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化疗是目前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化疗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控制肿瘤进展的同时,也使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常出现骨髓抑制,如以血小板降低为主者,一旦发生脑出血则抢救成功率极低。动物实验证实重组人白介素-11(巨和粒,rhIL-11)可明显促进骨髓内造血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和分化,促进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增加外周血血小板的数目[1]。我们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cancer,NSCLC)患者进行健择加卡铂方案治疗,观察了巨和粒治疗和预防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2002年1…  相似文献   

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商品名:巨和粒)可以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液血小板计数,常用于肿瘤放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治疗[1]。现将应用巨和粒治疗放化疗致血小板降低过程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1例患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25例,实验组15例,除给予常规止血治疗外,采用巨和粒1.5mg皮下注射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数目的变化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实验组较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采用巨和粒治疗,可使血小板数目升高,可有效地缓解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诱导缓解化疗后巨核细胞-血小板等恢复的影响和疗效。方法 rhIL-11 1.5~3.0 mg于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在标准的DA方案或相似方案化疗结束24 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24 h,皮下注射,连用至血小板≥100×109/L,最多不超过14 d。结果 注射rhIL-11后血小板恢复至≥30×109/L、≥50×109/L、≥100×109/L的平均时间均早于未使用rhIL-11者,血小板输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rhIL-11可以有效地促进AL患者诱导缓解治疗后外周血小板恢复,从而减少患者对血小板输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蛳11(巨和粒)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25例,实验组15例,除给予常规止血治疗外,采用巨和粒1.5 mg皮下注射7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止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血小板数目的变化及出血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血小板数目实验组较前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采用巨和粒治疗,可使血小板数目升高,可有效地缓解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防治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两组均采用DA或TA方案化疗,治疗组在化疗结束48 h后应用rhIL-11 3 mg/d皮下注射,连用10~14 d,观察两组化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血小板恢复时间及输注血小板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最低均值[(21.72±8.64)×109/L]高于对照组[(14.67±5.18)×109/L](P<0.05),血小板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0.43±2.38)d比(12.13±2.17)d]及输注血小板的数量显著减少[(1.50±1.08)个比(2.33±1.05)个](P<0.05)。结论 rhIL-11对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7.
动态临测巨和粒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髓抑制是肿瘤放化疗的最大障碍,特别是白细胞和血小板的重度下降,可引起严重感染和出血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化疗所致的严重粒细胞减少症随着G CSF、和GM GSF等造血刺激因子的应用而得以明显改善。但随之而来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则是不同程度的急性或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且其恢复较中性粒细胞更晚、更困难,白介素11的出现,为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新的方法。巨和粒系重组人白介素11,适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先天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也可用于预防化疗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我科将收治的50例使用化疗后血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商品名:巨和粒)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确诊的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30例,化疗后加用rhIL-11作为治疗组,并随机选取同期化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100×109/L的持续天数、血小板输注次数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化疗结束时血小板计数为(41.22±23.67)×109/L,化疗后1周及2周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82.22±46.72)×109/L及(119.67±34.12)×109/L;治疗组化疗期间输注血小板例数7例;治疗组在化疗结束后第7天及第14天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00×109/L)分别为12例(40.00 %)和26例(86.67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结论 rhIL-11治疗细胞毒药物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值得在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在淋巴瘤化疗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评估高压氧在淋巴瘤化疗中的作用,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化疗加高压氧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化疗。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瘤的疗效和血象、骨髓象变化及毒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瘤块消退速度分别为23.85±3.22cm2/疗程、10.81±2.31cm2/疗程(P<0.01),诱导CR时间分别为23±8.31天、49±8.81天(P<0.01),CR率分别为90%、60%(P<0.05),CR持续时间分别为24.5个月,14.5个月(P<0.0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7个月、16个月(P<0.01)。1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高压氧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上述观察指标差异更明显,高压氧治疗可使在化疗中的淋巴瘤患者血象中粒细胞、血小板、骨髓象中粒细胞,巨核细胞,增生度,分裂指数等观察项目下降率明显减低。显然,高压氧可提高淋巴瘤化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并可能有增强骨髓巨核系,粒系造血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患者化疗后骨髓油滴和巨核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对99例初诊AML(非M3)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规范治疗各阶段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数变化及其对总体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的影响。结果 99例患者中位DFS为 21(2~88)个月,3年DFS率为47.3 %,中位OS 70(4~89)个月,3年OS率55.8 %。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骨髓油滴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将单因素分析提示有意义的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巨核细胞数变化率、诱导缓解后第1~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变化、骨髓纤维化分级、初诊乳酸脱氢酶值、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及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等观察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起病时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小于50 %、诱导缓解后第3次化疗后骨髓油滴较诱导化疗CR期增多对于延长患者DFS时间有独立预后意义(P=0.010、0.018);而诱导化疗结束后第7~10天残留白血病细胞比例≥10 %及诱导缓解后第2次化疗后骨髓巨核细胞数变化率≤-50 %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9、0.038)。结论 AML(非M3)患者达CR后,随着诱导缓解后化疗次数增加骨髓油滴呈增加趋势,而巨核细胞数呈减少趋势。动态观察骨髓油滴及巨核细胞计数有助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李洁  沈琳  李燕  张晓东  李健  龚继芳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2):1297-1299
目的评价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R))治疗消化道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单中心、开放性、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按NCI-CTC毒性分级标准对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至Ⅱ度及以下者(即≤75(109/L)进行观察治疗.治疗组给予巨和粒25μ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7~14天.随机选择未使用巨和粒的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者作为平行对照.观察28天.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血小板从最低值升至≥100×109/L平均需要8.1天,而对照组平均需要12.2天(P<0.01).血小板≤50×109/L者,治疗组升至≥100×109/L平均需要8.9天,对照组平均需要12.9天(P<0.05).有统计学差异.主要不良反应为水肿、发热、关节肌肉酸痛等,均为Ⅰ~Ⅱ级,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巨和粒(R))对消化道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有治疗作用,可以促进血小板减少的恢复,且耐受性较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骨髓抑制是癌症患者大剂量放化疗后的常见并发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作用于髓性多能造血祖细胞,促使其向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转化,而白细胞介素-11(rhIL-11)主要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及分化,两者联合可产生协同作用.本研究观察了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rhIL-11连用及单用rhIL-11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单用中药化瘀消斑汤和单用西药泼尼松和化瘀消斑汤结合泼尼松治疗三组疗效对比。方法 将9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给予不同方案,治疗满3个月查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结果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骨髓产板巨核细胞数都不同程度的增多,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用中药化瘀消斑汤组与单用西药泼尼松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瘀消斑汤结合泼尼松治疗治疗组与单用西药泼尼松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化瘀消斑汤结合西药泼尼松治疗ITP能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化,促进血小板的生成 ,疗效好于单用西药泼尼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rhIL-11(巨和粒)在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65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予常规止血及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32例):除与对照组同样治疗外,加皮下注射巨和粒1.5mg/次,1次/d,比较两组治疗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血小板计数回升、出血症状的改善较对照组快,血小板计数回升至100×109/L以上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短,分别为(5.5±0.5)d和(9.6±1.2)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巨和粒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疗效显著,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11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按是否使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分为试验组(81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标准化疗方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缓解情况、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骨髓总体恢复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中完全缓解(CR) 39例(48.15%),部分缓解(PR)31例(38.27%),未缓解(NR)11例(13.58%),对照组中CR、PR和NR例数分别为10(31.25%)、10(31.25%)和12例(37.50%),试验组总体缓解率高于对照组(x2=8.270,P=0.016).按年龄分层比较,试验组的中、老年患者缓解率较对照组高(x2=6.360,P=0.042;x2 =6.432,p=0.040),而青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9,P=0.401).按疾病分类,试验组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缓解率较对照组高(x2=11.411,P=0.00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39,P=0.419).试验组化疗后粒系及血小板的抑制程度均轻于对照组(Z=-2.142,P=0.032;Z=-2.490,P=0.013),而红系抑制程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83,P=0.629).试验组总体骨髓恢复时间为(6.26±1.34)d,短于对照组的(11.33±2.18) d(t=-14.186,P=0.000).结论 标准化疗方案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能提高中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且化疗后骨髓抑制程度轻,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ABD活性因子对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44例接受化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22例干预组患者口服ABD活性因子,22例治疗背景相同的对照组患者作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患者骨髓抑制情况的差异。结果 43例患者按计划完成化疗,对照组1例患者因重度骨髓抑制终止化疗。干预组骨髓抑制情况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Ⅲ~Ⅳ级骨髓抑制率显著降低(P<0.05),且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抑制情况显著改善(P<0.05,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非小细胞肺癌:紫杉醇+顺铂,培美曲塞+顺铂)化疗药物导致的骨髓抑制情况明显改善(P<0.05,P<0.05,P<0.05,P<0.05)。结论 ABD活性因子可改善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情况,尤其降低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率,提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水平,同时降低铂类、紫杉醇类、抗代谢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患者 女性,53岁。主因间断齿龈出血2个月于2005年12月2日入院 。患者于2005年 9月18日因牙痛行拔牙治疗,拔牙后齿龈出血不止,在当地给抗炎止血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就诊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6.3×109/L,Hb 128 g/L,Plt 29×109/L。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减低,原粒0.05,早幼粒0.25,红系增生旺盛,红系占0.43,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全片巨核细胞约200只,分类25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1个,颗粒巨22个,产板巨2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泼尼松40 mg/d及氨肽素治疗。其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0 mg/d,患者症状反复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博88次/min。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8次/min,律齐。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查血常规示:WBC 7.5×109/L,Hb 110 g/L,Plt 35×109/L,入院后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0.04,红系增生旺盛占0.38、可见巨幼红细胞及花瓣样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1只,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要求到上级医院行骨髓活检进一步治疗。于2005年12月13日就诊于河北医大二院血液科,经骨髓穿刺及活检后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CMD)。其染色体检查47XX[+8]。给予输注血小板及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15 d出院。 出院后患者症状时有反复,坚持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患者于2006月3月7日第2次住院就诊。血常规示:WBC 3.0×109/L,Hb 110 g/L,Plt 20×109/L。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原始细胞增生多为0.095,红系增生旺盛:早幼红细胞0.05,中幼红细胞0.445,晚幼红细胞0.24,巨核细胞4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6a,给予 依托泊苷(VP16)100 mg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5天,同时输血支持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骨髓象示:骨髓增生减低,原始细胞0.035,红系增生,约占0.78。患者未达缓解,其后患者因经济因素自动出院。 讨论 ITP是一类临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其机制为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其在未成熟时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研究证实ITP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成年人MDS中存在免疫机制异常,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均可导致MDS发病。本例患者初诊经骨髓象确诊为ITP,经泼尼松治疗后无效,血小板仍少,且染色体检查为47XX[+8],患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血小板减少可能为MDS的特殊临床表现[1],初诊时由于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同时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诊断为ITP。随着病程的发展由MDS转为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18.
化疗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常引起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尤其后者,严重时会引发出血,被迫终止化疗,影响系统化疗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往常常口服氨肽素或输血小板,需时长,价格昂贵.我科自2003年8月~2004年2月使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对47例次肿瘤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治疗,对其疗效进行观察,旨在探讨rhIL-11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IT)是化疗药物常见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可能引起血小板计数减少,增加出血风险,严重者出现内脏器官出血、脑出血等,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如何高效且安全地处理 CIT 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挑战。我们收治了 1 例 66 岁卵巢癌患者,术后化疗反复出现血小板减少,前期应用 IL-11 和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第 6 疗程化疗后第 3 周血小板再次持续减少,IL-11、rhTPO 治疗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恢复。加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艾曲波帕 1 月后血小板水平仍未见明显恢复,但转氨酶升高,改用阿伐曲泊帕治疗,血小板恢复至正常水平,且未再出现不良反应。提示阿伐曲泊帕为 CIT 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疗效确切且安全,值得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Ⅱ期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促血小板增殖作用及其临床毒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方法,患者随机分入AB组或BA组,AB即第1周期化疗结束后使用rhIL—11(A周期),第2周期化疗给药结束后观察为空白对照;BA组则相反,观察rhIL-11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A周期的血小板(PLT)最高值及化疗序日21d的PLT值明显高于B周期,不良反应主要为头痛及头晕、骨骼及肌肉疼痛、乏力、发热,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rhIL-11能升高外周血小板水平,促进因骨髓抑制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恢复,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开发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