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地区,在不断净化和积淀自身文明的过程中,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展现赫哲族自古以来战天斗地的历史画卷,同江市赫哲族博物馆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赫哲族博物馆位于同江市区北面,濒临松花江边。据有关部门介绍,这栋馆舍是一  相似文献   

2.
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赫哲族同其他通古斯系民族一样,也是古老的民族。根据考古资料,赫哲族古代文化“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前”的密山新开流新石器时代文化。“赫哲族文化和三江平原上新石器文化存在着悠久的渊源关系。”沿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的发展顺序而出现的“黑水靺鞨  相似文献   

3.
一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只有1476人(1982年)。自古以来,赫哲族就繁衍生息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特点的原始文化。由于赫哲族没有文字,关于该族的原始文化缺乏记载,使得在赫哲族研究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十分匮乏,对其远古时期的研究尤其如此。以往,对赫哲族的研究偏重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对这些  相似文献   

4.
伊玛堪是赫哲族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它以叙事史诗为主线,以古代传说为背景,艺术地再现或复制了赫哲族的历史记忆,并从鱼皮服饰、以犬为伴以及独具特色的食鱼习俗等多个层面,对其民族发展中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5.
伊玛堪以东北地区高纬度、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三江流域为地理环境基础,以渔猎为物质文化基础,以萨满教为精神文化基础,以相邻民族文化涵化为多元文化基础而产生并代代相传;作为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的古老文学样式,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哲学、宗教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中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佐证资料,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文化生态是由赫哲族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所构成,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如何定位赫哲族的文化生态特征,并根据其特征对赫哲族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清朝开始,外来移民给赫哲族的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带来很大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赫哲族商业经济的发展。移民为赫哲族地区的农业、手工业提供劳动力和技术支持,使商业经济的产生获得基础。移民又充当商品流通的载体,向赫哲族输送充裕的可交换的商品并把当地民族土特产品输出外地。最后,移民在赫哲族地区开设私营店铺,为商业贸易提供良好的交易地点。在移民积极影响下,赫哲族的渔猎产品化程度加深,商业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伊玛堪”作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用它生动的语言和演唱形式征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成为赫哲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学样式之一;“伊玛堪”包容了赫哲族的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所有的精神和物质文化,堪称赫哲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既是研究赫哲族历史、文化、经济、习俗的宝贵材料,又是该民族在记忆里牢固保留的尽可能多的思想文化记录.  相似文献   

9.
从民间文艺学的角度研究赫哲族“伊玛堪”,可以发现“伊玛堪”是赫哲族古代历史的忠实记录,反映了这个民族一定时期的历史面貌,是我们后人研究赫哲族原始渔猎文化的宝贵资料。 下面,笔者分四个方面对赫哲族史诗萌芽“伊玛堪”反映的时代,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自然崇拜和萨满意识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时代特征 分析一部口头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离不开对作品本身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的研究。在“伊玛堪”作品里,处处表现出赫哲族早期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例如在家供木头神,上山敬山神,下河敬河神。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物也象人一样,是有意志、有感情的。 从“伊玛堪”主人公莫日根的命名中,我们也能找出自然崇拜的依据。例如:  相似文献   

10.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赫哲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文旅产业是实现赫哲族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本文分析了赫哲族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效,为进一步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了赫哲族民族文化现状后指出,经过整合与重构的赫哲族文化具有多元性、现代性、亲合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一种充满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赫哲族现实社会与文化处境入手 ,剖析了制约赫哲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 ,提出了赫哲族发展战略的基本方案  相似文献   

13.
凌纯声先生1930年的赫哲族田野调查是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一次科学的实地调查,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从现代中国提倡和注重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背景来审视这次田野调查.上世纪20年代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逐渐从吸收传播"西学"向研究中国历史、社会、民族文化转变,朝着"本土化"的方向努力,从而形成了提倡实地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而且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实践.这次田野调查与那个时代的学术背景密切相关,并且体现出其学术背景.本文还论述了蔡元培先生与这次田野调查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论赫哲族聚居区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口比较少的赫哲族 ,自古就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居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代的更替 ,赫哲人的聚居地也发生着变化。从努尔哈赤整合赫哲地区开始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止 ,赫哲人终于完成了从离散、奔波、迁徙到安宁、祥和地在某地居住的过程 ,形成了今天的三乡一村的赫哲族聚居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街津口赫哲族基础教育的历史沿革、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对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同江市赫哲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同江市赫哲族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数字像一种文化基因 ,进入到文化的诸多领域 ,从而衍生出了独特的数文化。由于数字兼有语言符号和文化符号的双重属性 ,数文化自然成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又一研究视点。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领域中做了大量的工作 ,少数民族数文化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然而 ,就其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等而言 ,尚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进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缘化的中国穆斯林族群是指那些生活在蒙藏等民族地区的回族及蒙古族穆斯林 ,由于他们人口少 ,长期与该地区占绝对多数的主体民族生活在一起 ,他们之间相互通婚 ,在主体民族强势文化影响下 ,接受主体民族的语言、服饰及生活方式 ,但仍保持了伊斯兰教信仰。学术界一般称他们为藏回、蒙古回回、傣回、彝回等 ,这些边缘化的穆斯林生活方式及历史来源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认识还不尽统一。笔者结合田野调查同时吸收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赫哲族居住形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人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自然条件的利用,人们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观念、外来文化等都会体现在居住形式中。赫哲人居住形式的变迁反映了赫哲族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达斡尔族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许多独具的特点。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心理信仰构成了民俗约束力的基础 ,这样的基础 ,使达斡尔族的民俗活动赖以传承下来 ,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