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食品中分离的李斯特氏菌的致病基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1997年作者对全国12个省市的7类食品共3746份进行了李斯特氏菌的污染调查,共分离出李斯特氏菌165株。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中李斯特氏菌的2种主要致病因子李氏溶血素O和内化素的基因进行了检测,其中57株仅有内化素基因,27株同时具有内化素基因和李氏溶血素O基因。两种致病基因均未检出的共有81株。本研究说明判断单增李氏菌的主要指标是小鼠毒力试验阳性而不是其溶血反应,同时检测溶血素O和内化素2种基因对单增李氏菌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PCR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毒力基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检测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茵毒力基因携带率。方法 应用GB4789.30-94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检验方法分离菌株,采用PCR检测李斯特菌的两种致病因子。结果 从2000.2001年我省采集的272份食品中分离出35株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其中11株含有内化素基因(Internalin,Inl)和李斯特菌溶血素O基因(Listerialysin0,Hly),1株仅含有内化素基因;其它23株两种基因均为阴性。结论 我省存在发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建立PCR方法检测李斯特菌毒力基因对快速诊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PCR方法检测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病因子,为顺义区熟肉食制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污染危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细菌培养法从熟肉制品监测样本中分离单增李斯特氏菌,PCR检测阳性菌株的16sRNA、侵袭蛋白P60、李氏溶血素、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等致病因子。结果180件食品样本共分离出6株单增李斯特氏菌;通过PCR检测致病因子,6株细菌都检出16sRNA和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的目的基因,5株检出李氏溶血素和侵袭蛋白目的基因,各引物检测目的基因的敏感性略有差异。结论顺义区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较为严重,83.33%(5/6)菌株携带李氏溶血素、侵袭蛋白P60等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4.
1996-1997年我们对我省的七类食品共300份进行了李斯特氏菌的污染调查,用GB4789.30-94的方法并分离出李斯特氏菌6株,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中李斯特氏菌的两种主要致病因子李氏溶血素 O(Listeriolysin O, Hly)和内化素基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PCR方法检测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病因子,为顺义区熟肉食制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危害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细菌培养法从熟肉制品监测样本中分离单增李斯特菌,PCR检测阳性菌株的16sRNA、侵袭蛋白P60、李氏溶血素、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等致病因子。结果 180件食品样本共分离出6株单增李斯特菌;通过PCR检测致病因子,6株细菌都检出16sRNA和迟发型超敏反应蛋白的目的基因,5株检出李氏溶血素和侵袭蛋白目的基因,各引物检测目的基因的敏感性略有差异。结论顺义区熟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较为严重,83.33%(5/6)菌株携带李氏溶血素、侵袭蛋白P60等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6.
应用PCR技术快速检测市售猪肉中产单核李斯特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调查安徽省产单核李斯特菌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状况。方法:采集合肥农贸市场生猪肉样品,通过李斯特菌富集培养基培养16h,应用PCR技术进行产单核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从120份猪肉样品中分离出2株产单核李斯特菌,阳性检出率为1.7%。结论:表明安徽省市售猪肉中有不同程度产单核李斯特菌的污染,且存在李斯特菌病的可能性。整个检测过程只需24h,显示PCR技术对产单核李斯特菌的检测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和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应用PCR技术检测李斯特氏菌致病基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当中 ,是影响食品卫生的重要病原菌。有资料显示 ,在其传播途径中 ,动物性食品日显重要。为掌握李斯特氏菌在我省食品中的污染状况 ,我们调查了 7类食品共 315份样品 ,用常规检验方法检出 9株李斯特氏菌 ,为快速测定其致病性 ,采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做了 2种主要致病因素李氏溶血素O和内化素的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李斯特氏菌的检出 :①样品来源 :市场采集 7类食品包括生肉、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蔬菜、水产品等共计 315份。②菌种选择 :按GB4 789 30— 94方法进行〔1〕,选择三糖铁琼脂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主要食品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情况,为预防和控制可能由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污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在石家庄市采集市售5类食品进行分离鉴定。[结果]检测5类250份食品样品,检出13株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阳性率为5.20%。130份生肉类阳性率为6.92%(猪肉为20.00%,羊肉、牛肉均为3.33%,鸡肉为2.50%;30份熟肉制品阳性率为6.67%,30份生食蔬菜阳性率为6.67%;36份水产品、24份奶粉均为阴性。13株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溶血试验均阳性。[结论]生肉类、熟肉制品、生食蔬菜是主要的危险食品。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部分食品中李斯特氏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斯特氏菌(以下简称李氏菌)对人的致病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国家报道从多种食品中分离到李氏菌或因食品污染李氏菌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李氏菌作为新的食源性疾病的病原菌,已引起食品卫生管理部门的广泛关注,WHO将此菌列为90年代食品中4大致病菌之一(人在我们参加了卫生部食检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污染调查及快速检测方法建立”的课题时,对江苏省7类食品(生肉类、熟肉制品、乳及乳制品、冷饮、蔬菜类、水产品)计3O0份样品进行了李氏菌的污染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回材料与方法1.1样品生肉…  相似文献   

10.
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监测了解主要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构建广西食品致病菌污染数据库,为有效防治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南宁、桂林等6个市采集6大类食品,按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方法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大肠杆菌0157:H7、志贺氏菌以及海产品中的副溶血弧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2002~2004年在6市5类食品中检出沙门氏菌54株,检出率4.49%;其次为检出单增细胞李斯特菌51株,检出率为4.24%,志贺氏菌为1.64%、大肠杆菌O157:H7为0.25%;而另1类食品海产品中副溶血检出率高达20.00%(41/205)。结论 广西主要食品均遭受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以生肉污染最为严重,受到了沙门氏菌、L.m、0157:H7、志贺氏菌的污染,熟肉、水产品、生食蔬菜也遭受L.m污染;而海产品副溶血弧菌污染严重。有针对性防范和控制各类食品致病菌的污染,是防止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吉林省食品污染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吉林省高危食品中沙门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弯曲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提高我省乃至我国食源性疾病的检测、预警和控制能力,有效地预防、预测食源性疾病的爆发。方法:依据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2006年度工作手册进行。结果:检测生畜肉、生禽肉、非定型包装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品、蔬菜、速冻面米食品、非发酵豆制品共625件,检出沙门菌97株,检出率15.52%;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84株,检出率13.44%;大肠杆菌0157:H79株,检出率2.5%;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检出率13.4%;副溶血弧菌3株,检出率3%;未检出弯曲菌。结论:吉林省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速冻生制面米食品品种污染较重,另外熟肉制品、蔬菜色拉、非发酵豆制品等即食食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市售猪肉中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m)的污染状况及Lm分离菌株hly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比较。方法:分离菌株鉴定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以PCR产物直接测序,对780bp片段作序列分析。结果:市售猪肉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污染率为1.08%(4/370);分离菌株WLD1和FCY1与国内外14个参考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6.4%~98.6%和95.0%-97.2%,而两分离株之间的同源性仅为95.9%。结论:合肥市市售猪肉中有一定程度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污染,且存在李斯特菌病的可能性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分离菌株WLD1和FCY1,尤其是FCY1分化程度较高.Lm hly基因核苷酸序列蒡异的距离与地理分布、菌株的样品来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2002~2005年衢州市市售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报告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了解衢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采集市区菜场、大型超市以及奶牛场的生猪肉、生牛肉、生禽肉、水产品、非包装熟肉制品、生蔬菜、生牛奶等七类食品343份进行了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产单核李斯特菌检测。非包装熟肉制品和生牛奶共91份加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水产品45份加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共检出致病菌79株,总检出率为23.0%。其中沙门菌检出29株,检出率为8.4%,李斯特菌检出28株,检出率为8.2%,O157:H7检出1株,检出率为0.3%,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21株,检出率为23.1%,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结论:我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提醒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肉类屠宰加工行业以及经营销售生肉行业的卫生监督,尽量减少食源性致病菌的交叉污染;同时要做好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衢州市2005~2006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更好地开展食品安全性研究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了解衢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初步确定可能被污染的高危食品,为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考国家标准方法,采用进口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对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生化鉴定。结果:2005年至2006年共检测食品样品223份,检出致病菌45株。总检出率20.2%;其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检出率为14.3%(11/77);其次为单增李斯特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7.17%(16/223);沙门菌检出16株,检出率为7.17%(16/223);副溶血性弧菌检出2株,检出率6.45%(2/31);未检出EHEC O157:H7。结论:衢州市居民主要消费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类食品、水产品和散装熟肉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通过检测,为我市食品安全预警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5.
无公害畜禽肉和水产品中常见致病菌及其毒力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无公害畜禽肉和水产品中常见的4种食源性致病菌。这些致病菌的致病性与其毒力因子密切相关。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菌毛、pO157质粒、eaeA、志贺毒素和溶血素都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重要毒素:李斯特菌溶血素O和内化素,也是其重要的毒力因子;沙门菌的毒力因子包括致病岛的众多基因和毒力质粒;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TDH、TRH。研究和了解这些毒力因子的特征,对于寻找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特异的分子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衙州市食品中产单核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按GB/T4789.30-2003方法分离单增生李斯特菌.结果:2005~2007年从323份食品中共分离产单核李斯特菌27株,总污染率为8.36%(27/323).生肉类、水产品的污染率分别为14.55%、7.32%;熟肉、生食果蔬类及其制品中未检出.结论:我市存在发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7.
广西部分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广西区内4个市县的5大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建立食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的本底数据库,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预报平台以及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一方法对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O157:H7大肠杆菌、李斯特氏菌进行检验。结果 本次共对378份样品进行检测,分离出沙门氏菌23株(6.08%);李斯特氏菌16株(4.23%);O157:H7大肠杆菌2株(0.53%)。结论 从以上分离结果看可说明在广西食品中存在着这3种致病菌的安全隐患,有潜在暴发流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沧州市2006-2007年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沧州市食品中致病菌污染状况为该市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标方法和2005年全国食源性致病菌规定方法,对8类食品进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空肠弯曲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型鉴定。结果160份样品中共检出致病菌18株,总检出率为11.25%。其中沙门菌7株,检出率为4.38%;单增李斯特菌7株,检出率为4.38%;副溶血弧菌4株,检出率2.50%;金黄色葡萄球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未检出。结论沧州市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其中的生熟肉制品和水产品污染最严重。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大对上述产品流通、销售和餐饮的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胡顺文  韩建敏  牟霞  陈燕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794-1795
目的掌握莒南县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状况。方法按GB4789.30—2003方法分离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结果2006年从610份食品中共分离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9株,总污染率为6.32%,生肉类、熟肉及生食蔬菜的污染率分别为9.94%、4.48%、3.78%。结论该县存在发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2003~2007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食品污染状况,修订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食品污染状况评价和预警提供可靠数据。方法采用《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相关实验室操作技术手册(细菌部分)》的方法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大肠艾希氏菌0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弯曲菌、副溶血弧菌等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对生肉、熟肉(散)、蔬菜、水产品等食品的病菌进行检测,检测样品1833份,分离菌株共268株,包括:沙门氏菌38株、单增李斯特氏菌133株、出血大肠01570株、弯曲菌18株、副溶血弧荫79株,总阳性菌株268株,占总检测数的14.6%。讨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相对较高,肉及肉制品尤为严重,建议在食品加工制作各个环节减少污染,避免食源性疾病发生。食源性致病菌的主动监测是一项连续性的工作,应加强主动监测,保证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