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月经疹又称"经行风疹",是指月经周期发病,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瘙痒性皮疹,呈规律性发病。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风"、"血"两者密切相关;如《医宗必读卷十》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风者,常因风热、风寒引起;二者均以风邪为患,缘体虚风邪袭入,郁于皮腠而发。其次,妇人先天以血为本,故妇人病多责肝;而肝又与"风"、"血"息息相关,肝主藏血、疏泄之功影响着女子经、带、胎、产。故本病亦可通过不同治法来疏理肝气,调养肝血达"气血同调",气血调和则病瘥。本病临床较常见,但专门论述本病者少,临床需更多此类的理论探讨来丰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因人口老龄化,以心脑血管病同时合并存在的这类临床综合征即"心脑同病"患者日益增多,现代医学认为其共同发病机制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笔者认为"风瘀痹阻"是本病核心病机,临床基本辨证分型是风瘀痹阻证,可兼夹痰湿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火热证。强调"风"和"瘀"始终贯穿本病,以息风活血法为基本治疗原则,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4.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脓血便、腹痛等,病程多为慢性过程,以成年人多见。西医认为本病与人的情志改变、微生物感染等诱因密切相关,中医研究认为本病属"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乃因脾虚、湿浊导致发病。本病因病因不确切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易反复发作。我们在收治本病时采用西医对症对因、中医调理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类于"颤振"、"颤证"等范畴;病位在筋,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感悟到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正如《类证治裁》谓:"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肝风震动也。"提示本病主病在肝,临床工作中若能掌握此点,便能起到执简驭繁之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北方地区冬春季临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其奇痒、缠绵、易复发.中医称谓"痒风"、"风瘙痒".笔者近8年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本病6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慢性唇炎"属于中医学"唇风"范畴.唇风是唇部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好发于秋冬季节,多发于下唇部,以口唇红肿痛痒、干燥开裂、日久破裂流水并反复脱屑为临床特征.其症状时轻时重,日久不愈.此乃皮肤科常见而又较为难治的疾病之一.《内经》早有唇风症状的描述,称唇槁.如《灵枢·寒热病论》载:"寒热者……唇槁."唇风一证,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所论述.《诸病源候论》载:"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四》首次提出唇风病名:"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相似文献   

8.
介绍黄琳娜教授运用方氏头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黄教授将本病归属于"颤证"范畴,认为病机关键为"风",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主张从"风"论治本病。治"风"的关键,在于调节肝、脾、肾三脏功能。大脑是机体调控中心,躯体功能异常可通过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头皮投影区来治疗,故采用方氏头针治疗该病。特介绍其经验,并通过典型医案介绍方氏头针的具体运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囊和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因退变、损伤等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部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临床常见病证.因本病多见于50岁左右的患者,故有"五十肩"之称,其发病病因与感受风寒有关,故有"漏肩风"之称;本病后期肩关节广泛粘连而活动严重受限,故有"冻结肩"或"肩凝证"之称.  相似文献   

10.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于中医"时复症""痒如虫行症",具有每年如期发作,易迁延不愈的特点,临床上治疗较为棘手。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庄曾渊教授根据本病的发病形式和临床特点,认为脾肺伏火、复感风热,内外合邪是本病重要病机,临床上多用清散脾肺伏火、疏散风热的方法治疗。庄曾渊认为本病发病时,风、热各有侧重,热重时结膜充血为甚,以清解合剂内清外散,重用石膏以清火,配伍辛散之药而清解,遵"火郁发之"之意;风重时眼痒为甚,以藁本乌蛇汤驱风除热,重在以大剂祛风药除眼部诸络之风,是"风去热自灭"之意。临证时还需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症状辨别兼加证型,随证加减,灵活处方。本文对其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附有临床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癫痫属于中医"痫证"的范畴,是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导师李燕梅教授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痰、瘀,根据脑梗死发生后、恢复期、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不同,其注重辨证论治,据其经验总结为以下几型:风痰闭阻、痰火扰神、阴虚风动、心脾两虚;治疗分别以涤痰开窍、熄风定涎;清热泻火、化痰开窍;潜阳熄风;补益气血、健脾宁心为治则,其自拟中风定痫汤,临床中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12.
<正>杨秀清教授精于四大经典,对各家学派的理论有较深的造诣。临证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和风湿病,尤其对偏头痛的治疗颇有心得。偏头痛在中医学中属"头痛"范畴,首载于《内经》。如《素问·奇病论》云:"帝曰: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此安得之?"本病又有"首风"、"脑风"之称。《素问·风论》认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  相似文献   

13.
刘洪  熊维建  熊燕影  邓星  郑新 《中医杂志》2018,(10):825-828
郑新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的病因病机基本特征是"本虚标风",以肾(精髓)、脾(气血)、肝(阴血)亏虚为本,邪气亢盛(如浮阳、毒、瘀、痰、浊等)致风邪扰动为标,提出从"风"论治。临证时根据致"风"成因进行分证论治,以养肝健脾益肾治其本,化瘀解毒搜风通络治其标,灵活运用平肝熄风、培土宁风、化瘀解毒搜风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王志洋  唐定书  蒋玥 《新中医》2010,(11):123-124
<正>瘾疹病名出自于《诸病源候论》,其中风瘙瘾疹生疮候:"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本病的病因复杂,病机变化多端,归纳其要旨,一是禀赋不耐,气血虚弱,卫气失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均可发病;二是致病因素不离乎风,风性轻扬,善  相似文献   

15.
笔者认为,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属于"非指"风掉眩"证候之根本病机,仅指其直接或二级甚至末级病因,当解为"责之于"。故"风掉眩"病证之本源除肝外尚存他脏。本文重点以脾虚生风为例来论述,此证在于谷精之匮乏,本在脾之气血,标在肝之筋爪。  相似文献   

16.
新疆地处西北边陲,冬季漫长而严寒,全年有风,临床上膝关节痛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属中医"痹证"范畴.<内经>中曾对其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本病的发病机制为素体虚弱,卫阳不固,膝部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膝痹.  相似文献   

17.
"风厥"乃《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的古病名之一。通常认为此病在《内经》多个篇章中的病证描述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这对学习、传承和临床运用都会带来许多困难。试以《素问·阴阳别论》之"风厥"为切入点,通过对原文中包含的病因病机、证候信息进行深入解读,认为此"风厥"之病因可能与外感风邪有关;其病机初为阳明与厥阴二经受邪,子母相传而累及于心,其主要症状"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四者皆为心病的相关表征,说明本病与心的关联极为密切,因而有理由认为"风厥"或为心病的一种。  相似文献   

18.
《福建中医药》2013,(4):41-42
<正>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中医药治疗本病存在优势。张喜奎教授基于《内经》中对痤疮"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的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本病多发于气血旺盛的青春期的特点,临床常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中加入祛风凉血、解毒消痈的药物,组成具有解肌和营卫、凉血解毒消痤功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机制复杂,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张法荣教授结合本病病因及临床症状,认为可将其中医病名命名为"肾风痒",并认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于脾肾亏虚合并血虚,标为风、湿、毒、瘀多种病因合而发病.临证运用黑地黄丸化裁治疗本病,标本兼治,固护脾肾养血,同时祛风活血、...  相似文献   

20.
苏苇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3):173-174
三叉神经痛是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者。据国内统计,本病发生率约为182/10万人;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约占70%~80%,女性居多[1]。本病属中医学"偏头痛"、"偏头风"、"面痛"范畴。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局部电针配合辨证分型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