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刺参是蓬莱的传统海珍品之一,近年来进行刺参的池塘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系统的技术操作规范.针对这一现状,详细介绍了刺参池塘养殖的各项技术要点,包括:池塘管理、水质管理、饵料投喂以及病害防治等,对刺参养殖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周年生长特性,掌握其早期生长特点,丰富其养殖生物学基础数据,为黄唇鱼人工池塘养殖和繁育提供参考,进一步保护和利用黄唇鱼种质资源。【方法】以人工繁育的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0 +龄幼鱼为研究对象,1 年内定期测量池塘养殖条件下黄唇鱼幼鱼的体长、体质量等生长参数,分析其在人工池塘养殖条件下的周年生长规律。【结果】黄唇鱼幼鱼平均体长 4.56(±0.54) cm、 平 均 体 质 量 10.63(±0.91) g, 经 365 d 的 养 殖 试 验, 个 体 生 长 为 平 均 体 长 30.22(±4.32) cm、 平均体质量 1 085.73(±328.55)g,体长增长 562.16%,日均增长 0.07 cm,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08%/d~1.08%/d,体长变异系数范围在 7.83%~14.31%;体质量增加 10 117.06%,日均增长 2.95 g,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 0.68%/d~2.77%/d,体质量变异系数范围在 8.53%~33.37% 之间;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大于体长的特定生长率和变异系数,肥满度周年变化范围为 2.21%~11.18%。黄唇鱼幼鱼周年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m=0.3783L2.2363 (R2=0.9705,b=2.2363 < 3),呈负异速生长;全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LT=1.1918L+0.2809(R2=0.9986),全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T=-0.0002t2+0.159t+4.6652(R2=0.9791),体长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L=-0.0002t2+0.1294t+3.7988(R2=0.9865),体质量与日龄拟合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m=0.0076t2+0.0618t+28.915(R2=0.9956)。【结论】在人工池塘养殖 1 年,黄唇鱼幼鱼生长良好,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3.
赤眼鳟的生长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观察发现,赤眼鳟体重小于350g为生长快速阶段,大于350g则生长缓慢;郁江网箱饲养的赤眼鳟2~4月生长最快,5月份后生长速度明显下降,8月、10月至次年1月生长最慢。根据赤眼鳟生长特性,对网箱养殖采取相应的改进技术:体重约300g时,大小个体分养;体重大于350g时,投喂的饲料含粗蛋白30%~32%,其中动物性饲料占25%;洪水来临前多喂,洪水到时停喂,冬季少量多餐给饵。改进养殖技术后,其产量、产值、利润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比常规养殖增加11.39%、13.16%、18.73%和11.40%。  相似文献   

4.
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养殖前景广阔。对该养殖技术进行了总结,并就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体全长25.99 cm、平均体重53.70 g的施氏鲟经过60 d土质静水池塘的培育,体全长增长58.83%,体重增长360.20%.体重与体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 6 L3.484(R2=...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究池塘综合养殖花鲈和刺参在不同密度和水深条件下生长性能、存活率(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活性的差异。采用池塘围隔对比法开展科学实验,结果表明:综合养殖密度对花鲈和刺参生长性能的影响较为明显,但对其SR、SOD和LSZ活性的影响未见显著(P> 0.05)。Ca密度即花鲈2.0 ind./m2、刺参5.0 ind./m2为其适宜的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在实验水深范围内,综合养殖花鲈、刺参在不同深度生长参数、SR和非特异性免疫酶(SOD、LSZ)活性差异均不明显(P> 0.05),但花鲈生长性能已呈现随水深增大而逐渐增强的趋势,刺参则与之相反。2.0 m为花鲈和刺参池塘综合养殖适合的水深。本研究为海水池塘多营养级综合养殖模式的开发与应用积累了有用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7.
从海区选择、池塘条件、刺参放养和养成管理等方面总结刺参南方池塘健康养殖技术,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刺参的养殖历史和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其池塘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和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9.
刺参是目前我国养殖的20余种海参中质量最为优异、营养价值最为丰富的一种,也有文献将其称为海味“八珍”之一。主要集中在我国北方沿海各省养殖,其中以辽东和胶东半岛海域养殖的刺参最为优异,关于刺参的记载最早见于《本草纲目拾遗》,文中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嫩多刺,称之辽参或海参,品质极佳,且药性甘温无毒,具有补肾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为刺参温补的特性可以入药,且足以媲美人参的功效,因此而得名海参。  相似文献   

10.
陈庆荣 《吉林农业》2011,(9):195-195
刺参是海参的一种,属棘皮动物海参纲,刺参科,主要分布在黄渤海区,喜栖水流缓、海藻丰富的海域。生长温度为15-23℃,最适温度为19-20℃。  相似文献   

11.
2004年11月至2005年10月每月中旬,在大连黑石礁海区采捕体长(21.8±2.3)cm(麻醉状态下),体质量(165.3±3.1)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测定消化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褐藻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1-5月间,消化管的最大长度可达体长的4.6~5.9倍,2月达全年的最大值;蛋白酶、淀粉酶和褐藻酸酶的活力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4-5月达最大值;之后,消化管长/体长比逐渐下降,8-10月上旬,消化管长仅为体长的0.8~1.1倍,酶活力逐渐下降;10月中下旬,随着水温的下降,消化管长/体长比又快速增大,酶活力也逐渐回升。全年中,纤维素酶的活力一直很低,周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选用初始体重为0.6 g左右的幼参,水体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0.5、1.0、2.0、4.0和6.0 mg/L的乙酰甲喹。前69天每两天全部换水后,按照用药浓度泼洒药物一次。停药两周后经长途运输,考察其抗应激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前30 d,各组刺参体壁中SOD酶活性都呈现增高趋势,2.0 mg/L组SOD活性达到最高,之后又呈现降低趋势;随着乙酰甲喹浓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刺参体壁中AKP和ACP酶活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 mg/L和4.0mg/L组刺参酶活性最高;40 d后各实验组刺参体壁酶活性逐渐与对照组持平。所有实验组刺参的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 mg/L组刺参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 mg/L组成活率为90.6%,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高浓度(6.0 mg/L)的乙酰甲喹导致幼参抗应激能力差。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刺参保苗期间,乙酰甲喹的适宜添加量为2.0~4.0 mg/L。  相似文献   

13.
感染鳗弧菌对花鲈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是海水鱼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病。以A 组:1*106 cfu/mL、B组:1*107 cfu/mL、C组:1*108 cfu/mL 3组不同浓度的鳗弧菌菌液通过腹腔注射感染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在其感染后不同时间取血,通过测定呼吸爆发、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酚氧化酶(PO)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趋势来研究感染鳗弧菌对花鲈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呼吸爆发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时,B组和C组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下降(P<0.01);PO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LP活性,在鳗弧菌感染60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下降(P<0.01);ACP活性,在60 h、84 h、108 h时,A组、B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在鳗弧菌感染12 h、36 h、60 h、84 h、108 h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在半致死的实验中,鳗弧菌浓度为1*106 cfu/mL、1*107 cfu/mL 、1*108 cfu/mL的实验组的50%的致死时间分别为12 d、11 d、8 d,对照组则无死亡。结果表明:在感染期间,实验组鱼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如尾鳍溃烂、鳃丝发白、内部有黄色粘稠腹水等;鳗弧菌浓度越高,达到50%的致死时间越早,花鲈的死亡率和鳗弧菌的浓度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唑啉草酯的抗药性情况及潜在的抗药性机制,应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了采自安徽省、江苏省多个日本看麦娘发生严重地区共19个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的抗药性水平,并选取6个高抗种群进行ACCase基因测序和GSTs活性测定,比较抗药性、敏感种群间的基因序列和GSTs活性差异,同时测定了AH-29对其他8种除草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9个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占被测总数的47.37%,抗性指数在12.70 ~ 38.77之间;种群AH-28、AH-29和JS-15的ACCase基因CT区域第1781位异亮氨酸(ATA)突变为亮氨酸(TTA),种群AH-36和JS-16第2027位色氨酸(TGG)突变为半胱氨酸(TGT),种群AH-34未发现突变;6个高抗种群体内GSTs活性经唑啉草酯处理后均明显高于同处理敏感种群AH-7;种群AH-29均对ACCase抑制剂炔草酯、烯草酮以及ALS抑制剂的甲基二磺隆和氟唑磺隆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45.32、29.54、37.53和23.04;对三甲苯草酮产生了中水平抗性,对双草醚和啶磺草胺表现低抗,但对PSII抑制剂异丙隆较为敏感。研究表明,ACCase基因突变与GSTs活性增强是导致日本看麦娘种群对唑啉草酯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生境条件下秦岭箭竹人工种群的生长特点,为秦岭箭竹的人工繁育及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参考。【方法】对秦岭南坡不同生境3年生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植株保存率、无性系分株枯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了调查,系统研究了不同生境条件对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分株、秆柄的形态特征以及无性系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1)随着海拔的升高,生境对秦岭箭竹人工林保存率的影响逐渐减小,阳坡人工林的保存率大于阴坡,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巴山冷杉-红桦林是进行箭竹人工造林较理想的生境。(2)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出以2~3年生为中心的"偏正态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密度增大,无性系分株死亡率降低。(3)秦岭箭竹人工种群无性系1~2年生分株生长旺盛,2年生分株的高度和地径均达到最大值,从第3年起竹竿进入成年期;不同生境无性系的秆柄节间长度、根系长度及芽的长度和直径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4)秦岭箭竹人工种群单个无性系的总生物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阳坡内各群落构件总生物量及各个构件生物量均大于阴坡;在海拔小于1 800 m的群落中,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而海拔在2 000 m以上的群落人工种群无性系地下部分总生物量小于地上部分。【结论】人工建植秦岭箭竹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保护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百脉根是研究豆科植物根瘤形成和共生固氮分子机理的一种重要模式植物.为探索百脉根根瘤的形成机制,以EMS诱导野生MG-20突变并筛选的No.1006,No.486和No.2568等3种无效根瘤突变体为材料,测定其突变体植株生物量、根瘤数及固氮能,并对无效根瘤中根瘤菌感染的细胞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No.1006是根瘤原基突变体,No.486是白色无效根瘤突变体,No.2568是绿色无效根瘤突变体;这3种无效根瘤突变体植株生长至30d时,根瘤数和固氮能以及株高、地上部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根长等生物量与MG-20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生长至40d开始均显著低于野生株(p0.05).No.486的白色无效根瘤和No.2568的绿色无效根瘤,经切片后在电镜下观察,无效根瘤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No.2568的绿色无效根瘤的细胞和由根瘤菌转化来的类菌体的破坏程度远大于No.486的白色根瘤.  相似文献   

17.
基于水温因子的东、黄海鲐鱼剩余产量模型建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温是影响鲐鱼生长、繁殖、补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东、黄海鲐鱼灯光围网渔业渔获量、标准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和2月产卵场(127°30′E、29°30′N)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建立了基于SST因子的剩余产量模型,分析SST对东、黄海鲐鱼资源和持续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持续产量可由捕捞努力量和SST的函数来表征,表达式为:Yt=1 080.97 ft-0.006f2t+114.51SSTt ft-2.91SST2tft,鲐鱼资源量和持续产量的变动受产卵场SST和捕捞努力量控制。分析认为,2月产卵场最适SST范围为18.5~20.6℃。为此,建议在渔业管理中应根据各年海洋环境状况来确定最大可持续产量,并实时调整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蜡蚧轮枝菌生物学特性与菌株对榕母管蓟马毒力的相关性,为榕母管蓟马优质高效生防菌株的初步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室内观察蜡蚧轮枝菌V07、V16063、V3450和Vp28 4株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其对榕母管蓟马成虫的毒力,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4株蜡蚧轮枝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异同,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但V3450菌株生长速度最快,孢子GT50最短;V16063和Vp28菌株生长速度较快,孢子GT50较短;V07菌株生长速度最慢,孢子GT50最长。榕母管蓟马成虫受供试菌株侵染后的死亡趋势均随菌剂浓度升高和侵染时间延长而上升,但不同菌剂中的变幅则明显不同,侵染致死效果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LT50依次为V3450V16063Vp28V07。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对累计校正死亡率和LT50的作用均达显著水平。【结论】在供试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均很高时,菌株生长速度和孢子GT50可作为评判蜡蚧轮枝菌对榕母管蓟马毒力大小的初筛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高效的栓皮栎器官再生植株体系。【方法】从陕西周至西楼关栓皮栎天然林中选择4株优良结实母株(30年生以上)并采种,以沙培育苗3~4个月的实生苗茎段及4株母株幼龄及成龄茎段为外植体,比较离体条件下不同来源、不同基因型茎段增殖能力和生根能力的差异,并探讨抗氧化酶活性与增殖和生根能力的关系。【结果】相同来源的不同基因型茎段增殖培养后,其增殖茎芽数量、最长芽长及增殖叶数量无显著差异;母株幼龄茎段增殖培养后,其增殖茎芽数量、最长芽长及增殖叶数量均高于实生苗茎段和母株成龄茎段,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相同来源的不同基因型茎段生根培养后,其生根率和平均每株根数量无显著差异;母株幼龄茎段生根率和平均每株根数量高于实生苗茎段和母株成龄茎段,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相同来源的不同基因型茎段在各培养阶段,抗氧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3个来源茎段抗氧化酶活性在第2次增殖培养后及生根培养后均高于增殖培养的其他阶段,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母株幼龄茎段是建立栓皮栎器官高效再生植株体系最佳的外植体来源;抗氧化酶活性与增殖能力和生根能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置林下(郁闭度0.6)和空旷地两种生境,比较不同生境下凤丹生长及光合特性,探讨凤丹优化栽培的合适生境.结果表明:林下生境的凤丹冠幅面积、一级分枝数、单株挂果量及单位冠幅面积挂果量均优于空旷生境,而前者树高略低于后者.林下生境的凤丹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别高出空旷生境的103.53%和1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光合日变化规律方面,林下生境的凤丹净光合速率呈现明显的"单峰"曲线,而空旷生境下的呈不明显"双峰"曲线,总体上前者高于后者;前者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低于后者而气孔导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林下生境的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普遍显著高于空旷生境.林下生境因存在一定程度的遮荫,阻挡了夏季强光对凤丹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减少了林下的光合有效辐射,但凤丹自身的特性或适应性使得光能和水分利用率高,净光合速率高,有机物合成多,分枝多,植物长势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