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大庆长垣油田三维地震与多学科研究课题中的一个先导性研究项目,以杏树岗油田杏56区块为研究区,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技术分别对储层砂体厚度进行了平面预测和井间砂体连通性分析。通过研究,形成了一套大庆长垣油田井震结合储层预测配套技术,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葡南油田砂体预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南油田的储层具有厚度薄、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等特点,井间砂体预测难度较大.因此,采用基于模型的高分辨率薄互层地震反演方法并结合地下地质条件,对松辽盆地葡南油田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进行了波阻抗反演.在此基础上,应用GDI定量解释与分析系统对薄层砂体进行了预测及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葡Ⅰ油组的单层平均厚度超过1m的砂体预测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此同时,结合构造、沉积环境分析方法对新发现的部分油气圈闭进行了综合评价,为葡南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庆长垣油田在纵向上存在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低、井间砂体预测及组合精度不高等问题。应用三维地震储层预测成果和密井网资料,在萨中油田北一区断东萨葡高油层采用井震结合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实现了由"沉积模式指导"的定性描述到"地震趋势引导"的半定量描述河道砂。结果表明:井震结合后河道砂体的井间预测精度明显提高,河道边界及平面走向预测结果更加接近地下实际,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质统计学反演是油田勘探开发储层精细描述较常见的方法,实际应用中具有多解性且纵向上无法将砂体准确落实到开发层系。在对比分析油层组、砂岩组、小层级及沉积单元级不同尺度下反演预测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变尺度构造模型作为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的框架模型。对于低弯曲和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采用砂岩组尺度,针对支状内前缘砂体采用小层尺度,建立变尺度构造模型;并在模型的约束下,优化不同类型储层反演参数、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运算。变尺度构造模型约束地质统计学反演方法具有较高横向分辨能力,井间窄小河道和复合河道砂体特征明显,并在大庆长垣BEX区块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稀疏脉冲约束反演是一种基于地震道的反演,它有效地综合了测井数据并受地质模型的约束,既较完整地保留了地震数据的基本特征,又提高了分辨率,这对于无井和少井区储层预测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该方法对吉林油田南山湾地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发现葡萄花油层井点处油层平均波阻抗与薄层砂总厚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以此为基础实现了无井区薄层砂体定量解释,预测了本区砂体厚度变化,为下一步钻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红河油田延长组属于岩性油藏,主力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点,整体勘探开发难度较大,有利砂体展布是制约红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关键。由于砂岩储层与周围泥岩盖层波阻抗差别小,常规波阻抗反演很难预测储层分布。以红河油田主力油层长81为例,利用自然伽马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曲线重构了一条可以有效区分砂岩和泥岩的岩性指示曲线,通过多井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和地质统计学反演对长81砂体进行了预测,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含水后期陆相油藏可寻找的剩余油多分布在较薄的储层中,高效挖潜剩余油的重点和难点是井间储层的预测,因为现有井网仍然无法有效控制砂体边界,因此随机反演技术成为预测井间砂体边界的有效手段。以XSG油田典型区块为试验区,分析改变变差函数的参数和参与反演的井数对随机反演预测井间储层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变差函数对随机反演结果的影响比水平变差函数更敏感;随着反演井数的增加,预测的砂岩储层空间分布趋于更加客观真实。在正确选择变差函数和密井网的条件下,随机反演可以大幅度提高薄储层反演的精度。因此,具有良好薄层预测能力的随机反演将是高含水后期薄储层预测的一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国东部某油田Y区块测井资料质量不理想和叠后纵波阻抗反演不能进行有效储层预测等问题,开展叠前同时反演工作。资料准备阶段与反演过程中,对测井曲线进行环境校正和标准化处理,对横波曲线估算、岩性剖面建立、岩石物理参数分析等技术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反演得到各类岩石物理参数数据体,结合岩石物理参数分析优选出储层敏感参数,进行有效储层预测。分析表明,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可以作为研究区储层预测的有效技术手段,反演预测结果与研究区主力油层吻合良好,符合研究区地质认识,并指出扇三角洲前积砂体中上部是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长垣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挖潜研究的难点是单砂体的精细描述.引入地震资料能够准确预测井间砂体展布,但地震资料的垂向分辨率低且存在多解性,需通过井号震结合开展不同砂体类型的精细研究.在给出杏六区东部Ⅰ块葡Ⅰ1—葡Ⅰ3油层砂体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电位曲线重构的三维地震反演资料对不同类型砂体的识别能力,预测了杏北开发区主力油层分流河道砂体的平面分布规律,完善了密井网条件下储层沉积相带图,为指导该区剩余油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砂体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地质统计学和分形几何学,提出了一种井间砂体的预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克立格插值场对储层进行大尺度的趋势估计,储层小尺度的变异特征则利用随机分形场来刻划。然后对生成的二维克立格插值场和随机分形场进行叠加处理得到预测结果,实例研究表明,对于砂岩储层,应用该方法进行井间砂体分布模拟可以定量判断井间砂体分布,误差分析表明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1.
Reservoir connectivity is often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for reservoir management. For example, connectivity controls waterflood sweep efficiency and it affects decisions concerning well placement and spacing. The uncertainty of sandbody distributions, however, can make interwell connectivity prediction extremely difficult. Percolation models are a useful tool to simulate sandbody connectivity behavior to estimate interwell connectivity.This study applies a percol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interwell connectivity. Using results derived by Andrade, King, and others for fluid travel time between locations in a percolation model, we develop a method to estimate interwell connectivity. Four parameters are needed to use this approach: the net-to-gross ratio psand, the typical sandbody size, reservoir length and well spacing. To evaluate this new percol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to results from geometrical models, Monte Carlo, and reservoir simulation.These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estimate interwell connectivity for three non-communicating stratigraphic intervals in Monument Butte oil field, Uta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ercolation method can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interwell connectivity reliably for thin intervals for any values of psand, well spacing, and reservoir length. The geometrical model also performs well, but can only be applied in fields where the well spacing is less than one-half of the sandbody size.The proposed method requires that the reservoir interval for evaluation be sufficiently thin so that 2D percolation results can be applied. For thick intervals or heterogeneous sandbody distributions, the percolation method developed here is not suitable because it assumes thin layers. Future percolation research will be needed to adapt this new method to 3D cases.  相似文献   

12.
在气田开发早期,如何准确有效地判断井间储层连通性一直是困扰开发工作者的技术难题,同时也是开发井有效部署的关键。本文在评价地质层位对比和地震横向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在靖边气田将压力系统分析用于井间储层连通性判断。在确保原始地层压力可靠的前提下,提出的“就近、局部、外延”压力系统分析判断井间储层连通性方法.经井间干扰试井和气井实际钻探结果检验是有效可靠的;同时也是非常简捷经济的。该方法在靖边气田开发井井部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靖边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直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时,往往由于井间对比的不确定性,导致对砂体规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水平井对储层砂体横向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是常规直井难以达到的。因为水平井可以揭示砂体横向变化,从而为我们在砂体定量表征、岩相单元划分等定量化地质研究方面提供帮助。针对研究区辫状河储层特点,结合直井岩心、直井与水平井的测井信息,首先确定出4类岩相单元,进行直井与水平井岩相单元划分;然后结合直井与水平井信息,进行砂体定量研究,确定了心滩和辫状河道砂体的形态及发育规模,进而建立了心滩长宽比、心滩与河道宽度比、夹层与心滩宽度比等定量关系;随后以水平井钻遇砂体信息为约束,进行储层地震波阻抗反演;最后结合砂体定量表征与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岩相单元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平井信息可以精细刻画储层内部岩相分布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定量研究与内部非均质性描述的精度;水平井段信息增加了参与地震储层反演的样点数量,从而减小了井间储层预测的不确定性,可以明显提高储层内部地震反演精度和可靠性,并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储层岩相模型。  相似文献   

14.
提出用布尔模拟与模拟退火结合的两阶段模拟方法模拟井间储层参数分布。第一阶段 ,利用布尔模拟方法模拟出井间的砂、泥岩分布 ;第二阶段 ,在布尔模拟结果的基础上 ,用模拟退火方法模拟井间储层参数的分布 ,退火时依据不同的岩性特征 ,分别建立各种岩性所对应的条件直方图和变异函数 ,使岩性对参数分布的控制作用真正得到了体现。研究中很好地解决了布尔模拟与模拟退火之间的耦合问题 ,可以直接应用布尔模拟的结果来指导井间储层参数分布的预测。实际应用效果表明 ,该方法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可信性  相似文献   

15.
在大庆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应用多套加密井网构成的高密度开发井资料(平均井网密度275口/km~2),首次开展了基于密井网的大型浅水湖盆河流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原型地质模型研究。通过从一维井孔、二维平面到三维地质体不同维度的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精细表征,实现了水下分流河道井间砂体边界准确刻画;细划出4种水下分流河道单砂体成因类型,建立起平面网格步长20 m×20 m,纵向网格精细到0.1 m的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量化了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几何参数及不同岩性分布概率等单砂体内部构型参数。基于密井网的储层原型地质模型,深化了对浅水三角洲不同类型分流河道单砂体规模、井控程度以及剩余油潜力分布特征的认识,量化的模型参数对提高稀井网区储层预测与建模精度,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调整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根据陆东凹陷交南构造上侏罗统九佛堂组下段的地质条件、储层分布及地震反射特征,提出以组段为单元,通过速度谱资料处理,建立大层段沉积分布模式的储层预测;以砂组为单元,通过地震资料特殊处理的储层综合预测和以井间分形理论与地质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单层砂体预测等针对性预测方法,预测了储层及其分布范围,认为在构造高部位油藏受构造控制,而在倾没端明显受砂体控制,具有岩性-构造油藏的特点。交2、交12、交15井区块的北端及交2、交15井区块的西南端,砂体较厚、物性较好,属可能含油区,具有圈闭油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大牛地气田井间二次约束的储层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学群 《天然气工业》2007,27(12):46-48
大牛地气田属于岩性气藏,搞清岩性和孔、渗、饱属性的空间展布是三维地质建模的重点,对于有利区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大牛地气田在开发初期井距较大,采用常规的随机模拟方法难以减小井间预测的多解性,故采用井间约束的建模方法是储层建模发展的方向。当前研究的热点仍是相控建模,以及应用地震资料约束建模,但很少讨论根据工区的资料特点设计建模方案并分析约束条件的适用性。为此,根据大牛地气田的实际情况和资料特点,提出了“井间二次约束的储层建模方法”。即在地震属性与岩性相关性较好的前提下,利用地震属性的趋势控制井间砂体展布,建立岩相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微相属性的地质统计学特征,按分布规律输出结果,进行相控下的属性随机建模。预测结果经过新井验证,精度在85%左右。该方法重视约束适用性的讨论,强调了要根据不同地区资料特点设计建模方法的重要性,对于其他地区的建模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油藏连通性的认识对于制定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和提高水驱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注采井的生产动态数据,建立一种卡尔曼滤波和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进行定量表征研究。考虑到注入数据的噪声污染和注入信号在地层传播过程中的时滞影响,分别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和非线性扩散滤波器对注采数据进行预处理,从而减少注采数据对机器学习模型的干扰,提高连通性分析的准确性。基于预处理后的历史注采数据,对以生产井产液量为响应,注水井的注水量为输入的人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参数优化,模拟和挖掘注采系统中的井间连通关系。通过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量化油藏井间连通程度。应用所建模型和方法分析了均质、各向异性、包含封闭断层、具有高渗透带的4种典型特征油藏和实际非均质油藏的井间连通性。计算结果与油藏地质特征高度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可作为量化注采系统连通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地震相控预测技术及其在QHD32-6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反演参数地质意义的多解性以及分辨率的限制给利用地震反演预测河流相储层单砂体带来很大困难。研究发现,地层的纵波速度、密度和波阻抗等参数随深度的变化符合一定的数学规律,且这些规律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据此提出了针对砂体预测的"地震相控预测"技术,将地震反演结果转化为反映储层沉积微相特征的参数剖面,通过预测砂体发育的优势沉积微相实现对单砂体的预测,为地震反演资料能够应用于面向油藏开发的单砂体预测和沉积微相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该项技术在QHD32-6油田应用结果与井点符合率达到90%,预测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描述精度,改善二类油层开发效果,开展了浅水湖盆三角洲分流河道单砂体描述方法研究。通过区域沉积调查和岩心观察分析确定了萨、葡油层沉积环境。按照"垂向分期、侧向划界、模式预测"的思路开展储层描述方法研究,形成了地层细分对比、测井相模式建立、平面微相模式预测三角州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流程,实现了浅水湖盆河控三角州分流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把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复合板状、拼合带状、交织网状、分叉枝状、单一连续型5种分流砂体类型,从一类到五类河道规模依次变窄,砂体发育依次变差。深化了储层非均质特征认识,研究方法实现了在油田其他区块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水平井部署和完善注采系统方面进行了应用,见到了较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