察脑组织中自细胞浸润及神经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常温组在缺血梗死灶周围区可见白细胞浸润明显及深染受损的神经元;随亚低温时间的延长,白细胞浸润逐渐减少,神经元亦表现为淡染的轻度损伤。结论:亚低温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白细胞浸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溶血磷脂酸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溶血磷脂酸(LPA)是脂类中小分子物质,是磷脂生物合成早期阶段关键性前体,在体内信号传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称为多功能“磷脂信使”。它可以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影响靶细胞功能[1],因而对血小板聚集、平滑肌收缩、细胞增殖、肿瘤细胞侵入等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正常人血浆LPA水平很低,一旦发生凝血过程,血小板被凝血酶活化产生大量LPA释放到血液中,可导致LPA水平大幅度增高。该文检测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cent ischemic attacks,TIA)、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CI)、脑出血发生时血浆LPA水平,以探讨LPA与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机制,分析达到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所需强化治疗的最短时间.方法 选取经临床和CT/MRI确诊的发病72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阿司匹林片11服,每次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4粒,每天3次,连服60d.全部患者于发病72 h内及治疗30、60 d时测定血浆LPA含量.观察通心络胶囊对脑梗步匕患者血浆LPA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随访2个月内腩梗死的复发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LPA含量均明显降低,治疗组更为明显.治疗30 d时血浆LPA含量则已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0 d内脑梗死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以显著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含量,与阿司匹林合用可能有较好的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建议急性脑梗死发病后的强化治疗时间不少于1个月.  相似文献   

14.
川芎嗪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及管腔狭窄度的影响,探讨其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性。方法应用直径为3mm的球囊导管造成家兔左颈动脉去内皮损伤模型。术后14d和28d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动脉新生内膜及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度并应用Brdu和α-actin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新生内膜细胞的增殖指数。结果治疗组新生内膜及中膜厚度、新生内膜面积.管腔狭窄度和细胞增殖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川芎嗪具有明显抑制动脉损伤后新内膜的形成及降低管腔狭窄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临床资料1·1观察对象:作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新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9岁,平均(64·5±10·8)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9~82岁,平均(63·1±11·13)岁。两组间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给予金纳多20 mL、对照组给予血塞通0·4 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1次/d,均15 d为1个疗程。患者入组前均未经抗凝及溶栓治疗,入组后除观察指标外其他基本治疗一致,对合并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前后测定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  相似文献   

16.
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机制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长春西汀干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h、24h、3d、7d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灶大小,采用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以评价脑水肿的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的表达于再灌注6h即增高(P<0.05),TNF-α的表达于24h增高(P<0.05),3d时均达高峰(均P<0.05),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长春西汀干预组于再灌注后24h、3d、7d时NF-κB和TNF-α表达降低。长春西汀干预组NF-κB各时点组内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F=2.324,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长春西汀干预组脑组织水含量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6h即增高,3d时达到高峰(均P<0.05),7d时仍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长春西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影响,探求急性脑梗死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所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实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除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外,加用氯吡格雷75mgqdpo,实验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d及21d后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82±1.10)和(2.23±0.96)μmol/L,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4.79±1.24)和(3.26±1.20)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9±1.08)和(2.62±1.03)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皮层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为:(5.55±0.96)和(4.01±0.75)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21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为:(3.98±1.02)和(2.77±0.98)μmol/L,2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深穿支实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5±1.17)和(3.83±1.56)μmol/L,2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3d后血浆LPA水平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对皮层支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深穿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注射溶血磷脂酸(LPA)后磷酸化Rb蛋白的表达及神经元凋亡的变化。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实验组(n=20)注射LPA、对照组(n=20)注射PBS和拮抗剂组(n=20)注射LPA+苏拉明,利用脑立体定位技术在大鼠双侧海马微量注射溶血磷脂酸溶剂,于注射后12、24、48和72h各不同时间点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该区域神经细胞中ser795位点磷酸化Rb蛋白(p-Rb,ser795)的表达水平;TUNEL技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注射LPA后12h海马CA3区神经细胞中p-Rb表达增加,注射LPA24h后表达到达高峰,且均高于拮抗剂组和对照组(P<0.05)。LPA注射后12h可检测到凋亡细胞,24h TUNEL阳性细胞数达高峰,且阳性细胞数均多于拮抗剂组和对照组(P<0.05)。LPA注射后的12h和24h可观察到p-Rb和TUNEL分别以镶嵌和重叠的方式共定位。结论 LPA在动物水平上诱导了Rb蛋白的磷酸化并导致了神经细胞早期的凋亡,可能间接或者不参与其晚期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疑似脑供血不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的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变化及阿司匹林对血浆LPA的影响。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分离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疑似脑供血不足及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3例血浆LPA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疑似脑供血不足组和TIA组的36例患者,每日给阿司匹林80mg顿服,1月后复查LPA并与服药前比较。结果疑似脑供血不足、TIA、进展性脑梗死及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分别为(3.98±0.75)μmol/L、(5.26±0.97)μmol/L、(4.41±0.61)μmol/L、(2.78±1.01)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00±0.70)μmol/L(均P<0.05)。经阿司匹林干预者1个月后复查血浆LPA为(1.93±0.58)μmol/L,与服药前(4.23±1.15)μmol/L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结论血浆LPA水平的测定可能有助于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口服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LPA是一种多功能的磷脂信使,是导致局部血小板栓子形成的主要因子。本文旨在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中LPA水平的变化,及氯吡格雷对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