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CD44表达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及放疗敏感性的关系,探索预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潜能和放疗敏感性的有效生物学指标,以指导鼻咽癌的治疗。[方法]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50例鼻咽癌患者CD44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D44蛋白在鼻咽癌细胞膜及胞浆均有表达。N(+)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2.0%,N(-)组为3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放疗后3个月转移淋巴结消退组(61.1%)和未完全消退组(100.0%)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5)。RT-PCR结果显示,N(+)组CD44 mRNA表达高于N(-)组,相对含量分别为1.0584±0.3958和0.4738±0.3462,有统计学差异(P=0.000);N(+)组中放疗未完全消退组和完全消退组相对含量分别为1.4282±0.3116和0.9146±0.3298,有统计学差异(P=0.002);角化组与非角化组相对含量分别为0.8365±0.4706和0.5118±0.3627,亦有统计学差异(P=0.048)。[结论]鼻咽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CD44蛋白、CD44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CD44有可能成为预测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EBV-DNA检测与鼻咽癌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首诊鼻咽癌患者721例,按"中国鼻咽癌2008TNM分期"标准对咽后淋巴结及颈部淋巴结转移进行判断,分别计算咽后淋巴结阴阳性与颈部淋巴结阴阳性的病例数;使用PCR检测法对病例进行治疗前血浆EBV-DNA检测,以及记录每个病例EBV-DNA拷贝数。[结果]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Pearson关联系数,r=0.342,P=0.000,有统计学意义;双侧咽后淋巴结转移较单侧转移者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咽后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者较其他病例组有较高的EBV-DNA拷贝数,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鼻咽癌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颈淋巴结转移有正相关关系,咽后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均有转移者有较高的EBV-DNA拷贝数。推测EBV-DNA检测可作为评估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与其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免疫组化法,检测66例NPC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另选取30例轻度鼻咽黏膜炎的鼻咽组织作为对照,分析LVD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鼻咽癌组织LVD高于对照组(P<0.05);鼻咽癌组织瘤周LVD明显高于瘤内LVD(P<0.01);淋巴结转移患者NPC瘤周LVD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瘤周LVD与鼻咽癌N分期的升高呈一致性(P<0.05);此外,瘤周LVD与鼻咽癌患者年龄、性别、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年龄<49岁的NPC患者瘤内LVD高于年龄≥49岁的患者(P<0.05);瘤内LVD与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N分期、M分期及临床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鼻咽癌瘤周LVD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推测瘤周LVD对该肿瘤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的咽后淋巴结转移4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分析了1978年8月至1992年6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有咽后淋巴结转移(即Rouviere氏淋巴结转移,RLM)者40例,统计了RLM的大小和位置,提出在CT上诊断RLM的标准。本组病例中RLM与鼻咽原发灶及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在同侧者分别占95%和82.8%,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RLM是鼻咽癌的重要淋巴结转移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咽镜和MRJ检查诊断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对185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5例鼻咽癌患者中有131例出现颈部肿块,占70.81%。颈部肿块位于单侧102例,占55.13%,双侧20例,占15.68%,电子鼻咽镜及MRI检查鼻咽灶分布和咽旁间隙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双侧咽旁间隙受累比单侧咽旁间隙受累其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高P〈0.005。以颈部淋巴结的影像学分区为标准:Ⅰ-Ⅵ区和咽后区的转移率分别为2.4%、95.42%、51.15%、11.45%、19.84%、0%和75.57%。结论鼻咽癌患者大多数会出现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灶分布与颈淋巴结转移率、大小及在颈部分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相关性,鼻咽镜检查及MRI在鼻咽癌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病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了鼻咽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254例,探讨其咽旁间隙和/或“茎内”受累与颈淋巴结的关系。结果表明:咽旁间隙或“茎内”受累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但与其大小无关;当鼻咽癌仅累及鼻咽一侧时,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受累的鼻咽部位多少无关;双侧“茎内”伴双侧咽旁间隙受累比伴单侧受累更易发生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仅双侧“茎内”受累与同时伴单侧或双侧咽旁间隙受累,两者颈淋巴结转移率无差别;鼻咽双侧受累较单侧受累,其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要高。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的发病具有地域聚集性,种族易感性和家族高发倾向,以华南、西南各省为高发区.40-59岁为发病高峰,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有:EB病毒感染、化学致癌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2003年WHO将鼻咽癌的病理类型分为:角化型鳞状细胞癌,非角化型癌及基底细胞鳞状细胞癌等3种类型.鼻咽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达40%-50%左右.检查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达85%以上,是影响分期、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咽旁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后组颅神经受累的关系杨文华80年代以来,头颈部鼻咽癌咽旁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及后组颅神经受累之间的关系正日益受到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晚期鼻咽癌的治疗水平,现将我科1995年—1997年收治的240例鼻咽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2013年欧洲肿瘤学会官方杂志Radiotherapy & Oncology发表了新版头颈部肿瘤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对规范颈部淋巴结靶区的勾画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旨在探讨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颈部淋巴结影像特征与预后的关系,为将来修订N分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病理诊断明确的、初诊无远处转移、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656例。所有患者治疗前行鼻咽和颈部MRI扫描。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MRI图像,并根据2013版颈部淋巴结分区指南进行重新分区,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46.9个月。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91.3%,4年无颈部复发生存率为95.1%,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87.7%,4年无病生存率为78.5%,4年总生存率为92.8%。最常见的颈部淋巴结转移分区为:Ⅱ区76.2%,Ⅶa区65.1%,其次为Ⅲ区(50.4%),Ⅴa(17.5%)和Ⅳa(11.7%)。淋巴结的跳跃转移率为1.0%。颈部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46.4%的患者有淋巴结坏死,74.4%的患者有包膜外侵犯。单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受累侧数、颈部淋巴结最大径≥6 cm、颈部淋巴结坏死、T分期和N分期都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因素(P<0.05)。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有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趋势(P=0.060)。环状软骨下缘以下的颈部分区受累对无远处转移生存和无病生存无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发现,T分期、淋巴结最大径是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T分期、淋巴结最大径和淋巴结坏死是影响无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该研究阐明了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发现颈部淋巴结受累侧数、淋巴结最大径、淋巴结坏死是影响远处转移和无病生存的重要因素。下颈部受累对无远处转移生存和无病生存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Nm23(NDP)、P53、P21、C—erbB—2基因蛋白表达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7例鼻咽癌,3例慢性鼻咽炎组织上述基因蛋白表达。结果 鼻咽癌组织中,nm23、P53、P21和c—erbB—2阳性率分别为95.75%、25.53%、68.09%和9.15%。临床分期越晚,这四种蛋白的阳性率越高。与单侧颈淋巴结转移病例相比,双侧颈淋巴结转移病例的P53、c—erbB—2单独表达率或共同表达率均显著增高,而nm23(NDP)和P21表达在单侧与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之间无显著关系。结论 P53和c—erbB—2过量表达可能会促进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而P21和nm23(NDP)表达可能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160例初治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热疗组(70例)。对照组:接受氟尿嘧啶+顺铂化疗后原发灶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均接受常规放疗。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转移灶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结果热疗组和对照组5 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4%、21.1%(χ2=16.043,P<0.05),5 a生存率分别为58.6%、41.1%(χ2=4.805,P<0.05),5 a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1%、76.7%(χ2=13.413,P<0.05),5 a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1%、44.4%(χ2=0.866,P>0.05)。结论放化疗联合热疗治疗颈淋巴结转移鼻咽癌的近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放化疗。  相似文献   

12.
声门上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声门上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颈清术在声门上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 分析210例声门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 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7.6%,隐匿转移率为32.4%;行颈清术420例次,转移淋巴结535枚;不同肿瘤部位的转移率为:会厌室带51.9%,会厌33.3%,室带40.7%,杓会厌襞77.8%;不同肿瘤大小的转移率为:T1 14.7%,T2 37.7%,T3 53.4%,T4 77.6%;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率:G1 12.9%,G2 41.0%,G3 91.1% 结论: 声门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大小(T)、分化程度(G)密切相关,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Ⅱ、Ⅲ区,Ⅱ区淋巴结应为前哨淋巴结,对临床N+病例应行根治性颈清术,对G3、T3和T4、杓会厌襞癌或累及杓会厌襞的声门上癌的临床N0病例应行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人交界粘连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A)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00例鼻咽癌病例标本(实验组)及50例鼻咽部黏膜增生息肉标本(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测定鼻咽癌组织中JAM-A 蛋白表达;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JAM-A mRNA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鼻咽部症状的鼻咽癌患者颈淋巴结转移临床误诊原因。方法 :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淋巴结 ,纤维鼻咽镜活检病理证实鼻咽癌。结果 :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 4 9例 ,误诊为颈部淋巴结炎 33例 (细胞学诊断鳞状细胞癌 10例 ,腺癌 4例 ,未分化癌 16例 ,类型未定转移癌 3例 ) ;误诊为淋巴结核 13例 (细胞学诊断鳞状细胞癌 3例 ,腺癌 2例 ,未分化癌 7例 ,类型未定转移癌 1例 ;误诊为霍奇金病 3例 ,细胞学诊断未分化癌 2例 ,类型未定转移癌 1例 )。纤维鼻咽镜活检病理均为鼻咽癌。结论 :无鼻咽部症状的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 ,行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明确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声门上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及病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力珍 《中国肿瘤临床》1999,26(12):911-913
目的:通过100例声门上区癌的临床病理研究。分析其原发癌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的63例中30例只切除原发癌,术后14例因颈淋巴结肿大而行治疗性颈清术,另33例在切除原发癌的同时,行选择性上颈清除术;临床颈淋巴结阳性的37例,均行了治疗性颈清术。结果:(1)100例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1%。(2)51例颈淋转移癌中,有35例转移癌侵至淋巴结包膜外,其中21例治疗失败。3)100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直肠癌病人侧方淋巴结转移率。方法:分析我院543例进展期直肠癌施行扩大根治术的结果。结果;直肠癌侧方转移率为9.6%,主要发生于腹膜退折以下的癌,多见于分化较差的低分化腺癌及粘液腺癌。结论:对于腹膜返折以下的进展期直肠癌必须进行侧方清除,尤其分化差者.可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8例食管癌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8例中124例发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9.62%(131/208)清扫淋巴结2651个,其中430个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6.22%(430/2651),并讨论了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中上段食管癌应行全胸段食管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彻底清扫各组淋巴结,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病理学因素。方法 对 3 68例大肠癌切除标本按统一标准 ,进行组织学分类、浸润深度、癌周淋巴细胞反应等项检查 ,探讨其与淋巴结内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内癌转移率为 3 3 4% ,其中肠旁组淋巴结转移率占 77 2 % ,肠系膜淋巴结及系膜动脉结扎处淋巴结转移率占 17 9%和 4 9%。癌肿长径 >6cm及浸润深度达浆膜外 ,癌周淋巴细胞反应强度 > 时癌转移率最高 (P <0 0 0 5 ) ,组织学分级级别越高 ,癌转移率越高。组织类型与癌转移率有明显相关性 (P <0 0 5 ) ;结论 大肠癌淋巴结内癌转移以肠旁组为主 ,常为逐站转移 ,转移率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呈正相关 ,与分化程度及淋巴细胞反应强度呈负相关 ,与组织学类型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 VEGF-Cm RNA 在5株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例的胃癌组织标本 VEGF-C 蛋白表达。结果 VEGF-C mRNA 表达于胃癌细胞株 MKN45、SGC-7901及 AGS。VEGF-C 蛋白则在52.4%(33/63)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 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P<0.01)。同时,VEGF-C 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 TNM 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Lauren 分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VEGF-C 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同时,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20.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nm23基因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表达。结果总阳性率67%,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85%(34/40),伴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55%(33/60)(P<0.01);未侵犯包膜组阳性率79%(30/38),侵犯包膜组阳性率60%(37/62)(P<0.05),提示nm2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包膜侵犯呈负相关关系。结果还显示,在nm23基因表达阳性的病例中,未侵犯包膜与侵犯包膜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7%(2/30)及84%(31/37),(P<0.01),提示尽管nm23阳性,侵犯包膜组明显比未侵犯包膜组淋巴结转移机会大;在未侵犯包膜的病例中,nm23(-)及nm23(+)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75%(6/8)及7%(2/30)(P<0.05),提示尽管未侵犯包膜,但在nm23阴性时,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很大。结论:本检测有助于探讨代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趋势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更科学地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