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然引起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多方面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当然不是某位神仙恩赐的,也不是国人一觉醒来忽然变出来的,而是靠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在不断改革中逐步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来就是一部争议颇大的文献,原因之一是它写于作者思想急剧转变的时期,本身就是一部探索性的文稿。如不弄清文本的历史语境,深入文本实质内容,就很难正确把握其中的有关论述。本文认为,刘宏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超越私有财产水平》一文中据《手稿》提出的“共产主义三阶段”论,其实是对三种共产主义理论学说的误解。文章结合历史时代背景及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历程,深入文本实质内容作了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3.
笔者近读张海鹏先生的大作《孙中山“社会革命”说正义》(刊于《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3期),颇受启发。但笔者认为,张先生此文中还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特撰此文,以求教于张先生。一、关于孙中山的“社会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张先生文中日:“轻易将孙中山的‘社  相似文献   

4.
也谈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与启良同志商榷孟庆仁马克思的历史分期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期理论存在着教条化、公式化的理解。近些年来,这一理论又成了被搞得极其混乱的一个领域.启良同志《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的考察》一文(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6.
<正> 《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刊登了匡萃坚同志写的《马克思和“不断革命论”》一文。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不断革命论”只是一个“鼓动性的政治口号”,是一个“三言两语”的“内容贫乏的理论”,“它没有被证实”,“是一种失误”;它本身的“缺陷”,使它“没有能划清极左派和马克思派的界线”,它“很快就被马克思抛弃了”。对此,我认为是值得讨论的。作者否定“不断革命论”是马克思的理论,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科学体系,而“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则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主构架”、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之所以对“三形态论”、特别是“五形态论”以及科学地分划历史发展阶段与全面、正确地把握杜会形态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产生种种误解,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忽略了对“五形态论”与“三形态论”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的研究所致。本文试图从历史、理论、现实相统一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一把钥匙。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说是对18世纪以来德国古典哲学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人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总体上来看,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说经历了萌芽、创建和成熟三个基本阶段。马克思从实践的角度深刻地诠释了人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发展规律,实践是人实现自我解放的唯一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图式———“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释和论证 ,并以此为分析框架 ,进一步解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统一。其主要论点是 :( 1)提出马克思划分三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社会生产类型 ,划分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据是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 =社会生产类型 基本生产关系 )。 ( 2 )认为社会生产类型是抽象把握而不是现实形态 ,作为现实形态的是具体的生产方式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 3)把握社会历史进程要以“三形态说”为基本尺度 ,但仅用抽象形态的“三形态说”(抽象的往往是简单的 )尚不足以把握表现为多样性统一的具体生产方式。 (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商品市场经济不发达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商品市场经济社会生产类型与社会主义基本生产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张白山教授的《关于七言绝句》(见《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全面论述了七绝的产生及特征,道高论深,征引博富,读后获益非浅。尤其是此文为白山老在病榻上凭记忆口述而成,更令后学敬佩不已。惟白山老云“七绝分为四顿来吟诵”,似为千虑之一失。今试从两方面简述愚见如下。诗词吟诵,尤其是格律诗的吟诵,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格律诗的吟诵必须满足四声的要求。四声是前人受佛教诵经的影响,在诗歌和韵文的创作中,依据音韵声调之固有特征而总结发现的。依据四声的要求,便能充分“运用语言文字的急促、缓慢,浩瀚流利,顿挫收敛,…  相似文献   

11.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上帝创石”悖论──与沙青教授商榷[香港]黄展骥经院哲学家们总要绞尽脑汁,宣扬上帝是全知、全善、全能的。(“全能”包含“全知”,本可省略后者。但“全知”极具重要性,特别标出也是不错的。)于是,无神论的哲学家们便提出一个问题:上帝能否创造出一块大石,连...  相似文献   

13.
也论马克思晚年的理论贡献──兼与冯景源先生商榷张凌云《学术月刊》编辑部最近,我们先后读到冯景源先生的两篇研究马克思晚年的《历史学笔记》的论文①。──本文拟就冯先生的两篇论文论证的主题──什么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新贡献再作些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冯先生和学...  相似文献   

14.
冉昌光同志在《论联系》(《社会科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中,提出了需要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学说的研究,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他在什么是“联系”,“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以及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等问题上的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什么是“联系”? 冉文说,“‘联系’所反映的是各种事物、现象、过程以及每一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着重指出,“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基本的意义就是相互作用”。我认为,冉文把联系归结为相互作用是不妥的。第一、恩格斯不是在相互作用的意义上使用“联系”这一哲学概念的。他在《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15.
也谈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问题──与陆晓禾同志商榷唐晓东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什么?陆晓禾同志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点问题的思考》(见《社会科学》1993年第8期)一文中认为是“现实的人”。我不同意这一观点。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显然不是陆晓...  相似文献   

16.
关于“规律本身是否发展”的讨论,从六十年代持续至今.秀民在《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1期发表《评“规律发展说”》(以下简称《评》),批评规律本身也是发展的命题,认为规律只是事物静止的内容.这两种观点,我们以为都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客观规律是运动发展和静止稳定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7.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如何看待他在辛亥后的“尊孔”及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反孔”,不仅是对康有为矛盾、复杂的一生进行评价的重要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在构建中国近代新文化过程中对传统文化应采取的态度、方法等问题。蔡世华先生认为“如果从构建中华民族的近代新文化,新文明的大目标来言,康有为‘尊孔’.力求在批判孔学中建立新孔学──一种为中国社会近代化服务的新孔学的道路是值得肯定的。而陈独秀等‘打倒孔家店’,通过否定中国一切旧有文化、力图在西方文化观念上建立中国的新文化、新道德却是不可取的。对此,笔…  相似文献   

18.
读毕郝亦民《“大团圆”新论》一文(《晋阳学刊》1991年第3期),受益之余也想提出几点难解之疑,以便使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一、“大团圆”是中国的规律吗?郝文认为“大团圆心理恰恰表明了我们民族不断向往和追求幸福快乐的乐观精神”,并借赵树理之语和盘托出了“外国人不懂团圆”,“团圆是中国的规律”这一观  相似文献   

19.
也谈“中体西用”——兼与沈其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是在中国近代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旨在寻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它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甚至延续到当代。假如我们限定在思想史这个范围内谈问题,那么可以说从清末的“洋务派”到三十年代的“东方文化派”,再到当今港台“现代新儒家”,其关于东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也谈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与彭漪涟同志商榷马佩(河南大学政治系)读彭漪涟同志《简评有关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的某些流行观点》一文(以下简称“彭文”)①后,对于文中的一些论点持有异议,特写此文与彭漪涟同志商榷。一、彭文说:“辩证逻辑既是哲学又是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