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强 《河南中医》2011,31(11):1322-1323
传统中医睡眠理论认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主导,营卫之气的阴阳出入为枢机,五脏藏精化气为基础的整体生理过程。而现代中医将"脑"与失眠联系起来,认为脑主宰生命活动与失眠,脑统司五脏之神志与失眠。睡眠与失眠的关键在于五脏之神是否守舍,脑神是否安宁。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发病率呈渐增趋势。由于长期服用镇静剂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副作用,使很多病人寻求中医治疗。张智龙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的理论提出失眠的本质在于五神不能安舍于五脏,依据《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灵活运用,以安其神、复其性,使神凝、魂藏、魄静、意安、志宁,治疗失眠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基于此,失眠与焦虑共病的内在病机当为“神不得藏”,其中以“心神”“肝魂”“脾意”为辨治重点。心不藏神则神烦,治当安心神,方选天王补心丹加减;肝不藏魂则惊悸,治当归肝魂,方选一贯煎化裁;脾不藏意则郁结,治当宁脾意,方选归脾汤出入。同时,基于五脏一体观,亦应重视肺、肾二脏的藏神功能。各脏神有所藏,则失眠与焦虑得平。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王梓淞  林慧君  曹锐 《北京中医药》2023,(10):1061-1064
国医大师方和谦论治失眠,立足五脏藏神理论,从五脏系统相关角度出发,认为“脏腑失和,五神不安”是失眠的核心病机,治疗上主张从主脏论治,兼顾调和其他脏腑,最终达到“和脏腑,安五神”。本文归纳总结了方和谦教授论治失眠的临床经验,并附方老医案资料2则,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寤寐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包括失眠、嗜睡、梦寐不安等病症。《内经》理论认为寤寐的根本机制是阴阳变化规律,是天人相应的表现之一。营卫协调是阴阳变化的规律的具体体现。五脏藏精舍神,五脏精气的盛衰是产生寤寐功能的物质基础。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全身气机的协调是五脏藏神、营卫运行寤寐正常的动力。《内经》的寤寐理论对于临床失眠嗜睡等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五脏藏神理论的学术内涵、脑与神的关系以及五脏藏神理论对神志病诊治的指导意义进行探讨,提出:五脏藏神理论具有认知心理学内涵,高度概括了脑与神的关系,对神志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8.
于游  于睿  孙红 《辽宁中医杂志》2012,(7):1287-1288
主要从"心藏神"理论和中医辨梦理论对失眠进行探讨,认为心神不安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他脏病变扰及心神亦为常见病机,又根据"梦造于心"的观点,以中医理论辨梦论治失眠,主要辨证与治疗思想为:调心神,安五脏,辨梦境,疗睡眠。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0.
《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顼祺  李秉英 《山西中医》1995,11(3):32-35
《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的理论对临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从五脏藏神理论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精神疗法等四个方面的应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发。  相似文献   

11.
考察从《黄帝内经》五脏藏神理论到《黄帝内经太素》五神脏理论的演变过程。选取"六朝形神之争"为视角,认为其争论的焦点在于神是否是气,而目的是论证神灭还是神不灭。持神灭论者从认为神是气逐渐演变为神以气为物质基础;持神不灭论者则认为神不是气演变而来,亦无需以气为物质基础。受此影响,《黄帝内经太素》藏象理论的核心由《黄帝内经》时期的五脏藏神理论转变为五神脏理论。五脏藏精气的目的是为了舍五神,五精气变为了神的物质基础,而非《黄帝内经》中的神即精气。这段时期医学思想与哲学思想的演变趋势相一致,都是在来自异域思想的佛教的冲击下完成,明确这一过程为中医理论演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心主神明是在《黄帝内经》以前形成的。形成之初对于内脏的认识只有心。心实际上代表全体内脏。心主神明实际的意义是内脏主神明。五脏被逐渐认识后,就形成五脏藏神。五脏不受精神意识指挥,心不能是所有脏腑的大主。五脏藏神是在医疗实践中产生的,在中医临床上运用广泛,实用意义大,应当用五脏藏神取代心主神明作为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13.
对《内经》五脏藏神理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顼祺  李秉英 《山西中医》1995,11(1):42-45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着内在的联系,确立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神由五脏精气生成;神由五脏所主;神的病变与五脏相关;望神志可诊五脏病变;调神可治五脏疾病等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学经典《难经》中说:人之安睡神归心,魂归肝,魄归肺,意归脾,志藏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您老爱失眠,一定是您体内的神、魂、魄、意、志没有好好待在相应的五脏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有机统一整体。五神藏于五脏,主宰人体精神活动;气血通畅、各脏腑之间功能协调发挥,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神本于形,形神一体,形盛则神充,神旺则形壮。从“神”出发,除了论述《素问·五脏别论》中提到的四脏与神的关系以及相关现代研究以外,还阐述了肺藏魄与睡眠的关系,为中医药防治失眠提供思路,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从五脏藏神的理论内涵探讨五脏俞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金凤 《中国针灸》2006,26(1):69-71
根据导师东贵荣教授内伤病“脏腑、阴阳、气血、虚实”辨证法则及调五脏神辨证立法治疗失眠症的学术思想,查阅古今中医文献,从五脏神的含义及其功能、五脏神的整体调控机制、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的失眠症的病因病机、依据五脏藏神分型辨证、配穴立法论治不寐的理论及取穴原则,分析五脏神对机体整体的调控功能以及与心神、脑神之间的关系。阐述针刺五脏俞穴调节五脏神志治疗失眠症的立法依据,从而建立并提出针刺膀胱经五脏俞穴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治神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其中五脏藏神理论是《黄帝内经》情志理论的核心,基于该理论辨治情志疾病对于中医临床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述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思想的认识,并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荣林教授认为,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失眠,其中心脏功能失调在失眠的发生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心主血脉,又主神明,为君主之官,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藏神,神在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睡眠,也是由心所主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玄府理论”“五神脏理论”基本理念框架,探讨玄府理论下的五神脏病因病机,阐述“五脏玄府开阖失常,五脏神失所藏”下的心神不藏、肺魄受扰、肝魂妄动、脾意难舍、肾志不平的具体病机表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中医病因学理论、指导中医精神类疾病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神”是中医学一个重要概念,内涵丰富,《黄帝内经》曾系统论述神、魄、魂、意、志内涵,同时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联。临床诊治神志相关疾病,根据“五脏藏神”的理论,判断其与病变相关的脏腑,注重调理相关的脏腑功能,兼顾血瘀、痰湿、火热等。《黄帝内经》对于“神”的认识奠定了中医神志相关疾病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