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稳定而可靠的大鼠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选用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30只SD大鼠为受体.取供体左肾,采用HC-A离体肾保存液原位灌注,将供肾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以输尿管膀胱植入法行尿路重建,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3、6、9周取移植肾观察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排斥反应情况.结果 移植肾脏大体和组织形态学呈渐进性变化,至术后9周可出现明显的慢性排斥反应病理改变.移植肾脏可顺利存活,部分出现肾积水并发症,但不影响排斥反应病理变化.结论 本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的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是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慢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模型,为研究器官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提供平台。方法:以近交系F344大鼠和近交系Lewis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双肾作为供肾,借助静脉支架管,行供体的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肾动脉与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施行原位异体肾移植。移植后即给与环孢素腹腔注射。并于术后4周后行病理检查。结果:所有手术均于60min内完成。所有的受体均存活超过60天,围手术期死亡数为零。受体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4周后可见典型的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建立了大鼠慢性排斥反应肾移植模型。为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展和干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为探索其实验室诊断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方法近交系Brown-Norway(BN)大鼠作为供体,Lewis大鼠作为受体,采用原位低温灌洗,左侧供肾,行腹部肾移植模型,供体肾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肾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输尿管采用带部分膀胱瓣与受体膀胱吻合。结果共构建大鼠肾移植模型58例次,成功49例,手术成功率为84.5%,受体死亡原因主要为输尿管吻合口漏尿致弥漫性腹膜炎、动脉血栓形成、麻醉意外等。肾移植术后第1、2、3、5及7天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 BN-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可作为大鼠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研究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实用的大鼠肾移植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模型,为研究肾移植术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治疗和预防提供平台.方法:F344近交系大鼠和Lewis近交系大鼠作为供、受体,取供体的左肾作为供肾,在裸眼直视下行供体的下腔静脉与受体肾静脉的端端吻合.供体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进行原位异体肾移植.术后10mg/(kg·d)×10d环孢素口服液灌胃,于4周后分别观察各受体移植.肾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手术于2.5h内完成,成功率达97.50%.移植术后4周开始出现移植肾CAN的病理改变,12周可见典型慢性排斥反应病变.结论:该方法手术操作简单、直观,简化了显微外科技术的设备要求,建立了大鼠慢性移植肾肾病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变化,以期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实验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对照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分别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术后7 d获取移植肾组织,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分析,筛选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蛋白斑点数量分别为(554.0±34.0)和(542.0±21.0)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37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其中29个点得到较满意的肽质量指纹图,在SwissProt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鉴定出6个差异的蛋白。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筛选并鉴定出6个可能与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可能成为移植肾急排新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双侧供肾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双侧供肾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方法第一阶段为基本技能训练。第二阶段为实验效果观察,供鼠取双侧肾脏;左侧原位移植,静脉用临时内支架端-端吻合,动脉端-侧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右肾蒂预留丝线体外延迟结扎代替肾切除。结果经4个月80多次训练,较为熟练的掌握了显微外科技术;第二阶段总手术时间180±15 min;手术成功率85%(34/40);受体存活4~9 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静脉血栓形成、排斥反应等。结论此模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成功率较高,一般实验室均可开展,对肾移植实验研究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以SD大鼠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采用支架导管连接固定代替血管吻合和输尿管膀胱瓣皮肤造瘘的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结果共施行大鼠肾移植30例,手术成功率为73.3%,受体存活5~10d,死亡原因有麻醉药过量、大出血、动静脉血栓形成。结论该技术简单实用,对成功建立肾移植模型及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预防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行BN大鼠→Lewis大鼠的肾移植模型,再分别给予Lewis大鼠安慰剂、骨化三醇和环孢素A,观察应用不同药物后Lewis大鼠的存活时间、血肌酐(Cr)变化以及移植肾病理改变。结果对照组Lewis大鼠全部死亡,其存活时间为(6.2±1.0)d,移植后Cr迅速持续升高,移植肾均发生明显排斥反应;而骨化三醇组和环孢素组Lewis大鼠则未发生因排斥反应导致的死亡,移植前后Cr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肾病理检查仅骨化三醇组1只发现轻微排斥反应。结论在大鼠肾移植中骨化三醇可以达到与环孢素A相似的免疫抑制效果,对于预防排斥反应、延长移植大鼠的存活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急性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异基因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从供体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供肾取自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共进行肾移植手术46例,将手术成功病例随机分为FK506[FK506, 0.1 mg/(kg·d),术后第1日至第7日皮下注射]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结果:共进行手术46次,36只动物存活时间超过7 d,10只死亡,手术成功率为78.3%,手术时间2~2.5 h,其中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5~30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5.0~10.5 min,动脉吻合时间为8.5~12.0 min,对照组大鼠术后7~14 d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FK506治疗组生存良好(存活时间大于14 d).结论:对大鼠肾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后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术后2 wk是大鼠急性排斥反应高发时期,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导大鼠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索器官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先暴露和游离受体的吻合段血管,再获取供心以缩短移植心脏冷缺血时间;保留供者的心脏及右上肺,将其胸主动脉与受者的腹主动脉间断端侧吻合;开放血流时,先开放远心端再间断开放近心端,同时按摩心脏至心脏搏动规律、有力,其色泽恢复红润,右上肺亦充盈良好。结果A组(n=20)成功16只,动脉吻合口出血2只、心脏复跳失败1只、吻合口狭窄1只;B组(n=20)成功17只,2只死于吻合口出血,1只死于吻合口狭窄。A组手术成功率为80%,B组为85%(P>0.05)。结论(1)先暴露并游离好受体血管吻合段,再获取供心,可以缩短移植心冷缺血时间。(2)边灌注边获取的方法利于快速而又完整的获取供心。(3)在切取和植入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低温保护。(4)利用腹主动脉段进行移植,使手术方便易行。左心做功的大鼠腹部心脏移植模型简单、安全、实用,因其左心参与循环而使血流动力学更接近生理状态,是进行心脏移植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较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肾移植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的模型. [方法] 自 1998年 8月至 2003年 1月,以 Fisher大鼠作为供体, Lewis大鼠为受体.模拟活体供肾肾移植中供受体同步手术的顺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阻断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大鼠原位肾移植,共完成 650例. [结果] 此模型并发症少,移植肾术后成活率达 98.2%.术后第 14天;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和 6个月成活率分别为 96.8%; 95.8%; 95.4%; 95.4%; 94%; 94%和 92.5%.术后 10~ 12周,开始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的典型慢性排斥反应. [结论] 此模型具有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影响肾功能因素少、结果稳定等优点.适应于研究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青藤碱对肾移植大鼠IL-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青藤碱 (sinomenine,SIN)对肾移植大鼠存活时间及IL - 2的影响 ,探讨SIN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四个组 ,采用改良式大鼠肾移植术行Wistar→SD大鼠单肾移植 ,观测术后受体鼠的存活时间 ;ELISA法检测受体鼠外周血IL - 2水平。结果 :对照组受体鼠均在术后第 9天内死亡 ,平均存活时间 7.4± 0 .7d ,SIN组存活时间为 9.1± 1.0d ,而与低剂量CsA(2 .5mg/kg·d ,ip)联用后明显延长至 18d以上。SIN组受体鼠外周血IL - 2水平低于对照组 ,而SIN +CsA组受体鼠IL - 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SIN对大鼠肾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与低剂量CsA产生显著的协同效应。SIN免疫抑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Th1细胞产生IL - 2 ,与CsA的作用机制相似。  相似文献   

13.
γ-干扰素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供、受者γ-干扰素(IFN-γ)基因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病例分析,用序列特异引物PCR方法,对122例肾移植受者和供给(其中94例受者的53位供者)在肾移植前进行IFN-γ基因型检测.对受者术后随访2年,追踪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受者基因型、供者基因型及供、受者基因型组合类型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 IFN-γ高分泌基因型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42.2%(35/83例),中低分泌型受者为12.8%(5/39例),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取自IFN-γ高分泌和中低分泌基因型供者的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7%(24/66例)和35.7%(10/28例),两者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者均为高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75%(3/4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28.9%(36/90例)(P<0.01);供、受者均为中低分泌基因型的受者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9.3%(11/57例),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组合者的48.6%(18/37例)(P<0.01).结论 受者IFN-γ基因型及与供者IFN-γ基因型的组合类型,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有显著关联.肾移植术前同时检测移植供、受者IFN-γ基因多态性有助于术前准确预测移植后远期效果,指导术前做出合理的供受者匹配.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SD大鼠和Wistar大鼠作为供、受者;左侧原位移植,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经改良sleeve技术吻合,下腔静脉-肾静脉通过临时内支架端-端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结果61次手术,成功率95.1%,总手术时间161±11min,动脉吻合时间11±2min,受体存活4~17d,并发症有吻合口出血、动脉血栓形成、尿瘘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该技术简单实用,对成功建立肾移植模型及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06年人类就开始尝试以异体肾脏移植挽救重危尿毒症病人,而其首次成功病例报道于1956年.近50年来,异体肾移植工作发展颇为迅猛,全球每年移植数量已逾数万例.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该项工作以来,目前每年的肾脏移植数量约有8000例,名列全球第二.本文阐述同种异体肾移植的开展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06年人类就开始尝试以异体肾脏移植挽救重危尿毒症病人,而其首次成功病例报道于1956年。近50年来,异体肾移植工作发展颇为迅猛,全球每年移植数量已逾数万例。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该项工作以来,目前每年的肾脏移植数量约有8000例,名列全球第二。本文阐述同种异体肾移植的开展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移植性肾小球病(TGP)的病理形态与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2例TGP的穿刺活检组织进行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研究。结果(1)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是肾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占20.5%),常导致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下降。(2)TGP是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病变(占24%)。特征是肾小球膜性增生,表现为基膜增厚、内疏松层增宽,内含多形性、异源性包涵物,内皮细胞或系膜细胞增生插入基膜。结论慢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中,肾小球毛细血管是损伤的靶组织,可能参与TGP的发病  相似文献   

18.
采用 S D 大鼠作为供体, Wistar 大鼠作为受体,供鼠取双侧肾脏,原位灌注,移植肾放置左侧,血管直接吻合,输尿管带膀胱瓣与膀胱吻合的方法,建立稳定可靠实用的原位异体肾移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