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MS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组2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健康教育,血压不低于150/95mmHg的患者给予贝那普利治疗,在此基础上,EECP组给予1h/d,共36h的体外反搏治疗。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改善(P<0.01),但EECP组改善更明显(Z=-3.743,P<0.01);EECP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ISI明显升高(P<0.01),血脂代谢紊乱改善,甘油三酯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5)。结论体外反搏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可明显改善MS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被广泛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始动环节,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证实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其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的明显改善。现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角度对体外反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7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葛根素组(n=15)和常规治疗组(n=12).疗程均为3周.正常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疗程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并测定血中内皮素-1(ET-1)含量和进行活动平板试验.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功能较正常组明显减弱,有非常显著性差异[(4.9±2.6)%vs.(13.5±3.1)%,P<0.001],E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肱动脉FMD功能与ET-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γ=-0.73,P<0.01).②葛根素组和常规治疗组疗程前肱动脉FMD功能无明显差异,疗程后葛根素组肱动脉FMD功能明显增强,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2±1.8)%vs.(4.8±2.1)%,P<0.001)],ET-1含量亦显著减少(P<0.01).③葛根素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减少(2.6±1.4次vs.4.6±1.6次,P<0.01).疗程前后比较,葛根素组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7.9±2.3mmvs.5.3±1.8mm,P<0.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5.4±1.6minvs.8.1±2.7min,P<0.01].∑ST减少与FMD功能增强及ET-1含量减少均有明显相关性(γ=-0.61,γ=0.65,P均<0.001).结论葛根素可显著改善X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是葛根素抗心绞痛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体外反搏治疗心脏X综合征对ET-1的影响。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心脏X综合征患者26例。反搏治疗者每次反搏60分钟,每天1次,每周5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做3个疗程。分别在首次反搏前及第3疗程结束后查心电图活动平板试验及检测ET-1(采用放射免疫平衡法测定ET-1),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健康对照组ET-1为7.79±0.9,26例X综合征患者治疗前ET-1为11.34±1.05,两者ET-1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ET-1为9.30±0.94,治疗前后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体外反搏治疗后平板试验结果:运动时间(T)明显延长,做功量明显增多(P<0.01),缺血导联ST段下降明显减轻(P<0.01),但最大运动时心率变化不明显。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心脏X综合征可以降低ET-1,改善运动耐量及心电图缺血性ST变化。  相似文献   

5.
以往认为体外反搏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产生双脉动血流,以舒张期增压的方式提高心脏灌注。近年来血管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体外反搏还通过加速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提高血管内皮系统的血流切应力,并通过一系列血管内膜保护相关的调控机制,有效促进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修复,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现简要地复习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工作,从调控血管张力和血管活性物质、改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和动脉僵硬度、抑制动脉内膜增殖、降低循环促炎物质和促进体内内皮祖细胞动员等方面,初步阐述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内皮功能这一体外反搏治疗作用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的冠心病患者,观察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影响,以及是否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方法:将51例冠心病患者(均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分成两组,按1:2匹配,反搏组17例,对照组3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此外反搏组予以3个疗程的体外反搏治疗。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采用Celermajer法;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MD、NMD、hsCRP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反搏组治疗后FMD明显升高(P<0.01), NMD也有升高(P<0.05),hsCRP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发现,反搏组FMD和NMD的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1),两组间hsCRP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提高对血管壁内皮细胞的切应力,改善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内皮功能,使血管的舒张功能增加,且没有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为冠心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X综合征患者一氧化氮 (NO)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 2 5例X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并测定其血浆NO含量 ,与 2 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①X综合征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减弱 [(6 .1± 2 .0 ) %∶(15 .6± 3.2 ) % ,P <0 .0 1],而两组患者对硝酸甘油的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 .5± 1.5 ) %∶(15 .1± 2 .1) % ,P >0 .0 5 ]。②X综合征组患者在胸痛前、胸痛发作时及胸痛后 2h血浆NO含量分别为 (4 0 .6 7± 8.0 3)、(2 9.2 5± 9.87)、(39.5 4± 6 .0 7)μmol/L ,与正常对照组 (5 7.6 7± 10 .89) μmol/L比较均 P <0 .0 1;心绞痛发作时NO含量明显低于发作前及发作后。③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与血浆NO含量呈正相关 (r =0 .832 8,P <0 .0 1)。结论 :X综合征患者与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心绞痛发作和NO水平降低有关 ,提示内皮功能异常在X综合征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功能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MS患者50例,分为EECP组和对照组.EECP组给予EECP治疗,观察比较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及血管弹性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均明显降低[(83.3±4.9)mm Hg比(132.2±4.3)mm Hg,P<0.05];治疗后EECP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与血清胰岛素明显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提高(-1.544±0.212)(P<0.05),血脂功能改善明显,甘油三酯显著降低(2.54±0.6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12±0.15)mmol/L(P<0.05),血管舒张功能也有所改善.结论 增强型体外反搏能够改善血脂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血管内皮功能,是药物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研究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拜阿司匹灵、瑞舒伐他汀钙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EEC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血浆内皮素-1(ET-1)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WV、MPV、ADMA、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PWV、MPV、ADMA、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与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替米沙坦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每组38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8例作为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替米沙坦80 mg/d,治疗3个月。检测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血压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常规组和替米沙坦组的血压、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P<0.01),但两组间的血压、空腹血糖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替米沙坦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内径(FMD)(P<0.05)、一氧化氮含量明显升高(P<0.0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P<0.05),且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FMD、一氧化氮含量及炎症因子水平与治疗前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升高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叶酸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叶酸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轻、中度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叶酸干预组22例,对照组20例。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治疗前后两组间及组内肱动脉基础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叶酸干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11.59%±4.79%比7.15%±3.20%和8.14%±3.01%)、肱动脉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19.73%±5.80%比16.69%±4.75%和17.55%±6.05%)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叶酸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害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容量超负荷是否通过对血管内皮的损害导致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高死亡率。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81例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容量指标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定,采用身高标化的细胞外液作为容量指标,用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反映内皮功能,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为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变化与静息内径比值。结果有37例男性患者及44例女性患者入选本研究,平均年龄和透析龄分别是61±12岁和20±23个透析月。女性患者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明显高于男性患者(9.17%±6.23%和6.31%±5.01%,P<0.05)。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与体重(r=-0.308,P<0.01)、体质指数(r=-0.242,P<0.05)、收缩压(r=-0.228,P<0.05)、细胞外液(r=-0.404,P<0.001)和身高标化的细胞外液(r=-0.418,P<0.001)均存在负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高标化的细胞外液(β=-0.343)、钙磷乘积(β=0.442)及透析龄(β=-0.237)是影响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的独立决定因素(矫正R2=0.327)。结论身高标化的细胞外液较高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较差,此结果有助于理解容量超负荷可增加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单用阿托伐他汀、合用依折麦布加阿托伐他汀时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探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功能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连续入选1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联合组(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和依折麦布10 mg),服药12周后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TC、LDLC、ET-1、NO的变化。结果 (1)两组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TC、LDLC、ET-1明显降低,NO明显升高;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TC、LDLC、ET-1降低更明显,NO升高更明显(TC:3.20±0.55 mmol/L比4.28±0.59 mmol/L,P<0.01;LDLC:1.92±0.33 mmol/L比2.63±0.53 mmol/L,P<0.01;ET-1:3.88±1.15 ng/L比4.49±0.85 ng/L,P<0.05;NO:80.39±7.87 μmol/L比72.18±12.16 μmol/L,P<0.05),联合组比阿托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TC 17.5%、LDLC 17.4%、ET-1 10.4%,进一步升高NO 14.2%;(2)以LDLC<2.60 mmol/L为达标标准,阿托伐他汀组达标率为47.6%,联合组达标率为81.8%;(3)治疗期间两组均有2例服药2周左右出现肝酶升高超过3倍,因此退出试验。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有更好的调脂及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且毒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流量介导性舒张(FMD)功能变化及培哚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方法将22例X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培哚普利+硝酸异山梨酯组(A组,11例),予培哚普利每天2~4 mg,晚顿服,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硝酸异山梨酯组(B组,11例),仅予硝酸异山梨酯每次10~20 mg,2次/日,口服.疗程均为6周.疗程前后分别进行肱动脉血管超声检测及活动平板试验.正常对照组20例,不予任何治疗.结果①X综合征患者肱动脉FMD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弱[(4.7±2.8)%比(13.5±3.1)%,P<0.001].②A组培哚普利干预后肱动脉FMD活性显著增强,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9.6±1.7)%比(4.9±2.1)%,P<0.001].③A组疗程结束前1周内典型心绞痛平均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2.6±1.4次比4.0±1.6次,P<0.01).A组疗程后与疗程前比较运动诱发的ST段缺血型下移之和(∑ST)明显减少(5.2±1.7 mm比7.9±2.3 mm,P<0.01),运动持续时间显著延长(8.2±2.3 min比6.6±1.6min,P<0.01),而B组疗程前后无显著差异.∑ST减少及运动持续时间延长与肱动脉FMD活性增强具有明显相关性(γ=-0.68,γ=0.62,P均<0.001).结论X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培哚普利通过增强FMD活性,改盖心肌缺血,对该病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心脏X综合征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心脏X综合征患者给予缬沙坦80mg,1次/d,随访治疗12周,另入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复查心脏X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NO、ET-1及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运动平板试验的变化。结果用药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NO上升和FMD提高(P<0.05);ET-1降低和最大ST段压低幅度明显降低(P<0.05);运动总时间、ST段压低1mm时间明显延长。结论缬沙坦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s.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Eisenmenger syndrome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n mortality in these patients. Methods and Results. One hundred twenty‐two adult patients with Eisenmenger syndrome were retrospectively evaluated for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and underwent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s. Available echocardiograms were analyzed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as assess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ere were 47 deaths at 37.8 ± 12.0 years of age. On univariate analysis clinical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n electrocardiography, wide QRS (QRS duration >130 milliseconds),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50%) on echocardiography were associated with mortality.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LVEF <50% remained strong predictors of death. Conclusions.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predict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Eisenmenger syndrome. Furthermore,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LVEF <50%) have higher mortality. A combination of signs and symptoms of heart failure, righ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n echocardiography provides the most powerful predictor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Eisenmenger syndrome.  相似文献   

18.
内源性雌激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内源性雌激素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法测定33例女性冠心病患者和 17例对照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 ,用双抗体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雌二醇水平 ,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含量。结果发现 ,冠心病患者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明显低于对照者 (1.73%± 1.2 6 %比 5 .37%± 3.2 0 % ,P <0 .0 0 1) ,冠心病患者雌二醇水平也明显低于对照者 (2 7.80± 12 .2 8ng L比 4 3.83± 14 .30ng L ,P <0 .0 1) ,而冠心病患者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 (3.39± 1.0 7μmol L比1.31± 0 .6 9μmol L ,P <0 .0 0 1)。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反应与雌二醇水平呈正相关 (β =0 .314 ,P <0 .0 5 ) ,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呈负相关 (β=- 0 .30 2 ,P <0 .0 5 ) ,且雌二醇水平与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独立负相关 (r=- 0 .5 4 4 ,P <0 .0 0 1)。结果提示 ,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及其所伴随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水平增高对女性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分辨率超声检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 2 1例正常对照者、3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内经和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发现 ,两组间甘油三酯、空腹血糖、餐后 2h血糖、收缩压、舒张压和体质指数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P <0 .0 1) ,而性别、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间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而肱动脉基础内径、肱动脉基础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较含服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率降低 (P <0 .0 1)。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与患者年龄 (r=- 0 .2 9,P <0 .0 5 )、甘油三酯 (r=- 0 .38,P <0 .0 5 )、收缩压 (r=- 0 .71,P <0 .0 1)、舒张压 (r=- 0 .6 1,P <0 .0 1)、空腹血糖 (r =- 0 .6 2 ,P <0 .0 1)、餐后 2h血糖 (r=- 0 .6 6 ,P <0 .0 1)和体质指数 (r=- 0 .4 7,P <0 .0 1)呈负相关。结果提示 ,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血管内皮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