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孙根年  周瑞娜  马丽君  王泰然 《地理科学》2011,31(12):1437-1446
依据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和月指数距平方法,对2008年五大事件对中国入境旅游的影响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定量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五大事件的影响下,2008年中国24个省区入境旅游出现了负增长,其中,广东、四川等省区损失游客67.6~294.5万人,山东、海南等省区损失量小于5万人次;四川、西藏等省区损失率在50.0%~76.7%,安徽、吉林等省区损失率为1.6%~4.6%。②由于事件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期不同,对各省区入境旅游影响差异较大,金融海啸共损失游客1 254.86万人次,汶川地震损失游客178.47万人次,奥运入境限制及"奥运抽水"损失入境游客215.02万人次,藏独事件损失游客115.55万人次,南方雪灾损失游客42.41万人次。③五大事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空间差异。南方雪灾的影响集中在南方受灾省区;藏独事件对西藏及北京、上海旅游影响较大;汶川地震影响范围遍及全国,但对四川及其周边省区影响最大;北京奥运会期间,全国大部分省区入境客流量减少;金融海啸影响的时间长范围广,全国31个省区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东部沿海地区入境客流量损失较大。在本底趋势线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  相似文献   

2.
在重新阐述旅游本底趋势线理论及危机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依据1996年1月-2009年11月客流量统计值,采用月指数分解模型与本底线距平方法,分析了五大危机事件对美国出入境旅游的影响.结果显示:①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来自日韩及港台的入境游客显著减少,对美国入境旅游影响期16个月,累计损失游客221.7万人次,旅游收入累计损失76.45亿美元;②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入境旅游影响持续26个月,累计损失游客1178.2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持续15个月,累计损失游客526.8万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花费累计损失218.41亿美元和134.20亿美元;③2003年SARS危机与9.11事件相连,对入境旅游影响期12个月,损失游客773.6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期10个月,损失游客214.8万人次;旅游收入和旅游花费累计减少146.34亿美元和80.31亿美元;④2004-2006年间受到6次飓风灾害的影响,每次飓风对入境旅游影响期2~3个月,累计损失游客234万人次;出境旅游影响期2~3个月,累计损失游客106.8万人次.⑤2008年金融海啸对出境旅游的影响大于入境旅游,截至2009年11月,累计损失入境游客721.6万人次,出境游客463.9万人次;旅游收入损失168.66亿美元,旅游花费减少165.47亿美元.最后,本文还从事件性质、发生源地、影响机制和波形特征等方面,对五大危机事件的影响进行了横向比较,为清晰认识旅游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事件旅游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事件旅游给区域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正确分析和评价事件旅游的影响,有利于发现事件旅游的影响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办法。使用1986-2007年的新疆旅游统计数据,利用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分析旅游危机事件和旅游节庆事件对新疆旅游业的影响,并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研究结果显示:入境旅游对事件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形成明显的"凸形峰"和"凹形谷",且持续时间长;新疆国内旅游受各类事件影响的程度较小,影响持续时间短;相对而言,事件对于新疆入境旅游的影响比国内旅游影响时间更长,影响程度更深。旅游本底趋势线虽属描述性模型,但在事件效应定量评估方面是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25年来秦俑馆旅游生命周期与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根年  薛刚 《干旱区地理》2007,30(2):283-288
将旅游地的成长看成是有生命的自组织过程,以1980-2005年统计数据,着眼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源结构、人均消费及旅游收入的变化过程分析,从新角度探讨了旅游地的成长与结构变化的关系,丰富了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认识。结果发现,秦俑馆入境旅游呈“扇贝型”增长,国内旅游为“主循环-再循环型”周期波动,入境游客在总游客中所占比例逐渐提高,人均旅游消费额不断提升,致使旅游经济收入摆脱了客流量生命周期的影响而得益延长,为我国国际名牌旅游产品从外延性客流量增长走向内涵型旅游收入增长提供了某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1987年来台海关系变化对台湾入境大陆客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根年  王洁洁 《地理学报》2009,64(12):1513-1522
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最重要的因素.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居民来大陆探亲旅游限制.入境大陆旅游客流量急速增长: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入岛旅游.拉开了两岸旅游流双向互动的新格局.1987-2007年的20年间,台海关系波动起伏.依据相关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两岸关系变化对台湾入境大陆旅游客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台海关系恶化、危机事件爆发时,在入境客流量统计值、环比增长率和占出岛旅游比统计曲线上形成了明显的"凹形谷",采用三条理想曲线作为参照系.定量分析了7次危机事件对台湾游客入境大陆客流量的影响.其中,从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到1996年第四次台海危机,台海关系阴云密布.对入境大陆旅游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累计损失客流量50万人次,相对损失率在11.4%.本研究为探索国际关系危机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6.
基于本底趋势线的秦俑馆旅游危机后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孙根年  于立新 《地理科学》2008,28(1):107-112
分析了相邻年比较法在旅游危机评价中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本底趋势线的旅游危机后影响评价方法。以陕西秦始皇兵马俑1980~2005年统计数据,建立了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客流总量和旅游收入4条本底趋势线,对1989年北京6.4风波、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SARS瘟疫三个突发事件旅游危机在本景区的响应进行后评价研究,揭示了秦兵马俑景区在三次危机中所造成的客流量损失、旅游收入损失及冲击时间表,为突发事件旅游危机的后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长江沿线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84—2008年客流量和旅游收入数据,分析了长江沿线9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同步性及区域响应。结果显示:近24年来长江沿线各省市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同步性,1984—1991年为平缓增长期,1992—2003年为快速增长期,2004—2008为加速增长期,波动周期同涨同落。依据增长指数和相关系数的差异,将9省市划分为2种类型。分3个时段,分别统计了1984—1991,1992—2003和2004—2008年各省市入境旅游的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依据各阶段基期值和平均增长率的差异,划分了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响应类型。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入境旅游市场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入境旅游是云南省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云南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是制定入境旅游发展战略的前提。通过对1996~2006年云南入境旅游市场数据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时间特征上分析,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均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与旅游发达省份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空间特征上分析,客源市场分布集中,主要集中在港澳台、东南亚和东亚,且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趋于优化。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市场结构分析的甘肃省入境旅游市场拓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7—2007年的统计资料,分析甘肃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并得出结论:从年际变化看,入境旅游市场近年来呈增长趋势,但波动较大;从客源构成看,以外国人市场为主体;从境内流向看,游客主要去往兰州、酒泉和甘南;从消费构成看,以长途交通占的比例最大。建议通过开发旅游精品、确定市场重点、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及优化旅游消费结构等途径进一步开拓入境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0.
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今年爆发的SARS对中国旅游业冲击很大。本文利用双变量ARIMA模型,结合突发事件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曲线研究本次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根据同类事件旅游心理恢复期的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笔者讨论了恢复期分别为12、18、24个月时,SARS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当恢复期为12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796%,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23849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18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707%,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311703万人次;当恢复期为24个月时,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1655%,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385233万人次。  相似文献   

11.
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及极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0-2007年河南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作为衡量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对河南地市间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特征及时序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继而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绝对集中度指数探讨河南入境旅游经济的区域极化程度及空间指向.研究表明,河南入境旅游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地市间的绝对差异呈持续增大的态势,而相对差异不断减小;入境旅游向热点旅游地集聚的态势较为显著,郑州、洛阳、焦作等地成为入境旅游经济的增长极.最后,对影响河南入境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实现入境旅游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部六省的国际游客人数、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游客人数、国内旅游收入这4项旅游指标的重心转移情况的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六省旅游重心整体转移幅度较小,重心转移轨迹在经度上和纬度上均呈特定趋势,且总体上有北移规律。对这些规律的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并依据这些规律得出了对中部六省旅游合作的一些启示:中部六省应该避免旅游重心的无序转移或大幅度转移,共享游客资源,旅游要素应该进行地域空间整合,共同培育旅游精品。  相似文献   

13.
奥运会对举办国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促进作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亦将为云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云南应尽快树立奥运机遇意识,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制定营销战略,利用北京奥运会的巨大“聚焦效应”开展旅游促销活动,提升云南旅游在海外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品牌形象;培养奥运旅游业专门人才,建立高素质的旅游研发、管理和服务团队;培育针对欧美等西方国家游客的旅游产品以开拓更大海外旅游市场,使其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以此为契机完成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14.
王亚辉  全华  王亚力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03-1916
近年来交叉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的主流范式。入境旅游研究一直以来又是旅游交叉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国际友城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城市外交关系。探讨国际友城关系的入境游效应及其时空异质性,有助于挖掘入境旅游的驱动力。基于此,论文将国际友城关系(城市外交)纳入城市入境旅游影响因素模型,以中国60个典型城市197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法实证检验了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国际友城累计数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增长的推动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因城市的区位差异而呈现出异质性。研究发现:① 城市缔结国际友城关系,显著增加了城市外国游客接待规模。平均而言,城市缔结国际友城比未缔结国际友城接待的外国游客多约150%~160%。② 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数的增加对城市外国游客接待规模的正向促进作用平均达3.6%~3.9%,即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数每增加1%,城市接待的外国游客规模平均将增加3.6~3.9个百分点。③ 缔结国际友城以及国际友城数量的增加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的推动作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其中,中西部城市的异质性强于东部和东北部城市,这主要源于不同区域城市开展国际友城关系的时间长短以及与国际友城外方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密切程度等因素所致。④ 理论上城市缔结的国际友城累计超过50对时,再增加国际友城数量对城市外国游客规模的推动作用将不再明显。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传统入境旅游的研究视角,更丰富了入境旅游驱动力理论,同时为中国城市借助国际友城关系推动外国游客规模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采用有关数理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福建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总体发展迅速,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扩大后缩小,缩小速度缓慢,呈现明显的波动状态;国内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在一般呈现出"三峰"型特点,入境旅游人数与收入年内变化表现比较平稳。②福建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极化现象严重,旅游产业地位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一定的分异性,厦门市和福州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最后从政策制定、产业发展、交通设施建设、区域旅游合作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朝辉  陆林  夏巧云  吴悦  王莉 《地理研究》2012,31(2):279-289
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大样本游客调研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研究中外游客消费行为特征、偏好差异及其产业影响。研究表明:(1)国内游客住宿以经济型饭店为主,住宿地集中在世博园区周边及城郊区域,入境游客以星级饭店为主,住地集中城市商业中心附近区域。(2)中外游客在世博园区餐饮消费以快餐及地方特色餐饮为主,消费偏好维度中游客最关注的是菜肴维度与服务维度,国内游客更关注菜肴,入境游客更关注服务。(3)国内游客购买世博商品主要留作纪念,入境游客主要用于馈赠,消费偏好维度中国内游客最为关注是商品主题文化属性和设计加工维度,入境游客最为关注商品的商业维度和功能效用维度。(4)国内游客市内游憩空间区域集中程度高于入境游客;中外游客市内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入境游客选择出租车出行较多;国内游客晚间活动以游览世博园为主,入境游客选择其他娱乐活动较多。对世博游客行为特征与消费偏好进行深入比较研究,理论上丰富了重大事件旅游研究内容,实践上对于重大事件旅游市场开发与目的地产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总体趋势与区域差异:1996~2005年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1996~2005年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评价表征指数,对中国入境游客消费变动以及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10年,入境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增加,但仍属于滞后性消费。旅游消费结构"九五"期间有较大变动,"十五"后趋于稳定合理。从入境旅游消费区域差异看,相对于区域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游客区域差异变动和消费结构呈现稳定状态;但是相对于旅游外汇收入水平,接待境外游客较多的地区恰恰也是人均消费水平相对偏低的地区,这些地区近10年来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的主要助推因素仍主要来自接待入境游客规模的整体扩张,游客消费水平并没有质的提高。因此,塑造和完善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营造宽松的旅游消费环境,通过旅游产品供给结构优化调整来促进旅游消费质量的提档升级,将是实现入境旅游发展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战略转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创新  马耀峰  郑鹏  亢雄 《地理科学》2011,31(5):620-626
构建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模型,基于入境旅游统计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在合理划定中国入境旅游典型区域的基础上,实证研究六大典型区域的入境旅游流空间转移态矩阵,探讨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入境旅游流在中国东部表现为"等级式"集散模式,在中国西部表现为"等级式"与"接触式"并存的集散模式;入境旅游流集散的地域空间集中性十分突出,且集聚源区域与扩散目的地区域呈现高度重合性,尤其六大典型区域之间的互动关联极其显著;中国入境旅游流集散地域空间的梯级差异化特征鲜明,整体呈现"东—西递进式"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