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背部发热多缠绵不愈,薛伯寿教授以葛根汤合麻杏苡甘汤加减治之,药证合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肠风下血验案,阐述运气学说在临证中的重要性。认为对于肠风的辨治,可根据其运气特征,"岁金不及,从肺论治";运用整体思维,病在下者取之上,清肝以肃肺,养血而止血,予槐角丸、黛蛤散、胶艾汤治疗。  相似文献   

3.
曾某,女,35岁,2006年7月26日来诊. 患面瘫4月余,中西医多方治疗,收效不著且加重来诊.症见口角及鼻唇沟向左侧歪斜,左眼启闭困难.前医以风中血脉,投牵正散之类,百余剂不效,近干咳无痰,咽干口苦,饮食欠佳,脘腹灼痛,肢体乏力,颜面微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相似文献   

4.
中医运气理论对于阐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各科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依照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丁酉岁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天气以燥热为主,‘寒毒’不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阳气布,侯反温,蜇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因此2017年的冬季气候反常,不少地区出现了高热难退,无汗,微恶风寒,咳嗽,而且病势凶猛,随经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口服退热药,病情无改善,更有甚者高热3~5 d仍不退,服用退热药物,方可退热,几小时后又再度高热,持续不降。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体质急剧下降,以致蜷卧不起求治。依照运气理论,以丁酉岁终之气的具体气候特点入手进行辨机分析,丁酉之年终之气的气候变化,人体必然随之反应,入冬以来未下雪,气候干燥反暖,但是又天气骤变,忽冷忽热,致外感寒邪束表,秋燥之邪不得外泄内郁。把出现的高热难退,咳嗽,病情控制不良加以分析以及致病的特点,属冬季流感重症。以冬温辨治,应用葳蕤汤。葳蕤汤表里双解,即可透邪外出,又可解表散寒,退热迅速,体力恢复,临床疗效满意。虽然只治疗两例,但是患病发病地点不同,说明运气学说对于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6.
李杲始创的“甘温除热”之治法渊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旨。且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并灵活应用了“理中汤”、“建中汤”之类的方剂补益脾胃,养正祛邪以治疗虚劳烦热,这些治法均为李氏运用甘温药治热之先导  相似文献   

7.
李英  张梅兰 《河北中医》2007,29(10):901-902
《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临床中医治疗学中必须遵从的理论宗旨。《内经》所载述的多种治疗方略无论是正治法还是反治法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甚或奇异治法的“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都是以“治病求本”为终极目标。正确运用这些方略,必须在深刻领会《内经》深邃内涵的基础上,启迪自己临床诊治的辨证思维,方能取得出奇制胜的神奇疗效。兹例举笔者“治病必求于本”验案如次。1病在下,取之上例1彭某,男,81岁。2006-11-10就诊。患者自述尿…  相似文献   

8.
谢庆湘  谢亮 《光明中医》2004,19(4):46-47
根据针向病所到气至病所的机理,探讨了肢体局部歪斜的针灸治疗.在歪斜部位的主动侧采用针逆病势法(针刺的方向与歪斜方向相逆反,深刺、重刺、用泻法),被动侧采用气顺自然法(针刺的方向与歪斜方向不相逆反,浅刺、轻刺、用补法,或温针,或艾灸).提高了纠正局部歪斜偏向的疗效.凡肢体局部歪斜者皆适用.  相似文献   

9.
徒康宛  武维 《国医论坛》2006,21(4):19-20
"伏邪学说"是温病的重要发病学说之一.其源于<黄帝内经>,形成于晋代,鼎盛于清代.随着近现代对温病学的深入研究,"伏邪学说"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有人肯定其价值的同时主张进一步发展它,另一方面则有人极力主张淘汰它."伏邪学说"出路如何?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客观地进行评价?本文试从"伏邪学说"的渊源、具体内容、发展历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清代名医叶桂,不仅在温病领域有重要贡献,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而且在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胃阴学说",丰富了温病及其他杂病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其"胃阴学说"学术思想主要从<临证指南医案>可以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金洪元教授在其近40年临床、教学、科研实践中,始终重视脾胃学说,临证之中注重调理脾胃已成为老师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多年跟师学习的一些体会整理如下. 1慢性肝病从脾胃论治 金师擅治肝病,尤以治疗各类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更著蜚声.他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病因为湿热疫毒,其病机演变可分为三期:初期湿热疫毒,蕴结肝脏,气机郁滞;中期木郁土壅,湿热未尽,脉络瘀阻;后期湿热留恋,瘀热互结,肝肾阴亏.治疗时,有清热解毒、行气化湿、活血通络.滋补肝肾之不同;但无论病至何期,金师都非常重视疏肝运脾法,认为肝与脾在病机上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常谓“知肝之病,必要传脾,治肝之病,当先实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气为血帅"学说,略析其机理,结合有关文献与临床体会,从治风先治气,补血先补气,活血先行气,衄血先降气,脱血先益气几个方面略析之,临床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正>梅杰综合征,又称眼睑痉挛、口下颌部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肌张力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眼睑痉挛,面部肌张力障碍样不自主运动[1]。临床上以中老年女性较为常见,治疗多以口服西药(硫必利、氟哌啶醇等)、局部注射肉毒素为主,但均无显著疗效,且易复发[2];而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术后确有一定疗效,但费用昂贵(约25~30万元),使多数患者望而却步[3]。针灸治疗该病疗效较好,且费用低。现将采用体针结合揿针微刺  相似文献   

14.
陈莲  唐农  荣震 《广西中医药》2015,38(1):56-57
<正>肝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高,其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生多处肝内转移或远处转移,或合并有严重肝硬化,失去手术、放化疗机会,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0年肝癌死亡人数达31万,高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位[1],目前肝癌的总体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治疗本病经验丰富,治疗多从疏肝健脾、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之阴出发,鲜见温阳。笔者从事肝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笔者40余年的临床经验,慎审阴阳,明辨寒热,端本澄源,从“痈疽”的病因、病机、辩治思路,治疗方药立论,并举证验案如下,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正>四逆软肝方是赵国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所创立的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方剂,主要由白术、茯苓、白芍、川贝母、桃仁、牡丹皮、煅牡蛎、西洋参、茵陈、田基黄等药物组成,能健脾益气、活血软坚,兼以清热祛湿,临床疗  相似文献   

17.
呕吐可责之于胃气上逆,病位涉及脾胃、肝胆、肺等脏腑,发病与饮食不节/洁、情志所伤、痰饮壅阻等因素有关,故调气降逆是治疗呕吐之大法,临证可通过调畅脏腑使气机升降相因,各司其职。具体治法为调畅脾胃降逆、疏肝理气降逆、利胆和胃降逆、协调肺胃降逆,并佐以化痰、涤饮、清热等法。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8.
除了应用方药要注重辨证,针灸一样需要辨证准确,取穴精当,组方入理,攻补详明,愈疾标本兼治。《针治癃闭验案》一文,作者秉烛夜诊,面对83岁高龄的患者,能做到上述原则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9.
<正>偏头痛是一种常见性、反复发作性的血管神经性疾病,具有广泛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单侧和(或)双侧搏动性头痛发作,常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中医学中将偏头痛归属于"头风""脑风""偏头风"等范畴。王乐亭老前辈为针灸名家,其治疗头痛采用经验方"头痛八针"及透刺穴,"头痛八针"由督脉之百  相似文献   

20.
腰痛治验     
韦忠俭 《光明中医》2001,16(2):38-39
腰痛有风寒、湿热、瘀血、肾虚之别 ,《内经》认为由风寒湿三气合至而成。病症的重要特点是痛 ,病是风寒湿邪留滞人体 ,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引起的。肝主筋 ,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若肝肾不足 ,营血空虚 ,风寒湿三气乘虚而侵入腰部 ,导致气血瘀带 ,而现腰重痛 ,腿足无力 ,屈伸不利等症。治宜补肝肾之虚与宣痹止痛同时并举 ,补虚意在扶正 ,宣痹旨在祛邪 ,两相兼顾症可缓解。我在临床上凡是风寒、湿、瘀血及肾虚等 ,引起腰痛均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之 ,每致获效 ,现举 3例 :例一 :彭某 ,男 ,2 3岁 ,寿山乡北山村人 ,农民 ,1 982年 5月 4日初诊 ,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