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庆社会科学》2014,(5):159-159
张嘉昕撰文认为,既然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直接控制权对应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而生产资料和财产的所有权是获得对应比例企业所有权的前提。那么,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理应获得相应部分的企业所有权,即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雇佣劳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在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居于从属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共同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资本和劳动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3.
劳动关系:理论与不同模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劳动关系集中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本质。20世纪中叶以来,欧洲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代表的模式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进行了重大的改造。这种以自由和社会公正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使劳动者受到社会保护,要求资本承担社会责任,为劳资两大集团和解与合作,为社会的团结提供了基础。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中,劳动关系随着市场化的改革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些地方暴露出尖锐的矛盾。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现阶段和谐的劳动关系只能在多层次劳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  相似文献   

4.
雇佣关系是特定的劳动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雇佣关系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实践中雇佣关系在劳动争议中的经常出现,给我们研究劳动法的调整范围拓展了空间。本文认为,虽然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有所不同,但它们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劳动关系,尤其是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所兼有的隶属性、平等性、人身性和财产性等特性,使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雇佣关系属特定的劳动关系,应列入劳动法的统一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理论界关于“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几个论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资本雇佣劳动”命题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 ,已受到现实的质疑和挑战 ,“劳动雇佣资本”才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本文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 ,从人力资本的专有化和群体化、股东对股份公司态度和兴趣、社会制度原因及企业所有权等方面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学界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联系大致有四种观点,本文通过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出两者性质一致、雇佣关系为劳动关系特殊形态的结论,并且指出建立劳动法对二者的统一调整模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资本是重要的经济范畴。由于“左”的教条主义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劳动与资本的主体性、人格化的研究很不充分。随着改革的深入,从理论上加强对劳动与资本利益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中协调好两者的利益矛盾,是经济学面临的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9.
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家信奉的“劳动创造财富”圭臬无法开解“工人劳动带来贫困”的悖论。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纠正了国民经济学家对劳动的抽象表达,揭示了资本对劳动的宰制,说明了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以及工人劳动受贬损的必然,并指明了工人阶级的劳动解放进路。马克思指出:雇佣劳动是“低级的”和“暂时的”形式,注定会被更高社会形态的自由联合劳动取代;劳动战胜资本的根本路径是,工人阶级要以革命的政治行动废除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的所有制”,消除劳动的阶级属性,使劳动回归人的自主活动。  相似文献   

10.
何东琪 《人文杂志》2002,94(6):45-48
人类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正逐渐由物质资本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本为主。人力资本不仅与企业绩效的高低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且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等条件的变化入手分析 ,初步讨论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出发点 ,论证了劳动雇佣资本的客观基础 :其一是从企业的形成是以拥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为前提 ,其二是企业产权结构是以人力资本产权为主体的 ,最后阐释了劳动雇佣资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一兵 《东岳论丛》2022,(7):86-94+192
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认识到,资产阶级社会中出现的资本是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并且,资本开始被透视为一种作为不在场的在场性出现的支配性的奴役关系。在资产阶级社会经济活动中,商品与货币的到场被错认为一般财富在场的经济物像,而遮蔽了不在场的劳动交换关系和资本的生产关系;而当资本家通过货币购买原料和机器并将其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时,这些作为到场对象物的原料和机器,在作为统治性生产关系的资本关系赋型之下,才会成为盘剥工人活劳动的资本的客观构序力量。这是经济物相化中最难理解的资本关系赋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实践、生产和劳动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建平 《人文杂志》2006,42(3):21-27
本文在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作了系统的梳理和说明.本文着重指出,在从早期的异化劳动概念向后期的"劳动的异化"概念过渡的过程中,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雇佣劳动概念是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得以最终走向科学的关键.此外,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对劳动、实践和生产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的逻辑过渡关系进行了必要的说明.由此出发,本文对国内理论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性"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14.
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核心、最困难的部分,因此,我国采取了“渐进式改革”的形式,改革政策的变化正是国有企业劳动关系变化的渊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劳动关系具有国家属性,主要表现为国家与工人的关系,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松散化管理模式下,劳动关系的运作可以从微妙的车间政治中得以体会。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国有经济退出战略和股份制改造的实行成为国企劳动关系变化的临界点。国企劳动关系的整体变化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国企产权改革成为新的劳动关系建立的起点,而非新的劳动关系确立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利益的冲突开始由隐性的利益一体型向显性的利益冲突型转变,且利益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冲突发生的数量、范围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冲突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剧。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趋势必将从利益冲突迈向新的利益一体。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基于集体谈判的传统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关系,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作用,并对三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劳动关系调整的方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时劳动关系实施调整的前提与基础:基于三方机制的健全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集体谈判模式的相互促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建设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新劳动合同法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本文由此引出了对用人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思考。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因素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研究劳动关系首先要研究影响制约劳动关系系统运行的环境因素,这样有利于劳动关系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平衡,寻求劳动关系系统的协调发展和稳定运行,从而实现劳动关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劳动关系系统的环境因素可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因素,但主要是外部环境因素。最早将环境因素纳入劳动关系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邓洛普。20世纪80年代以后,劳动关系环境因素得到了进一步关注和发展,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环境因素——社会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关系出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18.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相对于工人拥有人身自由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相对于工人失去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由与异化的劳动,也使资本成了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9.
雇佣劳动是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相对于工人拥有人身自由权和劳动力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自由劳动,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相对于工人失去劳动条件和生产资料所有权而言,雇佣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由与异化的劳动,也使资本成了自由与异化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风险资本市场的结构出发,以风险资本供求机制为基础,深入探讨风险资本市场均衡位置及其移动的原因,并寻找风险资本市场的最佳均衡位置。最佳均衡位置的决定因素,就成为一国政府促进风险资本市场进而促进整个风险投资业发展政策制订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