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系统评价阿帕替尼对比替吉奥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医学网自建库至2017年12月的全部文献,收集阿帕替尼与替吉奥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修改后的Jadad评分量表评价纳入研究文献质量,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采用Rev Man 5.3版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研究,合计4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 显示,与替吉奥比较,阿帕替尼能显著提高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2,95%CI:0.03~0.20,P=0.008);阿帕替尼和替吉奥在疾病控制率(RD=0.05,95%CI:-0.03~0.13,P =0.23)和生活质量改善方面(RD=0.11,95%CI:-0.00~0.22,P =0.2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方面,阿帕替尼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替吉奥组(OR=15.27,95%CI:2.79~83.76,P =0.002),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替吉奥组(OR=0.38,95%CI:0.18~0.82,P =0.01),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蛋白尿、手足综合征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帕替尼二线及二线以上治疗进展期胃癌较替吉奥能更好地提高客观缓解率,且两药不良反应相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试验组)对比替吉奥(对照组)治疗晚期胃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截止于2019年8月2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地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后,主要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合计1 150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2.02,95%CI(1.56,2.63),P<0.000 01]、疾病控制率[OR=3.10,95%CI(2.30,4.17),P<0.000 01]、中位总生存期[MD=3.99,95%CI(3.56,4.43),P<0.000 01]均高于替吉奥组,两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MD=1.24,95%CI(-1.19,3.67),P=0.32],不良反应中仅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组的高血压发生率[OR=6.19,95%CI(1.89,20.23),P=0.003]及蛋白尿发生率[OR=4.02,95%CI(1.11,14.62),P=0.03]高于替吉奥组,其余不良反应间亦无显著性差异,另外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组的IFN-γ、TNF-α水平高于替吉奥组,IL-10、IL-4、TSGF、CA199、CEA水平则低于替吉奥组。结论:当前证据显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较单药替吉奥可获得更高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中位总生存期,不良反应较少,免疫功能有所提高,能有效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郭军  刘登湘  王娜 《肿瘤学杂志》2019,25(9):841-843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二线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经病理确诊且一线治疗失败的70例晚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阿帕替尼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观察并统计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结果] 完全缓解0例(0%),部分缓解20例 (28.57%),疾病稳定34例(48.57%),疾病进展16例(22.86%),客观缓解率为28.57%,疾病控制率为77.14%,中位PFS为5.2个月。观察组疗效和PFS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22.86%(P<0.05)。[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用于二线晚期胃癌患者治疗有较好的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可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6例二线及以上服用阿帕替尼或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化疗组(n=35)为对照组,阿帕替尼单用(n=32)或联合替吉奥(n=29)为观察组。结果:单纯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3.4个月,与化疗组相比,单用阿帕替尼组mPFS为3.17个月(P=0.830),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组为4.8个月(P=0.015)。服用阿帕替尼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乏力、高血压、蛋白尿和手足综合征。大多数不良反应经积极治疗均可缓解,只有2例患者分别因严重肝损伤和严重的手足综合征停药。三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0%(7/35)、15.62%(5/32)和17.24%(5/29),P=0.893。结论:阿帕替尼可用于晚期肺腺癌的二线及以上治疗,不良反应可控制,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方案在晚期肺腺癌患者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使患者在二线或以上继续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我院接受二线或以上的单纯化疗或甲磺酸阿帕替尼单独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56例作为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是否手术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0例、5例和10例,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1例、7例和9例。对照组ORR(8.9%)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ORR(2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DCR(26.8%)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DCR(50.0%)(P=0.026)。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20)。对照组出现乏力和骨髓抑制的比例显著高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09,P=0.000)。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好,无进展生存期较长,毒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替吉奥、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晚期胃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替吉奥联合奥沙利铂(SOX方案)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阿帕替尼,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0.91% vs 20.45%,χ2=4.238,P=0.037),疾病控制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36% vs 70.45%,χ2=3.289,P=0.070)。试验组中位总生存期较对照组长(12个月 vs 9.5个月,χ2=4.254,P=0.039),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亦较对照组长(9个月 vs 6个月,χ2=8.815,P=0.003);试验组高血压和手足综合征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吉奥和奥沙利铂联合阿帕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疾病进展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对复发转移食管癌进行二线治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收集2015 年6 月至2016 年12 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肿瘤科诊治的24 例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 例口服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化疗,口服阿帕替尼500 mg/d,替吉奥根据体表面积给药治疗1~14 d,28 d 为1 个周期。对照组14 例用常规替吉奥治疗。结果:2 个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CR 0 例,PR 5 例,SD 3 例,PD 2 例;OR为50%(5/10),DCR为80%(8/10)。治疗前20 个靶病灶基线直径和为71.5 cm,2 个周期治疗后靶病灶直径和为40.5 cm,较基线水平缩小达43.36%。6 例患者完成4 个周期联合化疗后,疗效评价有效或稳定患者继续单药口服阿帕替尼维持治疗,PFS最长达9 个月,最短6 个月。未观察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毒副反应。结论: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对复发转移食管癌二线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耐受性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RES)在胃癌细胞对阿帕替尼耐药性中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胃癌SGC7901细胞和SGC7901/AR耐药细胞,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单药不同浓度阿帕替尼或联合RES对SGC7901和SGC7901/AR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分别计算SGC7901和SGC7901/AR细胞耐药指数、RES的逆转倍数(RF)和相对逆转率(RR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上述处理细胞株中miR-122、p-VEGFR2、p-Akt mRNA表达。结果 阿帕替尼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但对SGC7901/AR细胞无影响,耐药指数为15.57;阿帕替尼联合50.0 μmol/L RES可显著抑制SGC7901和SGC7901/AR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并呈浓度依赖性(P<0.05),耐药指数为2.13,RES的逆转倍数为7.91倍,相对逆转率为93.4%。未经处理SGC7901细胞中miR-122、p-VEGFR和p-Akt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74±0.11、0.76±0.13和0.67±0.09,显著高于SGC7901/AR细胞(P<0.05);经10 μmol/L阿帕替尼作用后,SGC7901细胞中p-VEGFR2和p-Akt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经10 μmol/L阿帕替尼+50.0 μmol/L RES处理后,SGC7901和SGC7901/AR细胞中miR-122表达显著升高(P<0.05),而p-VEGFR2和p-Akt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RES能逆转胃癌细胞株对阿帕替尼的耐药性,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miR-122并抑制VEGFR2和Akt磷酸化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28例化疗失败的胃癌患者,给予阿帕替尼500 mg/d,直至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率(RR)为10.7%,疾病控制率(DCR)为42.8%,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3.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5个月,患者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和蛋白尿。结论:阿帕替尼治疗二线或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目前仅仅有少数靶向药物可以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研究显示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三线方案可以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本研究对晚期胃癌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01-30-2016-10-01安徽省肿瘤治疗中心收治的30例化疗失败、有可测量病灶晚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16例,安徽省心脑血管医院肿瘤科9例和安徽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5例.所有患者予以甲磺酸阿帕替尼单药500mg,1次/d,口服28 d为1个周期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占0(0/30),部分缓解占10.0%(3/30),疾病稳定占46.7%(14/30),疾病进展占43.3%(13/30).缓解率为10.0%,疾病控制率为56.7%(17/3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8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95个月,甲磺酸阿帕替尼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和腹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显示,随着治疗时机线数的增加(HR=5.029,95%CI为1.519~16.653,P=0.008)、体质量减少(HR=22.095,95%CI为3.624~134.700,P=0.001)疾病进展的风险增加.有手足综合征者死亡风险较低(HR=0.331,95%CI为0.153~0.714,P=0.005),而体质量减轻者的死亡风险较高(HR=6.549,95%CI为1.079~39.744,P=0.041).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仍有较好的疾病控制及生存获益,不良反应可控制.出现手足综合征的患者早期使用可能具有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血清CEA和(或)CA19—9水平增高,常提示肿瘤进展。然而国外有文献报道部分化疗有效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可出现血清CEA水平一过性增高。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化疗前后血清CEA和CA19—9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和(或)CA19—9水平一过性增高的发生率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21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病理学证实,PS评分(ECOG)≤2分,接受含奥沙利铂和(或)伊立替康方案化疗,化疗前后进行血清CEA和CA19-9水平的动态测定。结果:121例患者中有14例发生了CEA“一过性增高”,发生率为11.6%(14/121)。CEA“一过性增高”患者基线CEA的中位水平为45ng/mL(9.67~2208μg/L),中位峰值水平为80.1μg/L(13.38~4044μg/L)。从化疗开始至出现CEA“一过性增高”的中位时间为4周(2-6周),中位持续时间为6.5周(4~14周)。14例患者中有11例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的化疗:3例患者接受含伊立替康方案的化疗。14例患者中近期疗效评价部分缓解7例,病情稳定7例。5例(3.8%)患者化疗后发生了血清CA19—9水平“一过性增高”,但与临床疔效无关。结论:我国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接受含奥沙利铂方案或含伊立替康方案化疗时存在着CEA“一过性增高”现象,“一过性增高”并非提示肿瘤进展.而与较好的化疗疗效有关。化疗后血清CA19—9水平“一过性增高”与近期疗效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靶区剂量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Varius6.0治疗计划系统,对28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调强适形放疗计划。分别观察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度、肺V20、V30和脊髓受量等指标,并对肺受照体积与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结果:临床靶区(CTV)靶体积内的剂量均匀度为93% ~103%,脊髓平均受量为处方剂量的22.5%,最大受量为63.1%;肺V20和V30分别为(24.1±63)%和(16.1±5.0)%;急性放射性肺炎0、1、2、3和4级发生率分别为64.3%、25.0%、7.1%、3.6%和0;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27.8±7.4)%和(19.1±8.4)%,无放射性肺炎组V20和V30分别为(16.3±4.2)%和(9.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食管癌术后调强适形放疗技术靶区剂量分布均匀,肺和脊髓等正常组织受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血清唾液酸(sialicacid,SA)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10-01-2012-10-30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318例作为恶性肿瘤组,同时选取同期同院查体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0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以及同期同院确诊的消化系统良性疾病患者167例作为良性疾病组。采用BECKMANCOUL-TERUniCelDxC800全自动分析仪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组患者的血清SA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肿瘤Ⅰ~Ⅳ期患者血清SA分别为(623±89)、(719±122)、(782±176)和(913±235)mg/L。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SA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4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血清SA浓度由术前的(685±98)mg/L降为术后的(605±90)mg/L。连续接受化疗的96例患者,病情好转或病情稳定的有72例,4次化疗后血清SA浓度明显降低为(624±95)mg/L。结论:血清唾液酸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等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Ⅳ期黑色素瘤20例,接受恩度联合化疗。其中恩度15mg静脉滴注,第1~14天连续给药,间歇14天重复;同时联合达卡巴嗪/替莫唑胺+福莫司汀全身化疗,每28天为1个周期。疗效评定采用实体瘤评价标准。对20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可评价患者20例,平均接受(2.7±0.80)个周期治疗,部分缓解4例,稳定6例,客观有效率为25%(4/20),临床获益率为50%(10/20)。中位PFS为45个月(95%CI:1~11个月),目前随访6个月的PFS率已达35%(7/20),6个月的生存率65%(13/20),治疗有效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已达8个月(95%CI:35~12个月)。3/4级毒性主要与化疗药物有关,骨髓抑制8例(40.0%),1例(5.0%)因窦性心动过缓停药。共11例患者进行了组织学标本VEGFR、PDGFR、EGFR的检测,但三项指标与疗效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恩度与化疗联合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与目前推荐的单药达卡巴嗪化疗相比,有效率提高约10%,PFS延长2.5个月,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和进一步深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口服低剂量替吉奥胶囊(国产)对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分为两组各45例,治疗组在接受常规支持对症治疗的同时,低剂量口服替吉奥胶囊化疗(替吉奥:40mg/m2,bid×4w,q6w为一疗程),休息2周后继续。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支持对症治疗。比较分析CR、PR、SD、PD、OS,计算RR及DCR,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分析安全性及临床意义。结果:治疗组:无CR病例、PR 8例(17.8%)、SD 20例(44.4%)、PD 17例(37.8%)、RR(CR+PR/45)8例(17.8%)、DCR(CR+PR+SD/45)28例(62.2%),其中OS 10.2±2.1m,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为1-2级,未因不良反应而停药;对照组:无CR病例、无PR病例、SD 12例(26.7%)、PD 33例(73.3%)、RR为0、DCR 12例(26.7%),其中OS 5.2±1.9m,两组比较除SD P〉0.05,其余均P〈0.05。结论:口服低剂量替吉奥胶囊对晚期结直肠癌放弃全身静脉化疗患者有一定的疗效、临床获益明显、不良反应较低、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术前5-FU化疗及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液CK20mRNA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普通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术前化疗组各15例。术前化疗方案:CF 200mg ivgtt d1-d3、5-FU 500mg ivgtt d1-d3,化疗结束次日进行手术。两组患者均取术前(化疗组为化疗前1日及术前)、术中癌灶回流至门静脉血,术后首日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各5ml;另设15份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作为正常人群对照。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血标本中CK20mRNA含量。结果:15例健康体检者中,CK20mRNA均未检出;3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指标检出率如下:CK20mRNA为80.0%,其含量与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术后病理分期(TNM)、脉管或淋巴管癌栓正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性别、年龄无关。化疗组患者化疗前后CK20mRNA(P=0.055)含量降低,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与术前外周血中CK20mRNA含量,化疗组指标降低病例数多于对照组,且CK20mRNA含量的变化具显著意义(P=0.004)。结论:外周血CK20mRNA为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指标。就观察术前化疗效果而言,CK20mRNA有明显下降。术前5-FU化疗可以降低外周血及回流入门静脉血中微转移的程度,提示对TNM 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开展规范新辅助化疗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前后Survivin、MRPl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8例宫颈鳞癌患者新辅助化疗(NACT)前后MRPl、Survivin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NACT前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63.16%)显著高于NACT后(39.47%)(P〈0.05),且NACT前Sur—vivin表达阴性者化疗有效率(92.86%)高于表达阳性者(62.50%)(P〈0.05)。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相关(P〈0.05),但与年龄、临床分期不相关(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MRPl在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4.21%和92.11%,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化疗前MRPl表达阴性者与表达阳性者化疗有效率分别为83.33%、71.88%,两者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MRPl的表达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年龄均不相关(P〉0.05)。结论:Survivin、MRPl在宫颈鳞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但只有Survivin的表达水平与NACT疗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urvivin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宫颈鳞癌对化疗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CD4^+IL-9^+(Th9)细胞在大肠癌免疫微环境中的表型和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06-05-2013-10-1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行手术治疗的45例大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相对应癌旁组织以及外周血(术前和术后),同时抽取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标本中Th9、Th1和Th2在CD4+细胞中的比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性别、年龄、民族、Ducks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CEA和AFP水平);另选取5例同期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对Th9细胞表型特征(CD45RO/CD45RA)进行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肠癌组织中的Th9细胞比例为(1.12_+0.33)%,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85±0.29)%和术前外周血(0.65±0.27)%,P值均〈0.05;肠癌组织中Th9细胞表面高表达CD45RO蛋白为(85.23±5.91)%,低表达CD45RA蛋白为(18.23±6.78)%;术前外周血Th9细胞比例为(0.65±0.27)%,明显高于术后外周血(0.47±0.24)%,P=0.0012;Th9细胞与肠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其与Ducks分期有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关;肠癌组织中Th9细胞比例与Th1细胞无明显相关,r=0.140,P=0.360,与Th2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0.65,P〈0.001。结论:Th9淋巴细胞在大肠肿瘤微坏境存在聚集现象,其与肿瘤的进展有关,可能参与了大肠癌免疫微环境的调节进而影响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期恶性肿瘤血清VEGF含量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在晚期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40例晚期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食管癌)患者血清的VEGF浓度,1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结果:4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为(477.07±374.10)pg/ml,显著高于健康成人(139.09±133.4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其中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在非小细胞肺癌为(518.53±378.99)pg/ml,食管癌为(399.21±393.69)pg/ml,鼻咽癌为(500.68±348.48)pg/ml,与健康成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44和0.019)。化疗有效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400.41±332.84)pg/ml显著低于化疗前浓度(777.10±666.0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血清VEGF可作为晚期恶性肿瘤监测病情、判断放疗和预后一个有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口服国产替吉奥联合静脉(多西他赛)和腹腔(顺铂)化疗治疗晚期胃癌腹水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6例晚期胃癌合并癌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口服替吉奥,联合静脉滴注多西他赛全身化疗和腹腔内灌注顺铂局部化疗方案;对照组28例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氟尿嘧啶,联合与治疗组相同的静脉用多西他赛和腹腔灌注顺铂化疗方案;均3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临床受益及不良反应。结果:56例均可评价;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腹水近期有效率(RR)、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78.6%(22/28)和6.4个月、67.9%(19/28)和5.9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数值上看治疗组似乎更有优势,且治疗组的临床受益反应(CBR)为92.9%(26/28),优于对照组的71.4%(2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及严重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含口服国产替吉奥联合静脉和腹腔化疗是治疗晚期胃癌腹水的有效手段,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