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介绍和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病情加重进行转院治疗,1例因患有严重肺感染,在治疗中死亡.结论:加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外伤。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脑血管痉挛而死亡。而致命的最严重并发症是再出血。为预防和减少再出血的发生,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针对我科收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再出血的30例患者,分析其再出血诱发因素,总结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便更好地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和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病情加重进行转院治疗,1例因患有严重肺感染,在治疗中死亡.结论:加强及时、有效的临床护理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多种病因引起脑部或脑脊髓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再出血。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做好预防再出血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呢?1保持患者安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干预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其再出血诱因及感染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舒适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对再出血诱因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相比对照组再出血、感染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临床蛛网膜下腔再出血诱因显著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其再出血诱因,明显降低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一般可分为原发性的(即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和继发性的(即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患者常因急性期人出血、冉出血和继发性血管痉挛而死亡,因此做好急性期护理对防止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痔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容易复发且有并发症出现,很多患者因大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最终形成脑疝治疗不好死亡.护理人员科学有效地护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治愈率,本文通过对诸多临床资料研究讨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够给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家属及医院护理人员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联合优质服务对于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将2009~2011年收入院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音乐疗法配合优质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结果 观察组发生再出血例数为2例,对照组发生再出血例数为10例,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音乐疗法联合优质服务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再出血中作用显著,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护理,避免SAH复发及再出血。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科住院的30例患者的治疗护理。结果:SAH的治愈率明显提高,30例患者治愈好转26例占86.7%,再出血6例占20%,死亡4例占13.3%,患者再出血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采取有效而完善的护理措施是成功治疗SAH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烦躁不安。其病死率与患者紧张、知识缺乏和生活护理不当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健康指导对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预防再出血很重要。现将我院对8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循证护理。方法:124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法,实验组循证护理。通过循证护理问题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循征支持,根据相关实证指导临床护理实践,最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血管痉挛性头痛、呼吸道感染、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循证护理方法指导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由于颅内血管的先天性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因素引起血管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所致。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再出血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我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8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科2006年10月-2008年11月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8例,取得满意效果.术前及引流过程中规范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缓解症状,防治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的关键.现对我科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70例监控对象主要为可溶性细胞问粘附分子-1 (sICAM-1)的患者,并配合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实施护理措施,另外再选用一般常规治疗的患者70例.结果 凡是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恢复明显比未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好.结论 医护人员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以更好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实施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引起脑底部或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导致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SAH,是神经科最常见急症之一[1].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2006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SAH患者30例,通过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及对患者实施饮食、大便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等综合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运用平肝潜阳安神法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47例,显效35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认为本方法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突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现将我院2001-2005年收治的2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有效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蛛网膜下腔出血患102例者采取迅速有效制止继续出血、防治血管痉挛、防止复发等护理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积极的止血、防止血管痉挛及防止复发等护理,患者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治愈。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防治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院前护理配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救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9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其中院前急救组(A组)45例,自行来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B组)47例。结果:院前急救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从发病到急救护理的时间明显缩短;治疗1h有效率明显提高(P〈0.01),1周内的再出血率降低(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可较早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出血症状,阻止病情恶化,降低再出血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心理、生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把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按照入院次序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实验组除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外,同时实施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理、生理反应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病人心理、生理舒适,痛苦少,出现护理并发症:无菌性静脉炎、便秘、继发感染4例,对照组12例,经χ2检验,实验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可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心理、生理上以最佳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出现护理并发症的几率低。该措施对提高服务质量和丰富整体护理的内涵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