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生长光强对六个橡胶树品种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个橡胶树品种幼苗(适应1年后)在不同生长光强(100%、50%、25%和5%自然光)下的叶片光合系统对光强和CO2浓度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6个橡胶树品种对不同的光环境均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在不同生长光强下,橡胶树幼苗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以及叶绿素含量(Chl)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光饱和点(LSP)和AQY(表观量子效率)则无显著差异。相同生长光强下,6个橡胶树品种间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磷酸丙糖利用速率(TPU)、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和叶绿素含量(Chl)有显著差异(P<0.05),其光补偿点(LCP)、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则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各参数,RRIM600、云研77-4和PR107适宜于相对光强为100%~50%的植胶环境,而云研77-2、GT1和热研523适宜于相对光强为50%~25%的植胶环境。  相似文献   

2.
张东来  张玲  葛文志 《植物研究》2017,37(5):658-663
为了探求不同光环境对胡桃楸幼苗生长的影响,对全光照(100%光照)、中光照(60%光照)、低光照(30%光照)3种光环境下胡桃楸幼苗的生长、形态特征、生物量分配和水分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胡桃楸幼苗的形态在不同光环境下存在明显的可塑性变化,生物量分配和水分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低光照条件下,胡桃楸幼苗生长快,株高、地径分别为全光照的1.14、1.18倍;冠幅大,是全光照的1.40倍;叶片宽大,叶长和叶宽分别是全光照的1.25和1.36倍;分枝数明显少于全光照。3种光环境下胡桃楸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存在显著差异,地下部分差异不显著。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光照的降低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全光照条件下叶片饱和持水量与叶片干鲜比明显大于遮阴条件;3种光照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胡桃楸幼苗为适应不同光环境,在形态和生理方面都做出适应性调整,适当的遮阴处理有利于胡桃楸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生长于3种光强下(100%、42%和14%自然光强) 热带雨林演替早期(思茅蒲桃Syzygium latilimbum)、中期(乌墨S.cumini)和后期(阔叶蒲桃S. szemaoense)出现的蒲桃属 (Syzygium)3个树种幼苗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比叶重和叶绿素含量。发现演替早期树种光合能力和光合可塑性最大、中期树种次之,后期树种光合能力最弱且在强光下受到显著抑制。但是,生长在强光下,3个树种均未发生长期光抑制和光破坏。随生长光强增加,3个树种热耗散速率都升高。不过在强光下,中期和后期树种通过热耗散消耗的过剩光能较多,通过叶黄素循环的热耗散可能对于这两个树种在强光下避免光合机构的光破坏起到了重要作用。14%光强下,3个树种最大净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比叶重降低,叶片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提高,对低光环境有了较好的形态学和生理学适应。但是,在4%光强下思茅蒲桃和乌墨幼苗全部死亡,只有阔叶蒲桃幼苗仍能存活,说明阔叶蒲桃幼苗适应弱光环境的能力高于思茅蒲桃和乌墨,与它们的演替状态一致。  相似文献   

4.
以1年生风箱果幼苗为材料,采用人工遮荫方式设置CK (全光)、轻度遮荫L1(60%全光)和重度遮荫L2(20%全光)3种光环境,测定不同光环境下风箱果幼苗的光合特性、光合色素含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等,分析风箱果幼苗对不同遮荫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风箱果属于阳生树种,对光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遮荫显著降低了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和类胡萝卜素含量(Car)(P<0.05),显著提高了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总叶绿素(Chl)含量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P<0.05);遮荫显著减少了根、茎、叶中NSC含量(P<0.05),尤其是L2时,分别比CK减少了52.5%、44.9%和43.9%。综上所述,风箱果幼苗对于遮荫环境的适应和调节能力较差,生产实践中应栽植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不同遮阴处理下棱角山矾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差异,以探讨不同光强对棱角山矾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棱角山矾幼苗的生物量分配对光强的反应敏感,在强光处理下,比叶面积减小,总叶面积变小;弱光处理下通过增大叶生物量比、叶面积比,支持结构生物量比,提高捕光能力。但L100、L30、L10处理下总生物量的积累显著小于L50处理,L30、L50、L100光强处理下总叶面积显著高于L10光强处理。并且10%和100%光强下棱角山矾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均显著低于30%和50%光强处理;而光补偿点(LCP)则随光强的增大而升高;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0%~100%随着光强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说明棱角山矾幼苗在不同光环境下具有一定适应性,但过强或过弱的光环境均会对棱角山矾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其中50%光强是棱角山矾幼苗生长的最佳光强;棱角山矾为中性树种,苗木适宜生长在荫蔽的环境下。  相似文献   

6.
几种南亚热带木本植物光合作用对生长光强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别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黧蒴(Castanopsis fissa)、荷木(Schima superba)、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 concinna)的幼苗置于100%自然光和32%自然光下生长6个月,测定它们的光强-光合反应曲线和叶绿素荧光的某些参数。结果表明,在100%光下,马尾松有最高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Rd)、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总电子传递速率(JF),光化学猝灭(qP)也最大。而黄果厚壳棒有最大的分配到光呼吸的电子流比率(JO/JF)。100%光下AQY的大小顺序为:马尾松〉黧蒴〉荷木〉黄果厚壳桂,32%光下AQY的顺序则相反。这说明群落早期演替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属于强阳生性树种,具有适应强光的特点,而处于群落演替项级阶段的优势种黄果厚壳梓则能更加充分利用低光生长环境中的光强,同时也可通过提高电子流向光呼吸分配的比例来避免自然光环境中强光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滇青冈幼苗的光合和生长对不同生长光强的适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种光强(全日照的80%、20%和2%)下生长的滇青冈幼苗的光合-光强响应和生长状况。结果表明:3种光强生境滇青冈幼苗光饱和点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没有显著差异,20%和2%生长光强下光补偿点显著低于80%生长光强。3种光强生境幼苗的光合饱和点在400~450μmol·m-2·s-1左右,光补偿点也很低(6~10μmol·m-2·s-1),表现出阴生植物的特征。但滇青冈幼苗较强的耐荫能力,是以牺牲生长为代价的。在2%的弱光生境中滇青冈幼苗比叶重显著降低,单位面积和单位干重叶绿素含量均显著增多,具有利用较强辐射的潜力,一旦林窗出现就可以利用增加的辐射提高光合速率,及时进入快速高生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温室沙培方式,对水曲柳幼苗进行了不同光强(2个水平)和氮浓度(4个水平)处理,分析了其生长、生物量和氮分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全光照处理相比,低光处理下水曲柳幼苗冠根比(S/R)和净氮吸收速率(NNUR)极显著提高(P<0.01),但相对生长速率(RGR)和净同化速率(NAR)极显著下降(P<0.01);低光处理下的幼苗根、茎、叶和整株生物量分别较全光照处理降低了36.8%(P<0.01)、1.7%、12.7%(P<0.05)和24.3%(P<0.01);低光处理使幼苗分配到根系的氮比例明显下降,而叶片的分配比例增加.无论光强大小,氮对幼苗生长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幼苗S/R和叶片的氮分配比例都随氮供给浓度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光强和氮浓度对水曲柳幼苗的基径、S/R、RGR和生物量(根和叶)分配比例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相似文献   

9.
蒙古栎和紫椴幼苗对光环境转变的光合作用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比较研究了从温室5%光强转到10%、30%和100%光强处理下,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和紫椴(Tilia amurensis)幼苗的光合能力和叶绿素荧光的响应,揭示了两个树种对光环境变化的不同适应情况及其光保护机制。结果表明,光强转换后两种幼苗都发生了严重光抑制,蒙古栎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光强转变后第3天降到最低(0.52),紫椴幼苗在光强转变后第1天就降到了最低(0.67),蒙古栎降低幅度明显高于紫椴。之后随着光适应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短时期的光抑制没有对两种幼苗的光合机构造成光损伤;从不同光照条件来看,无论是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还是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2种幼苗均为30%光强下的值高于10%和100%光强,说明过低或过高的光强都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只有适当的中光才利于幼苗的生长发育;与30%光强相比,蒙古栎幼苗100%光强下PmaxFv/FmФPSⅡ、NPQ的变化幅度远大于紫椴幼苗,表明高光强对蒙古栎幼苗的影响要大于紫椴;100%光强下,2种幼苗均通过大量增加非光化学淬灭(NPQ)、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之比(Car/Chl)耗散过剩光能,降低单位鲜重叶绿素含量(Chl)以减少光能吸收,避免了光合机构光破坏。  相似文献   

10.
以盆栽当年生广西地不容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0%、50%、30%和15%自然光强)对其光合特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广西地不容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先减小,而后稍有增大;表观量子效率(AQY)在30%和50%光强下显著高于100%和15%光强处理;叶片叶绿素总量(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Car)含量随光强的减弱而增大,Car/Chl随光强的减弱而减小,Chla/Chlb比值在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单叶面积随生长光强的减弱而增大,比叶重(LMA)则随着生长光强的减弱而减小;30%光强下广西地不容块根生物量最高,光照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其生物量的积累。广西地不容对光强的适应范围较广,但光照过强或过荫均对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光合速率降低,生长减缓,块根生物量积累下降,30%光强是其当年生苗生长的最佳光强。  相似文献   

11.
以3个来源于广东茂名的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种源(大白、小白和大黄)和1个来源于云南的土沉香种源的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遮光条件下[相对光强100%(对照,自然光强)、50%、25%和5%]4个种源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的光响应和CO2响应曲线、光合和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 Chla/b)值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4个种源幼苗的相对生长速率(RGR).结果表明:4个种源的Pn均随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且对照组各种源的Pn值均明显高于各处理组;4个种源的Pn值均随胞间CO2浓度的升高或相对光强的增大逐渐提高.随相对光强的降低,4个种源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最大羧化速率和磷酸丙糖利用速率均下降或显著下降(P<0.05),而表观量子效率则略有升高.在相对光强100% ~ 25%条件下,随相对光强降低,4个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Chla/b值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的RGR逐渐增大,大黄种源的RGR差异不显著,而云南种源的RGR显著减小.而在相对光强5%条件下,大黄和云南种源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Chla/b值显著增大,RGR显著减小;大白和小白种源幼苗全部死亡.由种源间的比较可见:4个种源的各项光合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相对生长速率均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云南种源的各项指标总体上均最低.综合来看,土沉香为半阳生植物,对不同的光环境表现出相对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鼎湖山亚热带森林中的优势树种马尾松、荷木、黧蒴和黄果厚壳桂的幼苗,盆栽于100%、40%和16%的自然光下生长1年.利用氧电极离体测定叶片的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及同一树种不同生长光强处理之间差异明显.比较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抑制点及光能利用效率(QUE)等的变化可见,黄果厚壳桂为耐阴植物,对高光强的光合适应潜力为有限,100%的自然光明显抑制其最大同化力;其余3种植物均为喜光植物,其中马尾松的光合作用对遮阴的适应能力较差,而荷木和黧蒴则相对较强.本文还对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与其演替状态的联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of Four Hosta Cultivars to Shade Treatm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J.Z.  Shi  L.  Shi  A.P.  Zhang  Q.X. 《Photosynthetica》2004,42(2):213-218
The effects of shade on the gas exchange of four Hosta cultivars were determined under differing irradiances (5, 30, 50, and 100 % of full irradiance) within pots. Irradiance saturation ranged between 400–800 mol m–2 s–1 among the four cultivars, of which H. sieboldiana cv. Elegans and H. plantagenea cv. Aphrodite exerted the lowest saturation and compensation irradiances. The maximal photosynthetic rate (P max)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hade than in full irradiance in Elegans and Aphrodite, and was at maximum in seedlings grown in 30 % of full irradiance. The best shade treatment for cvs. Antioch and Golden Edger was 50 % of full irradiance. The diurnal gas exchange patterns in four cultivars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irradiance. Single-peak patterns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 N)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g s) were observed under 5 and 30 % full irradiance for all the cultivars while Elegans and Aphrodite suffered from midday depression in 50 % of full irradiance. Under open sky, all four cultivars showed two-peak patters in their diurnal gas exchange, but the midday depression was less in Antioch and Golden Edger than in Elegans and Aphrodite. According to their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shade, the shade tolerance of the four cultivars was in the order: Elegans>Aphrodite>Antioch>Golden Edger.  相似文献   

14.
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比叶面积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不同光照条件下(15%透光、30%透光、60%透光、全光)东北次生林主要树种(红松、红皮云杉、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波罗)的比叶面积,探讨了不同树种对光照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比叶面积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常绿针叶树种与落叶树种之间差异显著(P<0.001),指示不同功能型树种存在不同的生存策略;随着光照强度降低,所有树种比叶面积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弱光照(15%)和低光照(30%)相对于全光和中光照(60%)差异显著(P<0.05);不同树种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的变化幅度明显不同,且变化最显著的光照区域也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红松比叶面积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幅不同,4年生幼苗对光照响应则更为明显。本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树种均能通过改变叶形态来适应光照条件的变化,在低光条件下通过增加单位质量叶面积,提高叶片光捕获能力;但各树种对光照强度变化的不同响应则表明树种之间不同的光适应机制,这对森林生态系统内部树种的共生具有重要意义;年龄较小的幼苗对光照的强响应指示其在植物更新过程中叶片水平上生理生态学机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