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流化床气流磨对豆渣进行超微粉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豆渣超微粉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粉碎前后粉体的粒度分布、色泽、微观结构以及红外图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粉碎工艺为进料量93 g,粉碎频率32 Hz,研磨压力0.8 MPa。在此条件下所得豆渣粉中位粒径(D50)为14.98 μm;与超微粉碎前的豆渣粗粉相比,超微粉碎后的豆渣微粉色泽亮白,颗粒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增大,结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
桑叶传统的食用方式包括制茶、泡水(煲汤)、清炒等,利用方式较单一且受到季节限制。为了有效利用桑叶特别是不可直接食用的桑叶,拓展和延长桑叶在食品加工和保健品加工业中的用途和生产周期,首先研究了微波和漂烫2种杀青方法对桑叶品质的影响。从感官实验、功能成分(粗多糖、总生物碱、总黄酮、脱氧野尻霉素、多酚、叶绿素)变化对桑叶杀青方法进行了比较。其次研究了桑叶粉制备、冷冻超微粉碎对桑叶粉理化性质(粒径、持水力、持油力、膨胀率和功能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杀青方法显著影响桑叶的感官品质和功能成分。冷冻超微粉碎处理显著降低桑叶粉的粒径;提高桑叶粉膨胀率,降低桑叶粉的持水力;利于桑叶粉中的功能成分溶出。经过冷冻超微粉碎处理之后的桑叶粉颗粒细腻均匀、无颗粒感,可以作为膳食纤维、营养强化剂和着色剂按需添加在水、油、粉(米粉、面粉等)等介质中。  相似文献   

3.
不同粉碎粒度小米粉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超微粉碎处理和普通粉碎后过筛分级的5个不同粉碎粒度小米粉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粉碎粒度的小米粉糊化温度(T)、糊化液的透光率、淀粉酶的酶解速度、冲调性能以及在水中溶解度随着小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而提高,滑角随着小米粉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同时,RVA和DSC测定结果也受到粉碎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壳大麦全粉是一种富含多种营养物质的谷物粉,但由于其口感和溶解性较差,因此利用率较低。超微粉碎能够通过减小粒径改善无壳大麦全粉的口感和溶解性,提高无壳大麦全粉的利用率。该研究以无壳大麦为原料,对其进行超微粉碎处理,探究不同粒径对无壳大麦全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的降低,其水分、淀粉含量、溶解性、亮度值、白度值及糊化温度显著增加(P<0.05),而膨润力、吸油性、持水性、峰值黏度及回生值则显著降低(P<0.05)。微观结构结果表明,随着大麦全粉粒径降低,粉体颗粒呈现碎片化,大小逐渐趋于一致。同时,与常规粉碎的大麦全粉相比,超微粉碎大麦全粉的品质显著提升,扩大了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范围。综上所述,超微粉碎后不同粒径大麦全粉的品质特性不同,并且粒径小于54μm的大麦全粉品质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5.
以广佛手为研究对象,用普通粉碎方式以及超微粉碎的方式制备不同粒径的广佛手粉(FC),并探究不同粒径粉体理化性质及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微粉碎可以显着降低FC的粒径,延长超微粉碎时间,能减小粒径,使颗粒更细、更均匀,且经过超微粉碎的粉体其化学组成并不会发生改变。超微粉碎显著提升了粉体水溶性,降低了粉体持水性,粉碎后粒径大小对上述性质均有显著影响。粒径降低水溶性显著提升,持水性显著下降,粒径D50为20.01 μm的粉体水溶性高达64.49%,持水性仅有8.64%。在色泽方面,随着粒径降低,亮度值逐渐增大、红度值逐渐减小、黄度则先增大后减小。超微粉碎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广佛手多糖提取率,其中粒径D50为21.55 μm的广佛手超微粉多糖提取效率最高,达到了7.68%。该研究为广佛手的利用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定燕麦超微粉碎工艺,以平均粒径(D50)为指标,研究颗粒大小、进料速度、粉碎频率对平均粒径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优化法对燕麦超微粉碎工艺进行优化,并对粉碎前后粉体溶解度、分散稳定时间和β-葡聚糖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燕麦超微粉碎最佳工艺为:颗粒大小为50目、进料速度4.8 kg/h、粉碎频率36 Hz时。与普通燕麦粉相比,燕麦超微粉溶解度和分散稳定时间、β-葡聚糖含量均得到显著(p0.05)提高,从而改善燕麦粉冲调性及营养特性,为进一步开发燕麦代餐食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7.
西藏光核桃超微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超微粉碎技术对西藏光核桃粉粉体特性及活性成分的影响,本研究以西藏光核桃为试材,真空冷冻干燥后,粗粉碎3 min再超微粉碎5、10、15 min,对比分析粉体粒径、微观结构、流动性、吸湿性等粉体特性,多酚、多糖、水溶性果胶(WSP)等活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力。结果表明: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粒径变小,离散度由6.58±0.54减小到2.86±0.09,粉体均一性提高。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光核桃粉容积密度增大,压缩性减小,基本流动能增加。水合特性随超微粉碎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相对湿度小于50%时吸湿性无显著变化。光核桃经超微粉碎,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力无显著变化;WSP含量显著降低,但抗氧化活力显著提高(p0.05)。综合分析发现,超微粉碎技术可以制备品质优良的光核桃粉,较好地保留其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力,为光核桃深加工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超微粉碎锥栗淀粉的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超微粉碎对锥栗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超微粉碎时间的延长,锥栗淀粉颗粒的粒径、结晶度、膨胀度、糊化温度范围、糊化焓减小,溶解度与酶解率增加;当超微粉碎达到60 min后,淀粉颗粒粉碎达到极限,其结晶结构全部被破坏成为无定形结构,从35℃左右开始糊化,至62℃左右时已完全糊化,溶解度将近60%,α-淀粉酶的酶解率超过70%。当超微粉碎达到75 min时,更多的细微粒子发生团聚,粒径为0~5μm的细微颗粒明显减少,而粒径大于25μm的大颗粒增加。超微粉碎既破坏了淀粉颗粒的表观结构,也破坏了其结晶结构,使之变成了无定型态,大大改善了其糖化、酒精发酵特性;锥栗淀粉经60 min超微粉碎处理后,其免蒸煮的液化-糖化发酵工艺发酵96 h的酒精产量达到13.64%,而直接糖化发酵工艺发酵108 h后酒精产量也可达12.32%。  相似文献   

9.
花粉的振动粉碎破壁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设计制备的专利产品振动超微粉碎机组,对茶花粉进行了超微粉碎破壁实验;采用扫描电镜、离心沉降粒度仪等对粉体特征进行了观测和表征,并分析了花粉振动超微粉碎的破壁机理。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具有粉碎效率高,操作简单,所得花粉超微粉体粒径小而均匀、破壁率高、口感好等优点,为花粉的加工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毛竹竹屑为原料制备竹粉膳食纤维。利用激光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对不同超微粉碎时间的竹粉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用国标检测等方法研究超微粉碎对竹粉膳食纤维对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超微粉碎处理制备的竹粉膳食纤维,其主要成分均是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75%以上),且随着粒径越小,IDF含量下降,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含量升高,粉碎4 h的微粉D~(50)达到32.44μm,粒度分布集中在20~50μm,之后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颗粒开始发生团聚,粉碎时间在5、6 h的微粉其D~(50)分别达到45.22μm和44.60μm;经超微粉碎后,膳食纤维各功能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与原粉相比,竹粉膳食纤维微粉对NO_2~-的吸附量、对胆酸钠的吸附量、膨胀力、持水力、持油力等性质均有一定的提高。因此,一定程度的超微粉碎有利于竹粉膳食纤维功能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温蒸煮技术对猪骨处理后进行超微粉碎,通过检测高温处理的绪骨硬度和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猪骨泥的微观粒度的大小,研究高温蒸煮技术对超微猪骨泥粉碎粒度和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23℃、0.12MPa处理猪骨45min,105℃干燥6h后,利用胶体磨进行超微细粉碎,可以使骨泥颗粒均匀、粒度的超微细化达到25~40μm,并且主要成分分析对比证明通过高温处理对猪骨泥的蛋白质、钙和脂肪龠量基本没有影响,猪骨的脂肪高温处理后虽然部分融出,但生产中可以回填到骨泥中.所以,高温处理可以提高粉碎效率但不影响其主要成分,处理后的猪骨泥更利于人体吸收,提高补钙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声速气流粉碎法进行白桦茸的超细粉碎,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对超细粉末进行观察,比较原料和超细粉形态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超细粉末颗粒变小,大小均匀;电镜下观察,绝大多数细胞壁破裂,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且超微粉碎提高了白桦茸的营养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3.
以可聚合分散剂1-烯丙氧基-3-(4-壬基苯酚)-2-丙醇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DNS-86)为乳化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通过细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炭黑/乳胶粒纳米复合粒子。以炭黑/乳胶粒纳米复合粒子为着色剂对棉织物印花,探讨了粘合剂用量,固色温度和时间对摩擦色牢度的影响。FTIR,TEM及TGA研究结果表明细乳液聚合可以在炭黑表面包覆乳胶粒,制备炭黑/乳胶粒纳米复合粒子。炭黑/乳胶粒纳米复合粒子作为着色剂较佳印花工艺为粘合剂用量15wt%,固色温度180oC,固色时间150s。相同条件下,炭黑/乳胶粒纳米复合粒子印花织物的K/S值、摩擦牢度明显优于超细炭黑。  相似文献   

14.
Calcination was considered for the first time as an alternative to recover inorganic bone component from spent glucoamylase-bone derivatives. The subsequent adsorption of glucoamylase (GA) onto calcined bone particles was assessed.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alcined matrix was found to be from 1.1- to 1.4-fold superior to that of non-calcined supports, and it was dependent on the applied load. Moreover, the expressed activity of GA derivatives on calcined matrix was, at least, 2-fold higher than that of biocatalysts onto non-calcined suppor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loading allowed the preparation of derivatives with 139 GA units per gram of support, which preserve 52% of the immobilized activity. Additionally, calcination of spent GA biocatalysts on calcined bone particles was performed, and adsorption of glucoamylase onto the bone particles calcined a second time was also found to be efficient. In addition to the improved catalytic properties, the half-life at 55°C of the GA biocatalysts on calcined bone was increased 1.7-fold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soluble GA and GA adsorbed onto non-calcined bone particles. Furthermore, the same cassava starch conversion can be achieved batchwise in a stirred-tank reactor using less insoluble biocatalyst, 37% of the GA-bone derivative, which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saving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适宜的玉木耳粉制备工艺,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真空干燥三种干燥模式对玉木耳子实体进行干制处理,干制后分别进行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不同处理下玉木耳粉粉体特性和营养成分差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热风干燥模式粉体流动性和填充性显著优于其他处理(P<0.05),真空冷冻干燥持水、持油能力较好,超微粉碎可改善粉...  相似文献   

16.
研究超微粉碎和普通粉碎对山银花(灰毡毛忍冬L.macranthoides)微粒结构、有效成分含量、活性成分溶出率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导致了山银花物料微粒结构的改变,即可使组织细胞壁及粗纤维结构破坏;同时提高了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川续断皂苷乙、木犀草苷、咖啡酸等活性成分的溶出量;超微粉中绿原酸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与细粉相比均具有较明显的提高;超微粉清除DPPH·的能力是细粉的1.36倍(浓度均为60mg/mL时)。超微粉碎技术改善了山银花的物理化学特性,破坏了其原有细胞壁及粗纤维的致密网状结构,提高了活性成分溶出量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优化牛骨蛋白酶法改性工艺,挖掘牛骨蛋白作为乳化剂稳定乳液的潜力。方法 采用碱性蛋白酶对牛骨蛋白进行改性,以牛骨蛋白的乳化性为指标,探究酶添加量、酶改性温度、体系p H和酶改性时间对牛骨蛋白乳化性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酶法改性工艺,比较改性后牛骨蛋白的功能和结构变化。结果 牛骨蛋白的酶法改性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2000 U/g、改性温度为55℃、p H 7.2、改性时间1.9 h,此条件下牛骨蛋白的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溶解度、持油性、持水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3.85%、37.18%、51.43%、64.29%、50.16%、112.68%、167.22%;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表明改性后牛骨蛋白的内部基团暴露程度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改性后牛骨蛋白结构从有序的片状向不规则的纤维状转变。结论 牛骨蛋白在经过酶法改性后其乳化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为牛骨蛋白在食品乳液体系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普通粉碎与超微粉碎对茶树菇粉体加工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茶树菇粉体的加工适应性,探究更适宜生产的粉碎方法,以3个不同品种的茶树菇为原料,通过普通粉碎得到茶树菇粗粉,然后利用超微粉碎将粗粉制成茶树菇超微粉,比较茶树菇粗粉和超微粉的加工物理特性。结果表明,粗粉的中值粒径平均值为84.03μm,超微粉中值粒径平均值为24.57μm,与粗粉相比,超微粉粒径明显减小;扫描电镜下观察发现,随着粉体粒径的减小,粉体表面由片层状结构向絮绒状转变;堆密度减小,填充性降低;滑角和休止角减小,流动性提高;持水力和膨胀力减小,水合能力降低;粗粉和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最终趋于平缓的趋势,在60℃时水溶性指数最高,且超微粉的水溶性指数均大于粗粉;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超微粉碎后茶树菇粉官能团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研究表明,茶树菇超微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为茶树菇的深加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超微粉碎物理破壁技术对杜仲雄花进行破壁,以杜仲雄花破壁率为指标,研究了粉碎时间、雄花水分含量和投料量对杜仲雄花破壁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曲线法对超微粉碎破壁杜仲雄花条件进行优化。同时测定破壁前后总黄酮、京尼平苷、桃叶珊瑚苷和绿原酸的浸出率。响应面法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破壁条件为:粉碎时间8 min,投料量为100 g,雄花水分含量为6%,破壁率可达100%,通过对超微粉碎破壁处理前后花粉液显微镜下观察,表明超微粉碎具有很好的破壁效果,能促进总黄酮、绿原酸等内容物的释放,提高得率。  相似文献   

20.
以经干燥处理后的绿豆芽为原料,比较经气流超微粉碎处理后绿豆芽多酚提取量、抗氧化活性及物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气流超微粉碎的最佳条件为压力0.5 MPa,转速5 000 r/min。与常规粉碎相比,绿豆芽多酚提取量提高了10.74%,除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下降外,绿豆芽多酚对ABTS+自由基及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提高了2.8%,13.2%;水含量、水活度、粒径大小明显减小,比表面积、溶解度及堆积密度均有提高,表明气流超微粉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绿豆芽粉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