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玉堂  潘玉梅 《临床荟萃》1998,13(14):637-638
1986年Murry等在犬心实验中首次发现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现象,即反复短暂的缺血发作可以使心肌在后续的持续缺血中得到保护,从而减少心肌梗塞面积。最近临床研究认为心肌梗塞前多次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处理状态,溶栓治疗易获得成功的再灌注,为此我们回顾性地观察了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从临床方面研究心肌梗塞前有无心肌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及心室晚电位检查,对94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进行6个月~3年的随访。结果:在6个月~3年的随访中,前壁再通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短于前壁未通组(P均<0.05);而下壁再通组与未通组LAD、LVED和LVEF无明显差别。再通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通组,再通组的运动耐量明显高于未通组(P均<0.05)。结论:静脉溶栓对改善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远期心功能疗效显著,对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改善不明显;但静脉溶栓对前壁或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在减少远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增强运动耐量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硫酸镁(MS)对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影响。方法:100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MS+UK组(MU组,52例)和UK组(48例)。MU组在静滴UK前后加用MS。结果:2组的再灌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U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RA)发生率、4周病死率显著低于UK组(P<0.01,P<0.05);开始治疗后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SA)、心力衰竭(HF)及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率显著低于UK组(P均<0.05);休克、再梗塞(RI)及梗塞延展(IE)的发生率也均低于UK组(但P均>0.05)。结论:在UK静脉溶栓前后加用MS,可提高UK溶栓疗效,缩小梗塞面积,减少并发症,并有益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内皮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内皮素变化规律,以及溶栓后冠状动脉(冠脉)再通与未通者ET变化的异同。方法:应用放免技术和酶法分别测定了AMI常规治疗组(21例)和溶栓组(19例)患者梗塞后ET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
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不同梗塞部位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再通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60例首次AMI患者随机分成尿激酶溶栓治疗再通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LAD)、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最小幅度(IVSA和LVPWA)、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E点至室间隔距离(EPSS)和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最大速度与E峰最大速度比(A/E)。结果:①溶栓治疗者再通率为58.82%(70/119)。②急性前壁心肌梗塞(AAMI)患者的LAD、EPSS和A/E在溶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1,P<0.01);溶栓再通组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LVPWA溶栓再通组高于对照组(P<0.05);溶栓再通组A/E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④AAMI+AIMI患者EF在溶栓再通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EPSS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溶栓治疗可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左室功能。在梗塞部位上,前壁优于下壁,AAMI+AIMI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现状刘同奎修萍董玉珠马立群(综述)作者单位:15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同奎,董玉珠,马立群);150036黑龙江省医院(修萍)有心电图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患者,其冠状动脉中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部...  相似文献   

7.
年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溶栓疗效观察吕以杰才晓君董晓琳秦世梅范丰明由于溶栓治疗的开展,急性心肌梗塞(AMI)病死率已明显下降,特别是老年(60~70岁)患者效果明显〔1〕,而对年轻患者的疗效鲜见报道。我们将采取溶栓治疗、且年龄≤45岁与≥60岁的AMI...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溶栓组17例采用链激酶150万单位或尿激酶200万单位静滴,于30分钟内滴完后继用硝酸甘油20μg/min持续静滴48小时。非溶栓组17例采用硝酸甘油20μg/min持续静滴48小时。平均治疗3周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及心血池扫描显像检查,分别计算两组室壁瘤的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值,并对其差异的显著性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溶栓组室壁瘤发生率(17.6%)低于非溶栓组(52.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左室射血分数均值(0.45±0.09)高于非溶栓组(0.36±0.14),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溶栓疗法可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9.
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效果。方法:根据入院时间将92例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为急诊组和院内组,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诊组溶栓时间比院内组要早(84±14)分钟,其中在发病2小时以内接受溶栓者,急诊组约占26.5%,而院内组无一例;血管再通率2组分别为42.9%(21/49)和39.5%(17/43,P>0.05);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2.9%(9/21)和29.4%(5/17),无一例死亡;急诊组梗塞后心绞痛的发生率较院内组明显减少(P<0.05);30天内病死率分别为10.4%和11.6%(P>0.05)。结论:急诊溶栓能较大限度地减少治疗耽搁时间,通过加强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处理,证明是安全可行的,且对预后有显著的益处。  相似文献   

10.
张群芳 《临床荟萃》1995,10(18):838-839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6小时以内疗效较佳,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对AMI晚期12小时以上的溶栓治疗报道较少.我院对5例发病时间在16~43小时的AMI晚期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取得良效,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5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修订的“冠心病诊断”参考标准.AMI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痛,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②有特征性的动态心电图改变(QRS、ST、T波改变).③有动态心肌酶学改变.5例AMI均为男性,年龄为40~67岁,发病时间16~43小时.其中前侧壁梗塞合并急性心功能不全1例,广泛前壁梗塞2例(其中1例合并有心源性休克、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全组65岁以上患者共88例,分为溶栓治疗组41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30分钟滴完,同时给予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组65.9%显著高于对照组10.6%(P=0.000);发病4wk内病死率,溶栓治疗组12.2%,显著低于对照组34.0%(P=0.046),再通者病死率3.7%,显著低于未通者28.6%(P=0.047)。全组无1例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对适宜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张爱兰  朱文玲 《临床荟萃》2004,19(11):612-614
目的 评价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利弊。方法 利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研究了 1 0 6例 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获益显著 ,30天总病死率及心源性病死率溶栓组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 (总病死率为 1 4 .5 %和 36 .7% ,P <0 .0 5 ;心源性病死率为1 0 .5 %和 33.3% ,P <0 .0 1 )。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13.
35例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CPR)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35例CPR后AMI患者(CPR组)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42例无CPRAMI患者(对照组)静脉溶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PR组发病至心脏停搏时间平均为(84.0±33.6)分钟,CPR时间(7.7±3.0)分钟,平均溶栓时间为(93.6±48.8)分钟〔与对照组(163.1±69.2)分钟比较,P<0.001〕;冠脉再通率为74.3%(与对照组66.7%比较,P>0.05),CPR组无一例发生胸内出血,但有8例(22.9%)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严重出血(与对照组上消化道出血7.1%比较,P<0.05)。结论:对CRP成功后无创AMI患者迅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可适当扩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CPR后需注意预防机体应激性反应,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讨放宽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指征对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CCU病房的AMI患者溶栓范围放宽到据发病时间至 12h ,病人年龄不限。结果 :溶栓范围由 48例扩大到 72例 ,溶栓组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不溶栓组。结论 :放宽溶栓范围可使更多的病人受益 ,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1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匹配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72例、实验组77例,对照组入院后按常规的急救护理措施,实验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出血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人院至溶栓治疗时间分别为(23±5.2)min与(66±12.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激酶溶栓成功率分别为62.3%与4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可缩短溶栓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单纯静脉溶栓疗法和静脉溶栓加冠状动脉(冠脉)内溶栓疗法的疗效。方法:前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法以(150~200)×104U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后,再以(20~50)×104U尿激酶行冠脉内溶栓。结果:前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60.0%;后法梗死相关动脉再通率为76.9%。2组比较,χ2=3.86,P<0.05。住院病死率静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加冠脉内溶栓组分别为12.5%和9.6%,2法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66,P<0.01)。心功能1~2级者2组分别为90.8%和94.2%(χ2=6.64,P<0.01);心功能3~4级者分别为9.2%和5.8%(χ2=6.65,P<0.01)。结论:冠脉内溶栓再通率高,在治疗的同时,还可了解梗死相关动脉再通和狭窄情况;静脉溶栓方法简便,可在发病早期实施。将两种方法相结合,缩短了等待溶栓的时间;静脉溶栓结合冠脉内溶栓优点,使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并进一步降低了患者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激酶治疗高龄息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70岁)的剂量、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高龄组28例(年龄≥70岁)使用减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对照组30例(年龄(70岁)使用常规剂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分别观察溶栓治疗的疗效和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高龄组与对照组溶栓治疗的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0岁)使用减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疗效可靠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