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龙眼核水解液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以龙眼核水解液发酵生产单细胞蛋白 ,在 2 8℃经酵母As2 .6 17摇瓶发酵 2 4h ,干酵母最高产率可达 10 .95g/L ,蛋白质含量为 36 %~ 39% ,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其优化发酵培养基为 :3%的龙眼核粉水解液 ,尿素 0 .2 % ,MgSO4·7H2 O 0 .0 5 % ,KH2 PO40 .15 % ,pH值为 5 .5~ 6 .0。还研究了其合适的接种量、发酵时间、转速等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树状假丝酵母1.257为菌种,稻谷壳酸水解液为碳源,氨水中和水解液产物为氮源,在摇瓶条件下和10L气升式发酵罐上进行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种在初糖质量浓度2.5g/dL,碳氮比3∶1,pH4.5~5.0的培养基中培养48h可获得较高的菌体蛋白量,在10L发酵罐中试验,菌体干重为12.6mg/mL,蛋白质含量为62.8%,总糖利用率为85.7%。  相似文献   

3.
杨毅  郑建文 《中华纸业》1999,20(5):23-25
从原材料到产品,从设备到工艺,系统地介绍了尾叶桉硫酸盐法制浆及CEHH和C/DEHD四段漂的生产情况。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渣酶法水解液制备单细胞蛋白饲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马铃薯渣制备膳食纤维的酶法水解液,制备单细胞蛋白饲料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细胞蛋白边糖化边发酵的摇瓶培养的较优工艺条件为:底物浓度为8%(添加8%的麸皮水)、初始pH为4.5、接种量为15%、葡萄糖淀粉酶加入量为100U/g(原料中淀粉)、青霉素加量为80 U/g(原料)、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60h、转速为250r/min.在此条件下,干酵母产量最高为19.920g/l,单细胞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达12.27%.  相似文献   

5.
林晓燕 《福建造纸》1997,(2):150-151
桉树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巨尾桉经过沙县户外引种,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对比,适宜生长,并对巨尾桉的引种栽培,生态,木材性质等问题及利用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发展我国尾叶桉制造浆纸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文璋 《国际造纸》1995,14(4):14-20
  相似文献   

7.
黄酒糟纤维素酶处理和单细胞蛋白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酒生产的主要副产品--酒糟是一种高水分高纤维的物料,极大地限制了作为饲料资源的有效得用。采用液体纤维素酶酶解纤维素并用饲料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饲料源,为黄酒糟综合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尾叶桉和刚果12号桉制浆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尾叶桉的纤维特征、化学组成,制浆工艺流程、设备选型、技术参数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并与马尾松浆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稻谷壳水解及水解液生产单细胞蛋白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中以稀硫酸对80目的稻谷壳进行常压二级水解,水解率达26.8%。以此水解液为碳源,适当添加氨水和尿素,经 状假丝酵母于10L气升式发酵罐发酵48H,产的干基粗蛋白含量可达62.8%,菌体干重为12.6mg/ml总糖利用率为85.7%。  相似文献   

11.
生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及资源危机日益凸现,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开展农业生物质资源转化研究也成为我国资源利用的重大基础和战略问题。中国是氨基酸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总产量超过500万t。目前氨基酸发酵常采用玉米淀粉水解液作为碳源,拓展原料来源,寻找代替原料降低碳源成本,对氨基酸的成本构成决定性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现状,氨基酸的生产方法,重点论述了以纤维水解液生产氨基酸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为木质纤维素合理利用及氨基酸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热带假丝酵母利用酒糟水解液发酵生产木糖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热带假丝酵母(C.tropicalis)AY91009利用酒糟(丢糟)水解液发酵木糖醇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时间48h,最佳种子龄22h。摇瓶分批发酵工艺条件的最佳组合是:起始pH5.5,接种量15%(v/v),装液量135mL,氮源加入量为10mL含有10g/L酵母膏和20g/L蛋白胨的有机氮源。除水解液本身含有的木糖外,1/10的葡萄糖加入量(w/w)有利于菌体生长和木糖醇的转化,蔗糖则会抑制木糖醇的生成。培养基中添加6g/L的NaCl、3g/L的KH2PO4、0.2g/L的MgSO4.7H2O有利于木糖醇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纤维乙醇生产过程中纤维素酶成本,以高产纤维素酶里氏木霉TGC521为生产菌株,玉米秸秆汽爆料为碳源,对纤维素酶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方法对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了溶氧、还原糖等工艺参数对发酵产酶的影响以及所产纤维素酶的应用。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汽爆料对产酶影响最大,其次为玉米浆。优化培养基配方为:玉米秸秆汽爆料38.6 g/L、(NH42SO4 4.8 g/L、玉米浆29.7 g/L、麸皮5.3 g/L、KH2PO4 1.0 g/L、MgSO4 0.5 g/L。在溶氧浓度20%~30%、还原糖含量2.0~3.0 g/L、发酵时间144 h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达到39.0 U/mL。进一步利用生产的纤维素酶进行原位糖化,低酶载量条件下纤维素转化率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4.
酵母菌转化木糖生产木糖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微生物直接转化半纤维素水解液中的木糖生成木糖醇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文中着重介绍了半纤维素水解液的制备、发酵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研究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GIM2.7发酵酒糟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的最佳工艺条件,提高酒糟资源的利用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择主要因素接种量、装液量、有机氮源添加量进行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16%、有机氮源添加量5%、装液量109 mL/250 mL时,木糖醇转化率可达到57.8%,与预测值(60.4%)相接近,说明响应面优化酒糟水解液生产木糖醇的发酵条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以稻草秸秆为原料,先利用三氧化硫(SO3)微热爆(STEX)技术联合稀碱对其进行预处理,再通过不同的微生物(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ZY-1、篮状菌(Talaromyces radicus)HFY、拟威克酵母(Wickerhamiella domercqiae)MZ-3、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ZL-1)组合发酵产蛋白饲料,并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经SO3 STEX联合稀碱预处理后、采用混菌发酵,其发酵产蛋白饲料的能力得以提高。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8 d,发酵温度30 ℃,篮状菌HFY∶拟威克酵母MZ-3=1∶1,接种量8%。在此优化条件下,粗蛋白含量为30.46%,比原秸秆中粗蛋白含量(3.11%)提高了8.79倍,比优化前(23.50%)提高了29.62%;粗纤维含量为14.15%,比原秸秆中粗纤维含量(49.67%)降低了71.51%,比优化前(16.28%)降低了13.08%,符合蛋白饲料的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了充分综合利用香菇资源,该实验以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菌种,对香菇残次品进行液体发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酶活作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黑曲霉产纤维素酶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香菇与水的比例为1∶9(g∶mL),麦芽糖添加量为0.9 g/L,蛋白胨添加量为0.7 g/L,酵母膏添加量为0.5 g/L。在此优化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比培养基优化前提高了22.5%。  相似文献   

18.
米曲霉发酵豆渣酶解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豆渣进行酶解发酵, 提高豆渣的利用率。方法 新鲜豆渣经过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协同部分水解后, 再利用米曲霉进行发酵, 生产食品添加剂。结果 正交实验确立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0 ℃, 接种量为4%, 在转速为130 r/min的摇床中发酵48 h。豆渣中52.87%的固形物变为可溶性成分, 约51.8%的蛋白质变为多肽。产物中主要含有多糖、可溶纤维和分子量在5000 Da以下的肽类。  相似文献   

19.
Protein extracted from Douchi was hydrolyzed by alcalase based on a single-factor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employed to optimize hydrolysis conditions. The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determined to be: 63℃ extraction temperature, 1.4% quantities of enzyme and substrate, and 1.7 h extraction time. The optimal protein hydrolysate was subsequently subjected to ultrafiltration, and the frac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10–50 kDa wa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potent contributor to antioxidant activity. Amino aci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acidic amino acids were the most abundant in all fractions of the protein hydrolysate. Infrared spectroscopy showe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condary structure between fra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