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规范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医院从2011年开始实施腹腔镜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将腹腔镜手术资质准入和分级管理相结合,规定了不同级别的医师从事与其级别相符合的手术。腹腔镜手术分级管理明确了各级医师手术权限,对降低手术风险、预防医疗纠纷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手术安全与手术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与手术质量,建立、健全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手术分级目录,划定手术医师手术级别,实行手术医师手术权限准入,便于加强对手术医师的管理,确保手术安全,极大地提升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合理调配医疗资源,使分级医疗落到实处,同时能够科学、客观地反映医院实际诊疗水平和救治能力,合理评价工作绩效.  相似文献   

3.
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婷  马谢民 《中外医疗》2011,30(2):157-158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医疗安全,我院尝试建立手术分级管理体系,配以手术分级管理相关制度,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实施监控,保障制度的实施。本文对该制度的建立以及实施成效、体会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某医院非计划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提供管理依据。方法对某医院行非计划再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一年间该院非计划再手术率为0.61%,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与患者自身情况、手术难度有关,术前估计不足、术后感染、出血、未达预期效果是发生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结论做好术前评估、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规范手术操作规程是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率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某院重返手术发生率的调查与分析,为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改善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方法对某院一年间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应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一年间出院患者手术例数20,774例,发生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病例490例,重返手术率为2.36%。其中非计划重返手术96例,非计划重返手术发生率为0.46%。手术切口和手术等级为是否进行非计划重返手术的重要影响因素,非计划重返手术组住院病人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高于计划内重返手术组。结论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加强“三基”培训,建立重返手术管理机制,减少非计划重返手术发生率,降低医疗风险,保证患者安全,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6.
近日国家卫生部正酝酿修改现行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对正规整容大军进行分级管理:准备对诊所、门诊部、医院等机构进行分级,以明确规定诊所能够做什么手术,门诊部和医院又能做什么样的手术,不同级别的机构不能越级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某院手术分级管理现状,积累有代表性的现况分析数据,为优化手术分级管理提供依据,研讨合理进行手术分级管理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手术病案24,999份,对其手术分级及医师完成手术权限范围内手术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一、二级手术占全院手术的59.03%,三、四级手术占全院手术的40.97%;随着医师级别的降低,每级医师所做不同级别的手术占全院同级别手术的构成比逐级下降,完成手术权限范围内手术占全院同级别手术构成也随医师级别的降低而逐级下降。结论高难度手术比例不足,高年资医师垄断手术现象严重,青年医师得不到锻炼,医院急需加强手术分级管理,建立和完善与实际操作性技术水平和职称相对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8.
为保障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广东省中医院以电子病历为载体建立了手术分级管理“二审一查”制度,实施手术分级管理动态化督查、信息化管理,是对传统手术分级管理方法进行梳理基础上的一种新思路。自2005年实施以来,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降低了0.48%,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推动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围手术期医疗质量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手术期是手术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的最重要时期,隐患多、风险大,历来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对提高手术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有重大意义。本文从通过对加强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监管;术后主要用药的规范使用;如何提供良好护理和加强围手术期医疗安全教育的角度就如何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医疗质量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手术分级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的架构设计、主要功能模块设计及运行机制,同时阐述了规范和完善手术项目通用名称字典库、医疗差错事故信息库的作用和意义。该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以信息化技术分级管理医生手术权限,使手术管理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开发一套软件系统用于实现军队医院手术分级信息化管理。方法:依据总后卫生部颁发的关于军队医院开展手术分级管理的文件精神和要求,以“军字一号”数据为基础,采用C/S架构,以Oracle数据库、PowerBuiIder开发工具实现软件系统的开发。结果:系统与“军字一号”系统无缝连接,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功能全面。结论:该系统为军队医院手术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解放军第九八医院分级手术管理信息系统研发目的,详细阐述系统的手术分级目录建立流程、手术申请预约流程和手术审批流程,总结功能设计及应用成效。该系统应用实现医师手术权限动态管理,充分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3.
黄琼  李海坤 《基层医学论坛》2013,(30):3960-3961
目的探讨基层综合医院院前急救的运行模式及其安全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我院全年出诊病例数8030例急诊运行模式、安全管理情况,探讨其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全年8030例出诊患者,均在出车反应、出车到达时间、到诊处理、安全运转等方面有较高的满意度,无重大医疗安全隐患。结论基层医院急诊科集院前抢救、门诊输液、急诊抢救、护送患者住院等工作于一身,工作繁忙,风险性高,强而有效的管理,能使有限的医疗、护理资源得到最大限度且安全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依托信息化实现现代医院手术体系管理是发展趋势。通过总结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手术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重点介绍了手术分级与手术名称标准化、手术分级授权系统建设、非预期再手术管理、手术三方核查和风险评估、手术绩效补贴等方面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为统筹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构建基于运营数据中心(operational data repository,ODR)的医用耗材精细化物流服务平台(supply processing distribution,SPD),通过ODR实现跨部门数据协同,建立医用耗材智能运营管理体系。方法/过程 通过信息化设计与应用场景分析,以数据治理为抓手,构建耗材智能运营管理架构与服务模式。结果/结论 基于ODR的医用耗材智能运营体系将巩固SPD模式下的精细化管理成果,强化医院风险控制,进一步提高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控制骨科无菌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方法加强手术人员及环境管理,合理安排手术间,密切配合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对手术器械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管理。结果通过采取各种预防控制措施,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在手术室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使我院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控制在低标准值内(〈0.12%)。结论加强骨科无菌手术在手术室的规范管理,是控制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廖容  彭理斌  赵锋  曹凤  李力 《中国医疗设备》2020,(3):128-130,148
目的研究医院医疗设备运营效率评价方法,为医院医疗设备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选取结余率、安全边际率、百元收入固定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4个指标,采用TOPSIS法和RSR法对医疗设备运营进行效率评价、排序及分档;并基于波士顿矩阵原理,对医疗设备的运营数据进行聚合分类。结果56种设备的运营效率分为下、中、上3档。其中,8种设备为下档(Probit<4),39种设备为中档(4≤Probit<6),9种设备为上档(Probit>6);明星型6种,金牛型27种,上升型8种,滞缓型15种。结论TOPSIS法和RSR法相结合能较好评价医疗设备运营效率;不同类型的医疗设备,需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策略。今后的管理实践中应不断强化和细化考核要点,进一步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保障医疗行为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合法性,更好地保障就诊患者的医疗安全,医院第一个在新疆护理行业中引入了数字认证(Certificate Authority,CA)的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前期护理人员培训、发放个人Key盘,后台设置护士个人信息和护理分级权限,丢失后的管理等.结果:保证了医疗信息传输中的安全性、保密性及信息传送的完整性、可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沈霞  明慧 《医学与社会》2013,26(9):17-19
目的:分析湖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运行情况,探讨统筹基金收不抵支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收集湖北省35个地区2012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运行统计报表和医保政策相关文件,并进行知情人员深入访谈,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全省统筹基金赤字1.38亿元;35个统筹地区统筹基金当期收不抵支,当期赤字总额为10.48亿元;17个地区统筹基金连续3年赤字。结论:造成统筹基金赤字的原因主要归结于国家政策因素、省级政策因素、地方性政策因素、医疗服务增长以及客观因素5个层面。缓解统筹基金赤字问题可从4方面人手,即以预算管理为基础,全面推进付费总额控制;加强医疗服务监管,由医疗机构监管延伸到对医生激励和约束;推进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并完善医疗保险基金预警制度;以城乡统筹为契机,完善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