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首发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收治的90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根据国家卫健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患者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该院收治的90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均无野生动物接触史,武汉及周边地区旅居史(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29例(32.22%);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接触史病例49例(54.44%),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接触史12例(13.33%),均为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聚集性发病73例(81.11%)。年龄为3~89岁,平均(48.19±17.85)岁。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主要集中在18~60岁,且以务工人员为主;B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中≥6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型流行病学史病例,以农民为主。A、B型流行病学史两组患者不同年龄、职业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首发症状为发热及寒战(43例,47.78%)、咳嗽(干咳为主,27例,30.00%)等。发病初期有73例(81.11%)自行服药。患者患病前行为心理状态调查总均分为(15.16±7.64)分。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新型冠状病毒、了解防护措施、知晓开窗通风及室内消毒等方面优于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在知晓不去人口密集地方面优于A型流行病学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冠肺炎具有早期散发,后期聚集性发病,人传人感染的强传染性。中老年人群为高发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职业暴露密切相关,具有人群普遍易感性。早期诊断、早期隔离、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慢性基础疾病对控制新冠肺炎病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鄞州区基于健康大数据平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监测病例流行特征,为COVID-19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鄞州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监测与预警信息系统每日COVID-19监测病例数据,分析COVID-19监测病例人群构成、流行病学史比例、核酸检测率、核酸阳性检出率和确诊病例监测发现率。结果 2020年1月1日至3月30日共报告COVID-19监测病例1 595例,其中社区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占79.94%和20.06%。监测病例现场调查核实率100.00%,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接触流行病学史占6.27%,社区和重点人群中有流行病学史者占比分别为2.12%和22.81%(P<0.001)。COVID-19核酸总检测率18.24%(291/1 595),有、无流行病学史者核酸检测率分别为53.00%和15.92%(P<0.001),COVID-19核酸阳性检出率1.72%(5/291)。监测确诊病例发现率0.31%(5/1 595),监测确诊病例和其他确诊病例初次就诊至初次核酸检测时间间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健康大数据平台的COVID-19监测工作运转良好,但确诊病例监测发现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对云南省公开发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一般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确诊病例174例,年龄3~85岁,平均(41.7±18.1)岁,男性89例(51.1%),女性85例(48.9%)。全省14个地州市均有确诊病例;入院后病情评估轻型占21.3%,普通型占68.8%,重型占9.2%,危重型占0.7%;出院98.9%、死亡1.1%。确诊病例中湖北籍47.4%,云南籍42.9%。51.1%从武汉到云南,11.5%曾到武汉,11.5%密切接触新冠肺炎病例,24.7%为不明确流行病学史。首发和临床症状中,以发热、咳嗽、咳痰、乏力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95.5%病例白细胞正常或减少,41.3%患者淋巴细胞计数降低,29.2%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少部分病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首发症状中,发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比78.6%,P<0.05)。结论 云南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人群中普遍易感,且在性别间无差异。临床分型大多患者为普通型,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指导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广州市COVID-19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流行特征及病例临床特征,分析感染来源及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因素。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1日,广州市共报告36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347例(占96.1%),无症状感染者14例。病例以外地输入为主,占73.2%,其中80.3%为湖北省输入(204/254)。63.7%的病例与聚集性疫情关联,且以家庭聚集为主(占85.1%)。最常见症状为发热(占78.1%),其次为干咳(占45.9%)。93.9%的病例表现为轻型或普通型,仅1例死亡。男性、高龄、职业为离退人员、自述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和发病前14 d内有医疗机构就诊史等因素与重症型病例有关(P<0.05或P<0.01)。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以湖北省输入为主,部分地区出现本地感染,家庭聚集性疫情多发,但尚未发生社区传播,提示在以输入病例为主的地区采取加强主动排查、严格隔离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2020年北京市某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期间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在救治患者的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共纳入66名医护人员,男性24例,女性42例;年龄(34.8±8.8)岁;医生22例,护士44例。医务人员第1次SCL-90总分阳性检出率6.1%(4/66),第2次阳性检出率7.6%(5/66);第2次结果中>30岁组医务人员阳性检出率低于≤30岁组(P<0.05)。2次SCL-90总均分均优于中国常模(P<0.01),并且第2次分值低于第1次,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医务人员SCL-90总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各因子分低于中国常模。不同年龄、职业医务人员10个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医务人员恐怖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心理素质更好。结论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优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随着在一线工作时间延长,>30岁的医护人员较年轻者心理健康状态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暴发期间群众居家隔离防护依从性及其对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问卷星发送问卷到微信及朋友圈,以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匿名线上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2月4-6日。采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居家隔离防护知-信-行问卷,以及SAS焦虑自评量表调查群众居家隔离防护依从性及焦虑程度。结果 共调查454名人员。被调查人员SAS焦虑程度平均得分为(38.74±8.46)分,高于中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信-行调查得分分别为:知识知晓程度(24.70±3.96)分,信念态度(12.75±1.10)分,行为依从性(65.54±5.02)分;行为依从率为93.63%。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群、家中居住人口数量、是否接触感染者或疑似患者人群的SAS焦虑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人群的行为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S焦虑程度与信念态度、行为依从性呈负相关(P<0.01);知识知晓程度与信念态度呈正相关(P<0.01);信念态度与行为依从性呈正相关(P<0.01)。结论 群众居家隔离防护期焦虑情绪较明显,并与群众居家隔离防护知识知晓程度、信念态度、行为依从性有着紧密的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各个阶段的风险,探索建立城区COVID-19疫情变化的快速风险评估方法,为采取有效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20年1月21日至2020年2月16日24时国家及各地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COVID-19病例数据,采用疫情风险指数(RI)评估温州市不同时期COVID-19疫情风险。结果 温州市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503例,其中重症病例22例,无死亡病例。病例年龄2~93岁,平均(47.69 ± 14.30)岁。男性占49.30%,女性占44.33%。乐清市、瑞安市、鹿城区、永嘉县4个区县占全市病例的72.37%。该期间温州市COVID-19发病率为6.07/10万,与宁波(2.59/10万,156/7 741 016)、杭州(2.17/10万,168/7 741 016)、台州市(2.41/10万,146/6 053 971)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于全省发病率(2.34/10万,1 171/49 998 360, P<0.01)。RI评估结果显示温州市早期疫情风险为19分,中期为19分,近期为15分,早期和中期均为高风险,近期降为较高风险。结论 快速风险评估方法可快速、有效评估城区各阶段疫情风险,易于基层防控人员掌握,适用于各级政府快速评估疫情风险进行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TLC)、CD4+T(Th)与CD8+T(Tc)比值变化情况,以及TLC和Th/Tc值作为新冠肺炎病情进展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某院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的实验室检测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重型/危重型组、轻型/普通型组两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LC,比较不同病情患者TLC、Th/Tc值。结果 COVID-19患者TLC占比低于正常值范围,重型/危重型组较轻型/普通型组更低;COVID-19患者Th细胞占比、Th/Tc值高于正常范围,重型/危重型组比轻型/普通型组患者更高。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Th细胞、Tc细胞绝对值均降低,轻型/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T淋巴细胞[(913±275)μL VS(526±228)μL]、Th细胞[(530±99)μL VS(351±41)μL]、Tc细胞[(255±84)μL VS(128±70)μL]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TLC、Th/Tc的值判断COVID-19患者免疫状态,预测炎症水平,可为监测COVID-19患者疾病进展和确定抗"炎症因子风暴"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惠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5月31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和住院相关情况。结果 惠州市确诊病例发病集中在2020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惠东县29例、惠城区17例、惠阳区11例、博罗县5例。轻型22例、普通型37例和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男女比例为1∶1,发病年龄为1~85岁,中位数为46(36,60)岁。有明确湖北旅居史55例(88.71%),无明确接触史3例(4.84%)。未出现本地病例,主要以湖北省输入性病例(55例)为主,并且多为家族聚集性病例(45例)。经两两比较,重型病例住院天数长于轻型和普通型病例(P<0.05);不同临床分型病例的发病年龄和核酸首次转阴所需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例(14.52%)病例在出院6~15 d内出现复阳现象,复阳病例第2次入院核酸转阴间隔时间较首次入院核酸转阴间隔时间短(P<0.05)。结论 惠州市COVID-19以湖北省输入性和家庭聚集性为主,主要分布在惠东县。病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住院天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2020年1月20日-2月27日株洲市80例确诊为COVID-19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流行病学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比较轻型和普通型组、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80例 确诊患者中,湖北疫区来源22例(27.5%),非湖北疫区来源58例(72.5%),其中有明确接触传染源者45例(56.3%),无明确接触史者13例(16.3%)。聚集性疫情共17起,涉及病例55例,湖北输入性聚集疫情4起,病例9例,其中家庭聚集3起;本地聚集性疫情13起,病例46例,家庭聚集10起,社交聚集2起,朋友聚餐1起。8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47.5岁;男女比例为1 ∶1;22例患者(27.5%)合并基础疾病,居前3位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轻型病例8例(10.0%),普通型55例(68.8%),重型11例(13.8%),危重型6例(7.5%)。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腹泻。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相比,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年龄更大,糖尿病、高血压病比例更高,发生呼吸困难、呼吸频率>24次/分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细胞数正常或减低者78例(97.5%),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20例(25.0%);重型和危重型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清蛋白均低于轻型和普通型组患者(均P<0.05),多项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例(11.3%)患者无肺炎表现,15例(18.8%)患者肺部单侧受累,56例(70.0%)患者肺部双侧受累,17例(100.0%)重型、危重型患者均为双肺受累。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呈家族聚集性发病,年龄大、合并基础疾病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大多数重型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可作为临床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血常规结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1-23日某定点隔离酒店内738例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医学观察人员,采集其鼻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采集血标本进行血常规检测,并观察至隔离期结束。结果 738例医学观察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0例(9.49%),阴性664例(89.97%),可疑4例(0.54%),其中首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52例,可疑28例,阴性658例;对28例结果可疑者隔日重新采样检测,18例阳性,6例阴性,4例仍可疑(二次采样后观察期结束转至指定隔离观察点)。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及可疑医学观察人员,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均正常,仅2例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第一个14 d观察期内,738例医学观察人员40例(5.42%)发病,其中7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42.86%(30例)出现发热、咳嗽、气促等临床症状;664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者,1.51%(10例)出现症状。所有确诊病例转至定点医院继续治疗;第一个观察期结束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未转阴者、结果仍可疑者送至指定隔离点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期中4.54%(2/44)出现症状被确诊,随即转至定点医院治疗;余下观察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全部转阴。整个集中隔离期发病率为5.69%(42/738)。结论 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中,潜伏期感染者所占比例较高,亦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者,应尽早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粪便样本作为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Real Time RT-PCR技术,对15 例COVID-19患者治疗后痰、粪便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的ORF1ab、N基因以及人体细胞管家基因核糖核酸酶P(ribonuclease P,RNase P)进行检测,比较痰、粪便标本检测阳性情况。结果 15例患者痰、粪便标本,人体细胞管家基因 RNase P均呈现典型的明显的扩增信号曲线。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2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同时为阳性,4例患者痰、粪便标本分别为阳性;6例患者痰阳性标本中有2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6例患者粪便阳性标本中有4例同时扩增出ORF 1ab基因与N基因。结论 以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排除COVID-19及治愈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谨慎,可以尝试将粪便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阴性也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 2020年 1月23日-2月20日甘肃省确诊的91例新冠肺炎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91例新冠肺炎患者分布于全省11个地州市,其中聚集性发病13起,2020年1月25日-2月10日 为甘肃省新冠肺炎发病高峰区间。具有明确流行病史者62例,其中来源于湖北疫区者10例(14.1%),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引起聚集性发病者52例(73.2%)。临床分型轻型及普通型76例,重型及危重型15例。截至 2月20日,治愈65例(71.4%),治疗中24例(26.4%),死亡2例(2.2%)。71例临床和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中,男性32例(45.1%),中位年龄45(1~94)岁,中位潜伏期为6(1~13)d。就诊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发热(60例,84.5%)、 咳嗽(65例,91.5%)、咳痰(23例,32.4%)、乏力(25例,35.2%)以及气短(10例,14.1%)。特征性CT影像改变包括:以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65例,91.5%),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8例,25.4%),晕或反晕征(15例,21.1%),其中20例(28.2%)患者CT图像出现合并改变,包括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支气管充气征和/或实变影(11例,15.5%),以及磨玻璃影和/或斑片影合并晕或反晕征(9例,12.7%)。结论 甘肃省新冠肺炎大部分病例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输入性和聚集性发病为主,该病发病无性别差异,具有普遍易感性,胸部CT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发热门诊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时了解发热门诊患者的发热原因及临床表现,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大型综合医院2020年1月17日-2月2日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共有1 770例患者,男性888例,女性882例,其中21~40岁患者占61.24%。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15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主要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为主,分别占100.00%、40.00%。857份胸部CT普通扫描检查报告中,阳性822份,阳性率为95.92%。结论 发热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发热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筛检,就诊患者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以中青年为主,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行胸部CT检查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极大影响,也严重影响抗击疫情非一线科室的日常医疗运行。本文总结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科病房运行的相关经验,针对妇科病房收治患者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需的医务防护措施,以及如何应用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的讨论和建议,以期做到在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前提下患者的精准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住院患者陪护人员防护行为现状,以及陪护人员防护知识水平。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2月3-6日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肿瘤科、呼吸科、血液科、骨科非确诊或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陪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现象学研究法及自行设计的防控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0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研究人员直接观察结果显示,佩戴口罩执行率为84.62%(176/208),佩戴口罩正确率为50.57%(89/176)。手卫生执行率为75.00%(156/208),正确率为22.44%(35/156)。病房通风执行率达100%,90.38%的陪护人员能够做到每日2次病房通风。防护知识水平问卷调查显示,陪护人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认识的正确率最高,达98.08%;仅50.48%的陪护人员认为75%乙醇可以杀灭新型冠状病毒;46.15%的陪护人员认为自己体温升高有必要告知医护人员;有8名被调查陪护人员认为可以和认识的亲朋好友聚众聊天。结论 陪护人员防护行为执行正确率较低,病区应重视对陪护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与行为的教育,以提高其防护执行正确率,从而避免医院聚集性疫情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心理压力状况,为后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星的形式调查四川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状况,调查表包括基本情况和心理压力相关量表。结果 对感染的焦虑因子得分比较:护士的焦虑程度高于医生(t=2.471,P=0.007)。疲乏因子得分比较:已生育高于未生育(t=2.474,P=0.016);护士高于医生(t=2.714,P=0.009);非感染专业高于感染专业(t=-2.513,P=0.015)。工作负担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5.236,P<0.001)。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工作年限≥20年高于<20年(t=-2.039,P=0.046);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工作动力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73,P=0.013)。支持系统因子得分比较:感染专业高于非感染专业(t=2.371,P=0.021);按级别进行防护高于未按级别进行防护(t=2.153,P=0.035)。采用不同种数途径获取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医护人员心理压力总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8,P<0.001)。结论 为使隔离病房一线医护人员尤其是护士、已生育的医护人员以及非感染专业的支援人员在有利的工作环境中以最小的压力应对大流行,应及时更新和提供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房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污染状况。方法 对COVID-19患者病房物体表面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进行涂抹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涂抹拭子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结果 47份标本中1份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13%。阳性标本为采样当日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患者保暖衬衣袖口内表面涂抹拭子,保暖衬衣自患者入院后未曾更换;患者病房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床档、床头桌、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以及患者手、护士手套外表面等消毒前采集的涂抹拭子SARS-CoV-2核酸检测均阴性。结论 COVID-19患者病房SARS-CoV-2污染程度较低,考虑与病房每日均进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强调手卫生有关。患者入院后应更换患者服,患者服应定期更换,有污染时随时更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