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治疗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两年间腹部手术后并发胃瘫的12例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表现、体重、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指标的变化,同时对既往腹部手术后12例胃瘫患者以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与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均获痊愈。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相比,在肝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和合并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上存在显著差异,肠内营养总体上能够减少平均胃瘫总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治疗2周及4周时检测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肠内营养能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有利于机体营养状况改善,是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腹部手术后胃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试验组28例,给予肠内营养;对照组21例,给予胃肠外营养。比较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和胃瘫恢复时间。结果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以及总蛋白(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胃排空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好,并能有效促进胃瘫的恢复,对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3.
陈颖  陈屹 《全科护理》2013,11(5):391-392
[目的]探讨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胃瘫病人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腹部术后发生胃瘫的1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传统的胃肠减压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治疗,治疗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比较两组病人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进食时间以及胃肠道的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24h胃液引流量、恢复经口饮食时间、胃肠道反应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管注入高渗盐水对术后胃瘫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促进术后胃瘫恢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经鼻饲管和锁骨下静脉进行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结果:EN组术后腹胀、腹泻的发生率较PN组高;EN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PN组;EN组术后白蛋白略有下降,前白蛋白升高。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2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9月本院收治的24例腹部失手术后发生的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切除术后发生胃瘫19例,非胃手术后发生胃瘫5例;均发生于术后5~11d.24例均行非手术治愈,治愈时间为13~31d,其中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恢复比肠外营养支持者提前.[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可靠方法.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可治愈,采用螺旋形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尹光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401-5402
目的 观察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严重腹部创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5例严重腹部外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23例,延迟肠内营养(delayed EN)组22例.均术中空肠造瘘,EEN组术后24 h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delayed EN组术后接受常规输液,72 h后转为肠内营养支持.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两组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结果 23例EEN组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营养状况指标、免疫指标及肠黏膜通透性均显著优于delayed EN组.结论 严重腹部外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较延迟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有效、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对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和总结通过鼻饲和静脉肠外营养在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昏迷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40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昏迷患者营养支持治疗资料,依据胃肠功能、体重、应激性溃疡等指标,做出判断.结果 肠内营养与静脉补液相结合治疗的方法其各项生理及生化指标均优于单纯肠外营养.结论 肠内营养与静脉补液相结合治疗的方法在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昏迷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中有较可靠的效果及优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在外科,65岁以上的患者已约占总数的40%,老年人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尤其是患有消化道肿瘤的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程度更为明显,进行恰当的营养支持是术后的重要治疗内容,现就我院66例年龄&gt;65岁的胃癌患者术后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对策。方法对36例胃癌术后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对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 36例均完成肠内营养支持,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降低了病死率。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了肠功能的恢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闫文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1):7639-763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组(TPN39例)和肠内营养支持组(EN39例)。TPN组术后行标准全胃肠外营养支持7d,EN组在术后第1天始经鼻肠管输入肠内营养夜。两组提供的热量和氮量基本相同。记录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花费情况,术后第1天及第8天监测总蛋白、白蛋白。结果两组患者无死亡、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EN组肠功能恢复早于TPN,节约营养支持费用(P〈0.05),两种方法营养支持疗效相近。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EN的营养支持与TPN基本相同,肠功能恢复早,且操作方便和营养花费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将40例2型糖尿病胃轻瘫(GD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口服药物(多潘立酮片10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针、高压氧、有氧锻炼的综合康复疗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定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体重指数、消化道症状评分、胃排空时间、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胃动素等疗效指标.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93、0.64、1.01、1.27、2.01、1.54,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98、0.71、1.25、1.79、2.08、1.68,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消化道症状评分、胃排空时间、体重指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0.66、1.58,1.97,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胃排空时间、体重指数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39、1.98,2.07,P均<0.05).结论 综合康复疗法治疗2型糖尿病胃轻瘫具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并发胃瘫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总结18例食管癌术后胃瘫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法,提出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18例患者中15例10~15d恢复胃功能,3例25~31d恢复胃功能,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心理护理、营养支持、胃肠减压和促胃动力药应用的护理是预防和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非胃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0例非胃手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及肠外营养组(PN组)各15例,常规输液组(对照组)10例,比较各组胃肠减压量和胃排空障碍恢复时间。结果:EN组胃排空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1),胃肠减压量在治疗7和14d后明显少于PN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对胃排空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对非胃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患者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胃轻瘫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162例合并糖尿病的胆囊病变患者接受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和随访资料,统计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胃轻瘫的临床症状,对比胃轻瘫和无胃轻瘫人口学特征,糖尿病、胆囊病变和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中162例糖尿病胆囊切除患者25例术后发生胃轻瘫(归为胃轻瘫组),137例术后未发生胃轻瘫(归为无胃轻瘫组),胃轻瘫发生率为15.4%(25/162),其中轻、中、重度各占48.0%(12/25)、32.0%(8/25)和20.0%(5/25),主要临床症状由高到低依次为恶心(96.0%,24/25)、呕吐(88.0%,22/25)、上腹痛(76.0%,19/25)、腹胀或腹部不适(72.0%,18/25),餐后饱胀感、早饱(64.0%,16/25)。与无胃轻瘫组比较,胃轻瘫组老年、女性、1型糖尿病所占比例较高,糖尿病病程更长,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用药情况、胆囊病变种类、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胃轻瘫通常为轻、中度,最常见的症状为恶心、呕吐和上腹痛,老年、女性、1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长和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胃轻瘫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下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联合化疗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咽癌手术及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70例下咽癌病例的临床资料,70例患者根据2002年国际抗癌联盟分期标准,Ⅰ期3例,Ⅱ期10例,Ⅲ期22例,Ⅳ期35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两组,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组(A组,30例),手术+术后常规放疗组(B组,40例),术后2~4周伤口完全愈合后进行放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结果】70例患者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58/70),61.5%(43/70),38.5%(27/70)。A组和B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6.7%(20/30),70.0%(28/40),两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A组和B组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25/30),63.0%(19/30),38.0%(11/30)和82.5%(33/40),58.5%(23/40),39.0%(15/40)。两组1、3、5年生存率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结论】根治性调强放疗+化疗能获得同手术一样的疗效,且更好地保留了患者的喉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N0期食管鳞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行下颈、右胸、上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756例,其中单纯手术665例,术后放疗91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2.2%、74.1%和65.4%,5年生存率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分别为73.7%和76.8%(χ2=0.134,P=0.714)。分层分析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对50.4%(χ2=3.919,P=0.048),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于病变长度≤5 cm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降低,分别为69.5%和74.3%(χ2=4.336,P=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全身麻醉术中单肺通气(OLV)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Dex)对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本院诊治的食管癌根治术患者7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n =40)和对照组( n =34),观察组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Dex ,对照组麻醉诱导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POCD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OLV时间、出血量等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术后与术前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对照组术后1 d、3 d 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观察组术后1d、3d患者MMSE评分分别为(264.0±21.6)分和(267.2±20.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术后1 d、3 d患者POCD发生率分别为125.0%,25.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3.5%和205.9%,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Dex 能有效降低食管癌全身麻醉术中 OLV 患者POCD的发生,值的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医食疗对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患者的影响.方法 对侵蚀性葡萄胎行化疗患者80例,按住院号码的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评估、健康教育及饮食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食疗,观察两组患者化疗不同时间血象及所出现化疗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在化疗前1~2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化疗结束第1周及第2周两组患者比较,干预组各血象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化疗出现的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腹泻、腹痛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食疗应用于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患者能显著提高其外周血象恢复,并减少化疗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发生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9月-2010年3月2559例腹部非胃、十二指肠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PGS组和非PGS组,其中PGS组23例,非PGS组2536例.结果 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