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摘 要】利用核乳胶对动量为6.8±0.6Бэв/c的π-介子与核子非弹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积累了138个事例。作用中的次级带电粒子在入射的π-介子与核子质心系中的角分布与动量分布等和前人结果一致,并且基本上可以用边缘碰撞机制来说明。利用这些事例和在相同条件下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质子数据,计算了全部次级粒子(除质子外)在它们自己系统中的总能量ω。作ω的分布,并和边缘碰撞1π交换近似计算的理论曲线作比较,在ω=1.93和1.58Бэв附近,实验值各有一高峯突出于理论曲线之外。本文中对这二个峯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共积累了317个非弹性作用事例。作用中的次级带电粒子在(π~--N)质心系中的角分布与动量分布等和前人结果一致,并且基本上可以用边缘碰撞机制来说明。 对带有次级质子的事例作了如下分析: (1)计算全部次级粒子(质子除外)在它们自己系统中的总能量ω。作ω分布,并与边缘碰撞1π交换近似计算的理论曲线比较,在ω=1.5BeV附近观察到有突出于理论曲线之外的高峯,并对峯区内事例进行了初步分析。 (2)综合我们的和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数据,计算了次级质子在镜象系的非弹性系数К_э,并使К_э值的分布与根据Барашенков等人理论计算的К_э分布曲线作了比较。此外,还试从靶质量观点出发,利用Duller-Walker的F图方法,对不同К_э值的各类事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刘波 《中国物理 C》1993,17(5):455-461
π介子与周围核子发生次级碰撞可以改变K++比.本文用Glauber模型计算在质子-核和核-核碰撞中的K++比.计算表明,末态相互作用对K++比的效应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核乳胶对动量为6.8±0.6Бэв/c的π~-介子与核子非弹性作用进行了研究。积累了138个事例。作用中的次级带电粒子在入射的π~-介子与核子质心系中的角分布与动量分布等和前人结果一致,并且基本上可以用边缘碰撞机制来说明。 利用这些事例和在相同条件下的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质子数据,计算了全部次级粒子(除质子外)在它们自己系统中的总能量ω。作ω的分布,并和边缘碰撞1π交换近似计算的理论曲线作比较,在ω=1.93和1.58Бэв附近,实验值各有一高峯突出于理论曲线之外。本文中对这二个峯的存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刘波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94,18(2):180-185
用程函近似分析在高能核碰撞中次级作用对K++比的影响.计算表明,在K++比中次级碰撞效应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高能重离子碰撞中K++比例的显著升高被认为是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形成的一个可能信号.基于参加者核子模型和次级粒子形成时间的概念,本文对Si(14.5A GeV/c)与Au的中心碰撞进行了Monte Carlo模拟计算.在计算中考虑了如下次级碰撞过程:πN→K+Y、ππ→KK以及πN的单电荷交换反应.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由这些次级碰撞过程导致的末态的K++比例的升高不足以解释BNL的E802组观测到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继续文献[1],总共积累了493个非弹性作用事例。在ω=1.5GeV附近的峯仍然明显地突出于单π交换近似理论曲线以外,物理解释同文献[1]。镜象系质子非弹性系数Kz值的实验分布也在丰度较大的统计基础上与上述单π交换理论作了比较。利用鉴定了的π介子在实验室系的动量谱对未鉴定的粒子中应有的质子数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8.
段一士  朱重远 《物理学报》1965,21(1):103-113
本文通过强作用K-π中间态,利用色散关系理论计算了Г(Kμ3+)/Г(Kα3+),Г(K20→πμ+ν)/Г(K20→πe+ν),{Г(K20→πe+ν)+Г(K20→πe-ν)}/Г(Kα3+)分支比及Kμ3+衰变中的μ谱,当选择定则|ΔI|=1/2及ΔS=+ΔQ被破坏,并且Iz=1/2及Iz=3/2的振幅f3/2 1/2(0)及f3/2 3/2(0)不等时,上述分支比与实验能很好符合。在本文的理论中,形式因子不是常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参加者-旁观者模型,用Monte Carlo方法分析了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中各种次级碰撞对K++比值上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公认仅考虑次级碰撞不足以解释实验观测的K++比值上升.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北京谱仪收集的4×106ψ′事例样本,在ψ′衰变到ωπ+π,b1π,ωf2(1270),ωK+K,ωpp,φπ+π,φf0(980),φK+K,φpp末态的研究中,讨论了粒子鉴别条件和运动学拟合的选择效率及其修正,据此得到了这9个末态的分支比的初步结果,检验了微扰QCD预期的12%规则.  相似文献   

11.
BES合作组 《中国物理 C》1996,20(12):1057-1067
利用北京谱仪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采集的350万(2S)事例,通过ψ(2S)→γπ+π和γK+K反应道测量了χc0的总宽度.由Monte Carlo模拟给出的质量分辨函数,利用拟合χc2谱形得到的质量分辨作标定后,用于χc0宽度的拟合,得到χc0的宽度为(15.0)MeV.同时定出了χcJ(J=0,2)到π+π-+K的衰变分支比.结果为B(χc0→π+π)=(4.27±0.23±0.60)×10-3,B(χc0→K+K)=(3.44±0.21±0.47)×10-3,B(χc2→π+π)=(1.52±0.17±0.29)×10-3 和 B(χc2→K+K)=(5.2±1.1±1.8)×10-4,其中第一项误差为统计误差,第二项为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2.
Fermi—Dirac关联与Q-v)Kv(Q)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非微扰理论提出一种源分布─—Q-v)Kv(Q)分布.由此计算两质子的Fermi-Dirac关联.拟合的曲线与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这是Q-v)Kv(Q)分布比Gauss源分布优越之处.由全同质子的F—D关联计算出发射源半径及Fermi场的反常量纲.  相似文献   

13.
利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24立升丙烷气泡室照片,对动量为6.8GeV/cπ-介子与核子非弹性作用产生π0介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扫描了约2700对立体照片。在宽度为29.3厘米的有效范围内得到了1275个π--N非弹性作用事例。在936个π--p事例和339个π--n事例中,观察到正电子、负电子对数目分别为240和89。考虑了气泡室对γ光子的探测效率,我们得到每个事例产生的平均π0介子数n0)=1.00±0.06。γ光子的平均横动量为p⊥γ=173MeV/c。此外,着重研究了γ光子的能量分布。在γ光子全部是由π0介子衰变产生以及π0介子和π±介子具有相同能谱的假设下,利用在相同入射粒子能量的π--N作用中所产生的次级π±介子能量分布变换成γ光子的能量分布;将本实验所得的γ光子能量分布和变换得到的分布进行比较,这两个分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4.
李庆峰  李祝霞 《中国物理 C》1998,22(12):1119-1127
用自洽的相对论BUU模型研究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的K+产生及流,研究结果表明K+集体流在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对核态方程(EOS)和K–N标量吸引项(∑KN)是敏感的,在对K+流中心度依赖的研究中发现在大碰撞参数时有反向流出现,可为确定∑KN值提供更为有效的信息.对K+产生的总产额及各个不同道的贡献与EOS和∑KN关系进行了细致分析,表明N△道对K+产生的贡献和影响都是最显著的; 不同道的贡献对∑KN的灵敏程度不同,其中∑KN对N△道的影响要比对πB道的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Pt偶同位素中的h9/2质子对的排列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计算和讨论.结果表明,如用改善的Nilsson参数κ、μ,给出的h9/2的排列频率与νi13/2排列频率的差值Δhωc=hωc(πh9/2)-hωc(νi13/2)对于78184Pt106核具有最小值,约为75keV.这和最近实验上确定的184Pt核转晕带上出现的大的上弯现象,是由于νi13/2和πh9/2两个排列频率非常靠近的结果一致.而运用Nilsson的标准κ、μ则不能给出这一结果.这两个排列的先后次序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相邻Pt偶同位素的πh9/2排列频率的理论预言,期待着实验数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6.
许晓明 《中国物理 C》1993,17(10):929-933
本文在3S1模型基础上,采用相对论跃迁势和夸克(反夸克)旋量波函数,计算了pp→π+π和K+K的反应截面和角分布.  相似文献   

17.
在多标度人工色模型框架下计算了荷电PG玻色子π±1和π±8对K介子稀有衰变过程K+→π+νν,KL→π0νν和KL→μ+μ的企鹅图贡献.计算结果表明:(a)荷电PG玻色子可以对K介子稀有衰变分枝比给出1~3个量级的增强;(b)根据现有实验数据,K.Lane等人提出的多标度人工色模型基本被排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上北京谱仪(BES)所收集到的2.5×106J/ψ重建刻度后的事例,研究了强子衰变道J/ψ→ωf2(1270),f2(1270)→π+π所揭示出的共振态f2(1270)的性质,测量了它的质量、宽度和分支比,利用最大似然法对角分布进行了拟合,给出自旋宇称为2++,首次得到螺旋度振幅比为x=0.99±0.29; y=-0.24±0.17; z1=0.90±0.57;z2=0.56±0.22.  相似文献   

19.
阮同泽  陈时 《物理学报》1965,21(4):779-786
本文利用色散关系方法,假设普适V-A弱相互作用和奇异矢量流不守恒,从而对形状因子f0,f1的色散关系进行一次减去,计算了Kμ3+、Ke3+衰变中的π0能谱,Kμ3+衰变中的μ+能谱和μ+的纵向极化。计算中只考虑了K1*(m*=888MeV)中间态对色散积分的贡献。参数σ取为+2.1的结果和实验在误差范围内相符合。放弃奇异矢量流部分守恒假设与实验符合的程度比保持这一假设要好一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北京谱仪采集的3.6×106 ψ(2S)事例,测量了ψ(2S)新的强子衰变道ψ(2S)→ρα2和K*0K2*0+c.c.的分支比,发现二者相对于J/ψ的相应衰变道明显压制,破坏了微扰QCD理论预言的“15%规则”,从而继前已报道的ψ(2S)→ωf2确认了另外两例末态为矢量与张量介子的ψ(2S)反常衰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