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姜布平  赵爱英 《陕西中医》2013,(12):1660-1661
目的:探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毫针联合刃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88.8%,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均有好转(P<0.05),且治疗组好转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6%,对照组复发率24%,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毫针联合刃针治疗颈性眩晕,可以改善眩晕症状,减少远期复发,疗效优于单纯毫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门诊收集的12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例,治疗组采用刃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毫针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46.88%),显效26例(40.62%),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治愈19例(29.69%),显效23例(35.94%),总有效率为89.06%,2组在愈显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穴位注射能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刃针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19例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0例、刃针组38例和手法组41例,分别采用刃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刃针疗法、龙氏手法,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联合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刃针组及手法组(P0.05),刃针组总有效率与手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疗法联合龙氏手法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致颈性眩晕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50例。A组行毫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B组刃针针刺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平均血流速度(Vm)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B组均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A组和B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显著高于A组(均P<0.05);B组治疗有效率为95.2%,显著高于A组的80.4%(P<0.05)。结论:毫针与刃针均可以有效治疗颈性眩晕患者,而采用刃针治疗改病,更能有效改善症状,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产生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6例采用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疗法,对照组36例采用电针颈夹脊联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TCD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1.7%,治愈率为58.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7.1%。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两组组内比较分值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Vm检测指标,对照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联合美式脊椎矫正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大数据探索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规律并配合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方法:将1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颈性眩晕,观察组采取常规斜刃针治疗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将临床症状分类,结合每个患者自身症状及病因,进行精准的个性化治疗,对各个患者的刺入位置和解结松筋的深度均根据大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1d、术后1和5个月分别用眩晕障碍量表(DHI)评估眩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结果:经5个月的随访,对照组50例临床治愈,16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观察组66例治愈,10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疗效比对照组更好。结论:大数据技术在中医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二者联合会为颈性眩晕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刃针在颈部松解加艾灸百会穴治疗;结果:治愈50例,占56.2%;显效30例,占33.7%;有效9例,占10.1%;总有效率100%。结论:刃针加艾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杨氏3A+疗法"椎五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颈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杨氏3A+疗法"椎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两组均治疗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9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5.5%,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9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71.4%;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杨氏3A+疗法"椎五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杨氏3A+疗法"眩五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颈性眩晕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杨氏3A+"眩五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中,治愈30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95.0%(38/40);对照组中,治愈18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77.5%(31/40);2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杨氏3A+"眩五针"治疗颈性眩晕,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针灸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葛根素0.2~0.4g,加5%500mL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治疗20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为(3.3±1.5)天,伴随症状消失时间为(4.1士1.1)天,对照组眩晕消失时间为(6.6±2.8)天,伴随症状消失时间为(9.9±2.9)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状缓解迅速,费用低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刃针作用于肩胛提肌起止点治疗,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颈夹脊穴、局部腧穴、阿是穴等为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以肩胛提肌起止点为刃针作用靶点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胃综合症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推拿整复)和对照组(胃炎康胶囊+颈复康颗粒)各46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46例颈胃综合症患者经治疗后治愈30例(65.2%),好转14例(30.4%),无效2例(4.4%),总有效率为95.6%。对照组治愈16例(34.8%),好转21例(45.7%),无效9例(19.5%),总有效率为8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电针加推拿整复治疗颈胃综合症可获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颈部肌群的综合训练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102例)。观察组使用益气养血活血中药(八珍汤加减)加Thera—Band渐进式弹性阻力带的运动康复训练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牵引加口服眩晕宁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头颈活动度、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变化情况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44%、86.2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周痊愈24例,占47.06%,对照组2周内痊愈7例,占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均得以改善。组间比较,左右侧屈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供血均得以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8.70%,低于对照组的14.71%。结论:益气养血活血的中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在减轻眩晕和颈部胀痛不适症状、改善头颈活动度和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牵引疗法;特别在降低复发率方面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葛根舒颈汤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联合葛根舒颈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2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舒颈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眩方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观察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00例给予纯中药,以颈眩方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乙酰胺吡酮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颈眩方辨证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龙氏手法治疗儿童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龙氏手法治疗40例颈性眩晕儿童,观察患儿临床疗效、血流速度和颈椎X线表现。结果:患儿痊愈31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77.5%,愈显率为92.5%,总有效率为100%,未见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流速度异常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寰枢椎关节紊乱、C2-3椎关节紊乱、颈椎曲度变直均显著少于治疗前(P〈0.05)。结论:龙氏手法可消除儿童颈性眩晕的各种致病因素,安全高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小针刀并颈椎引伸复位法联合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远期疗效对比分析,为临床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符合要求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颈椎引伸复位法、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按摩及物理疗法治疗,分别评定治疗结束后30d及结束后60d的疗效,对评定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疗程结束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30d、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结合颈椎引伸复位法,是治疗颈性眩晕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稳定,远期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银质针加微波照射治疗对顽固性颈椎病颈椎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抽取病程5年以上的顽固性颈椎病120例,银质针(治疗组)与毫针(对照组)各60例,针刺后加微波照射,测量治疗前后颈椎活动度,并按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价,6个月后随访观察疗效:治疗组治愈4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7例,好转29例,无效24例。治疗组前后对照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银质针组有显著性疗效,银质针作为一种治疗颈椎病既镇痛又治痛且长久不复发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