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光明  徐洁 《今日药学》2007,17(2):18-20
海洋生物毒素的化学结构类型十分特殊,且各类毒素的化学结构差异极大,其中聚醚类毒素是近年来研究进展中最突出一种海洋毒素.它是一种化学结构独特、毒性强烈并有广泛药理作用的一种天然毒素,其中包括多种毒性极高的毒素如岩沙海葵毒素、西加毒素、刺尾鱼毒素.它们分别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细胞膜发挥较高的选择作用.本文详细介绍聚醚类毒素药物的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作用,以期该药物具有良好的药用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海洋生物中蛋白质、肽类毒素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报道了海洋生物中蛋白质、肽类毒素、主要是芋螺毒素和海葵毒素的近三年最新研究进展;以它们的结构、药理和构效关系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和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 toxoid,DT)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单体与多聚体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方法  取TT和DT原液各10批,用凝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三硝基苯磺酸法分别检测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单体和多聚体以及游离氨基。 结果  各10批TT、DT原液的细菌内毒素含量均值分别为1.14和0.35 EU/Lf。TT原液的单体平均含量为72.1%,是多聚体的3倍;DT原液的单体平均含量为88.9%,是多聚体的8倍。脱毒后,每个TT蛋白分子含游离氨基数均值为43.5,比破伤风毒素减少约60%;每个DT蛋白分子含游离氨基数均值为9.9,比白喉毒素减少约75%。10批TT、DT的单体与多聚体含量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的批间一致性较好(变异系数:1.59% ~16.26%)。 结论   细菌内毒素含量、单体与多聚体之比以及游离氨基数检测指标可用于对TT、DT生产过程的控制以及批间一致性的监控。  相似文献   

4.
主要综述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海洋前列腺素的全合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接种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莺  刘新  牛筛龙 《医药导报》2006,25(10):1044-1046
随着海洋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人类在海洋生物开发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多糖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表明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用作用,如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百日咳全细胞和无细胞菌苗和白喉类毒素提出,尽管百日咳和白喉类毒素菌苗对个体保护作用不完全,但用于群体免疫可消灭百日咳和白喉。  相似文献   

8.
聚醚类和大环内酯类海洋天然产物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百日咳全细胞和无细胞菌苗和白喉类毒素提出,尽管百日咳和白喉类毒素菌苗对个体保护作用不完全,但用于群体免疫可消灭百日咳和白喉.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18岁,新入伍战士。主因双下肢泛发性红斑伴瘙痒、双踝部水肿10小时就诊。患于10小时前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卫制(82)京(3)02号)预防接种、3小时后开始感觉下肢瘙痒,并有零星、粟粒状红疹。9小时后瘙痒加重.红疹增多,同时出现双躁部肿胀,疼痛不适,急来我院就诊。患平素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查体:双下肢呈现泛发性、粟粒性红色皮疹,有的融合成大片红斑.不高出皮肤表面.触之不褪色。双足踝部肿胀明显.压之呈凹陷性.数分钟后恢复.并伴轻微疼痛.其他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病例] 男,18岁.新入伍战士.主因双下肢泛发性红斑伴瘙痒、双踝部水肿10小时就诊.患者于10小时前接受破伤风类毒素(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卫制(82)京(3)02号)预防接种.3小时后开始感觉下肢瘙痒,并有零星、粟粒状红疹.9小时后瘙痒加重,红疹增多,同时出现双踝部肿胀,疼痛不适,急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2.
13.
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来治疗血管发生相关疾病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中新兴的治疗手段.目前发现较多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多为内源性蛋白类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关于海洋生物来源的、具有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大多近三年才见报道.现对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概述,主要为生物碱类、芳香族氨基酸衍生大环聚合物及环缩肽类、萜类、多糖类等.海洋作为孕育活性物质的宝库,在血管发生抑制剂研究开发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海洋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虽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在进行海洋毒素的研究,由于含量极微,结构复杂,所以发展一直非常缓慢。近年,由于新的分离技术和新的物理分析方法的应用,各种微量毒素成分结构得以测定,因而使得海洋毒素的研究有了飞跃的发展,成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研究进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不但从中发现许多结构新颖且有特殊生理活性物质,同时根据毒素的结构特点开发出各种微量定量法,对于毒性的监督,防止中毒发生及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有明确指出现行的破伤风和白喉类毒素效力试验方法的问题并作出重新评价后,提出艇絮状反应试验及有关物理化学特性检测来替代现行的动物效力试验,以保证类毒素质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甾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洋来源的甾体化合物结构新颖,许多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本文按海洋生物的门类综述了1996年-2000年间报道的新的海洋甾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破伤风类毒素在卡波普凝胶中的释放。方法采用絮状沉淀法。将25Lf/mL破伤风类毒素分别溶于磷酸缓冲液和蒸馏水中,然后加入等量的0.25%、0.125%、0.625%三种浓度的卡波普,充分混匀,用NaCl沉淀法分离卡波普,然后取上清和卡波普沉淀分别做絮状反应。结果破伤风类毒素在上清中含量很高,呈典型絮状沉淀,而卡波普沉淀中不含任何破伤风类毒素,絮状反应均为阴性。结论通过对破伤风类毒素在卡波普凝胶中的释放条件与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该种制品在卡波普凝胶中的生物学检测手段及其在卡波普中溶解的条件。确定了这种释放研究的卡波普浓度不应高于0.25%。  相似文献   

18.
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体内一类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结构新颖、种类繁多、活性广泛,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药物和海洋药物研发的宝贵资源。研究表明,河鲀毒素、石房蛤毒素以及芋螺毒素具有良好的镇痛活性,有望开发为新一代的镇痛药物;海葵毒素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增殖,有望开发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型靶向药物;大田软海绵酸能够抑制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诱发类似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重要工具药物。本文对几种代表性海洋生物毒素的生源分布、结构特点、毒理作用和应用前景等进行概述,并介绍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为海洋生物毒素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海洋来源的甾体化合物结构新颖,许多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本文按海洋生物的门类综述了1996年~2000年间报道的新的海洋甾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增强多糖抗原在婴幼儿中的免疫原性,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方法 采用液体培养,收集菌体,脂多糖(LPS)提取,纯化脂多糖,活化脱毒多糖(O-SP)与破伤风类毒素(TT)共价结合.ELISA法检测O-SP及结合物的免疫效果.结果 单纯甲型副伤寒脱毒脂多糖未能诱导小鼠产生抗体,而与TT结合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能产生体液免疫反应,诱导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抗脂多糖抗体和抗破伤风抗体.结论 破伤风类毒类对甲型副伤寒脱毒脂多糖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