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青年及老年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DSA结果,了解其分布情况。方法 170例患者均进行DSA检查,明确有无脑血管狭窄及其狭窄分布特征,并判断责任动脉。结果中青年组及老年组脑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87.23%及88.18%,责任动脉检出率分别为68.29%及80.59%。中青年组颅内动脉病变53例(64.63%),颅外动脉病变17例(20.73%),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2例(14.63%);老年组颅内动脉病变24例(35.82%),颅外动脉病变28例(41.79%),颅内外动脉同时受累15例(22.39%)。结论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梗死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之一,中青年患者以颅内动脉病变多见,老年患者以颅外动脉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诊治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92例ICVD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主要供血动脉颅外段病变发生率(82.6%)高于颅内段动脉(66.3%);多支动脉及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的发生率较高(79.3%、57.6%);颈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外段(57.6%)、大脑中动脉(34.8%),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7.6%)、椎动脉颅内段(20.7%)。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越高,但无显著性差别(χ2=7.1;P=0.069)。结论 ICVD患者以颅外段动脉狭窄多见;颈动脉系统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好发于椎动脉颅外段。伴不同可干预危险因素组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50例1月内进行CTA和DSA检查的可疑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CTA对脑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从所研究的总的病变部位来分析:CTA与DSA符合率为98.27%(454/462);CTA阴性而DSA阳性者为1.73%(8/462);CTA阳性而DSA阴性者为1.30%(6/462);以DSA作为"金标准";CTA诊断脑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9.57%(460/462),特异性为98.27%(454/462),假阳性为1.32%(6/454),假阴性为1.76%(8/454)。按不同部位分层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开口、椎动脉V1、V2段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假阴性为10.26%(8/78),椎动脉V3、V4段和基底动脉假阳性为15.34%(6/39)。结论 CTA在诊断脑动脉狭窄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均很高,可以作为脑血管病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方法。但对颈内动脉岩段至终末端和椎动脉V3、V4段还存在一定的漏诊和误诊率,对于在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决定中还要结合DSA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etion angiography,DSA)方法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120例,其中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4例(DM组),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92例(NDM组),均行DSA检查,根据NASCET法对DSA结果测量,评价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管狭窄发生处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且均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不同血管部位(颈内动脉、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血管狭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脑梗死组血管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比较,糖尿病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均以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较常见,同时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  相似文献   

5.
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合并脑动脉狭窄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发生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1例入院诊断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磁共振(MRI)检查,根据DSA结果分为脑动脉狭窄组(脑动脉狭窄比≥50%,31例)和脑动脉正常组(DSA末见明显异常,30例),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脑动脉狭窄组脑梗死的发生率为58.06%(18/31),明显高于脑动脉正常组的16.67%(5/30)(P<0.01).结论 合片中重度脑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较脑动脉无明显狭窄的TIA患者更易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程度。方法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51例及糖耐量正常的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DM脑梗死组)64例,均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结果两组均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常见,主要为大脑中动脉M1、M2段,颈内动脉颅外段等,其中DM脑梗死组血管异常率84.31%,NDM脑梗死组异常率70.31%;在DM脑梗死组中血管病变以多支狭窄(52.94%)为主,合并溃疡或斑块39.21%,11.63%存在侧支循环;而NDM脑梗死组中多支狭窄为18.75%,合并溃疡或斑块为17.19%,侧支循环形成为31.11%,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涉及的血管病变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性脑梗死的血管病变范围广泛.多支血管病蛮发牛率高、程摩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无明确责任血管病变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DSA 检查的115例脑梗死患者,按照DSA表现分为无责任血管病变的DSA阴性组(57例)和有责任血管病变的DSA阳性组(58例),对2组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合并高血压病、吸烟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 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后发现,高血压病(wald=5.796,95%CI 1.225-7.259,P=0.016)和吸烟(wald=4.745,95%CI 1.103-6.373,P=0.029)是DS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DSA阴性组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较DSA阳性组患者轻(P<0.05)。结论 DSA阳性组与DSA阴性组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有差异,DSA阴性组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病和吸烟,且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特点及侧枝循环代偿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SA检查结果,明确脑供血动脉狭窄发生率、狭窄部位、程度及侧枝循环建立情况。结果 203例患者中发现单纯颅内动脉狭窄78例(43.09%),单纯颅外动脉狭窄46例(25.41%),颅内、颅外动脉均存在狭窄者57例(31.49%)。198处颅内动脉狭窄中,大脑中动脉狭窄72处(36.55%);214处颅外动脉狭窄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77处(35.98%),椎动脉颅外段狭窄71处(33.18%)。分析可能引起同一侧枝循环途径的病变共174处,发现侧枝循环118例,Willis环代偿所占比例较高,其次为软脑膜吻合支。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侧枝循环代偿发生率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颅内动脉狭窄好发于大脑中动脉,颅外动脉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颅外段。侧枝循环途径以Willis环最常见,软脑膜吻合支次之,严重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更易发生侧枝循环代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的分布特点,分析并比较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6例连续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与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动脉病变类型患者间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206例患者中,13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脑动脉狭窄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颅外动脉病变(EAD)的发生率为71.0%,颅内动脉病变(IAD)的发生率为67.9%.青年患者大部分为单纯IAD,主要累及大脑中动脉(MCA);而中年及老年患者以颅内外病变并存比例最高,病变最好发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吸烟对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高龄、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的影响较大.结论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内.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类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老年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特征,为该病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眩晕的76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有72例存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结构异常共计116支,其中颈动脉系统病变12例(16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65例(100支)。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5例,以椎动脉合并其它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7支(47/116);后循环先天性发育不良47支(47/116),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9支。结论后循环狭窄或闭塞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能是老年人血管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We describe the unusual case of a 63-year-old woman with a history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who presented a sudden weakness of the lower limbs followed by mutism, akinesia and dyspraxia.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showed a bilateral medial frontal infarction.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ocumented a right azygous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with severe stenosis in its sub-callosal tract; the left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showed mild hypoplasia with only sub-frontal and fronto-polar branches. No embolic source was documented. Afterwards the patient presented a gradual and partial recovery of both motor and cognitive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非高血压青年脑出血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5例非高血压脑出血青年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患者出现脑出血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SA检查阳性患者为129例,阳性率为78.2%。病因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及烟雾病。其中动脉瘤95例(73.6%),年龄37~44岁,平均(41.35±2.1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昏迷及眼部玻璃体出血;动静脉畸形23例(17.8%),年龄21~39岁,平均(29.13±6.27)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前期的癫痫发作合并眼睛同向偏盲;烟雾病11例,占8.5%(11/129),年龄18~23岁,平均(21.16±1.2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前期肢体麻木症状。结论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青年非高血压脑出血病因诊断明确,引起脑出血主要病因为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脑分水岭梗死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颅内外血管病变特征.方法 收集上海市杨浦Ⅸ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29例均经DSA检查且影像学表现为分水岭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其血管病变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29例表现为分水岭梗死的患者中,DSA提示18例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病变,6例存在颈内动脉病变.结论 颅内外大动脉病变为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主要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将71例TIA患者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15例)、中危组(32例)、高危组(24例)3组,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并将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69%);重度狭窄(狭窄70%~100%)。分析3组患者ABCD2评分与脑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及动脉狭窄范围的关系。结果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出现多支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重度脑动脉狭窄和多支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短期脑卒中风险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后循环梗死的影像学改变与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后循环梗死病变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探讨后循环梗死的可能原因。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头部MRI、MRA检查以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I显示桥脑病灶28例,延髓外侧病灶5例,中脑病灶2例,小脑病灶7例,枕叶病灶8例,丘脑病灶6例,颞叶病灶4例。DSA显示基底动脉狭窄9例,狭窄率50%~100%;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闭塞6例,一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4例,一侧椎动脉颅内V4段未见显影5例,一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0例,狭窄率为40~95%;双侧椎动脉V4段以远未见显影2例,一侧大脑后动脉显影不清2例,一侧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狭窄1例,后循环血管管壁不光滑、迂曲,呈动脉硬化改变者4例,后循环血管无狭窄和斑块形成者5例。结论后循环梗死病变与脑血管狭窄密切相关,DSA检查对明确后循环梗死的病因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应用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检测,观察血管解剖形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大小,管腔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狭窄组和非狭窄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年龄、男性、糖尿病、高血压、高TG、高apoB和高Fib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正相关,高HDL-C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呈负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TG、高APOB和高Fib,保护因素有高HDL-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病因及缺血性眼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有颈动脉狭窄患者300例,男性246例,女性54例,年龄31~78岁,单侧126例,双侧174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颈动脉狭窄发病的相关因素、狭窄程度及颈动脉狭窄与其所导致的缺血性眼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发病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发病与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相关;颈动脉狭窄患者中37.3%出现了眼部症状,包括一过性黑矇、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一过性黑矇是最常见的眼部症状(占37.5%),其原因与颈动脉狭窄导致视网膜中央(分支)动脉阻塞、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有关;眼部症状的出现与狭窄的程度、部位有关.结论 颈动脉狭窄造成的眼部供血下降可以导致多种缺血性眼病,眼部症状的出现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及部位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为今后的预防、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