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峰值(C2)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肾移植受者,采用单抗免疫荧光偏振法(TDX)同步监测CsA全血谷浓度(C0)和峰浓度(C2),比较研究C0和C2的监测在预测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异反应、药物性肝损害以及肾毒性中的价值.结果 8例患者发生急性排异反应,6例发生药物性肝损害,6例发生肾中毒.术后各时间段发生急性排异患者CsA谷浓度C0与未发生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CsA峰浓度C2明显低于正常组C2(P<0.05).结论 监测CsA峰值浓度(C2)能有效预测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肾移植患者术后环孢素A(CsA)血药浓度与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对70例肾移植患者进行251次CsA全血药物浓度测定。结果: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段CsA血药谷浓度0~3个月时为(336.99±224.89)ng/mL,3~6个月为(252.07±113.71)ng/mL,6~12个月为(195.83±105.11)ng/mL,1~2年为(179.64±85.48)ng/mL,2年以上则为(144.95±55.68)ng/mL。结论:CsA药物浓度的跟踪检测对观察肾移植术后的排异反应、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晓珉  焦正  沈金芳 《中国药师》2006,9(10):909-911
目的:应用有限采样法(Limited Sampling Strategy,LSS)估算肾移植患者口服环孢素后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方法:12名肾移植患者单剂量口服CsA微乳制剂,荧光免疫偏振法测定各采样时间点CsA的血药浓度,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单个血药浓度-时间点预测AUC0-12的回归模型,线性关系较差,2点和3点预测AUC0-12的回归模型较单点预测好(r2>0.9,P<0.05)。其中C2,C6预测AUC0-12的回归模型(AUC0-12=1017.029 3.047 C2 3.121 C6,r2=0.960, P<0.05)线性关系佳且准确性好。结论:以LSS法估算口服CsA微乳制剂AUC0-12准确性好,临床上可用作CsA治疗药物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肝、肾移植术后受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肾移植受者环孢素A(CsA)理想的血药浓度监测指标。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65例肝移植受者及136例肾移植受者进行CsA谷浓度(C0)及服药后2 h血药浓度(C2)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肝移植受者C2/C0均值为3.56,肾移植受者C2/C0均值为4.8,肝、肾移植受者C2/C0均值有极显著差异(P<0.001);肝移植受者男性CsA血药浓度较女性低。结论C0+C2和C2/C0作为CsA血药浓度监测指标,能更全面地反映CsA体内药物暴露情况和监测CsA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5.
老年与中青年肾移植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老年肾移植患者环孢素A(CsA )血药浓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查阅242例肾移植患者病历资料及移植后CsA血药浓度监测值,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18a~60a ,218例)及老年组(>60a ,24例) ,比较不同时期2组患者的血药浓度值。结果:在口服CsA剂量接近的情况下,术后<1mo、1mo~3mo、3mo~6mo、1y~2y4个时间段内,老年组CsA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 05或P<0. 01)。结论:应监测老年肾移植患者CsA血药浓度,以防止CsA致肝、肾中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肝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肾移植术后患者环孢素CsA血药浓度和肝毒性的关系。方法 :对肾移植术后患者CsA血药浓度和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 (GPT)、总胆红素 (T BIL)进行监测。结果 :患者CsA血药浓度升高 ,特别是大于 60 0 μg·L- 1时 ,患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和 /或谷丙转氨酶增加可能性显著增大。结论 :CsA血药浓度过高是引起患者肝毒性的主要原因。启示术后发生CsA肝毒性反应时 ,应密切监测CsA的血药浓度 ,调整CsA的剂量 ;合并应用保肝药以逆转肝中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口服国产环孢素A(CsA)软胶囊后治疗药物监测的适宜指标。方法:采集10例肾移植术后稳定期患者口服国产CsA软胶囊后12h内不同时间点的血样,以单克隆荧光偏振免疫(mFPIA)法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各采样点CsA浓度与AUC0~12和AUC0~4的相关系数,考察相关系数间的差异性。结果:除0.5、0.75h外,其余各时间点与0h的相关系数两两间检验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稳定期口服国产CsA软胶囊患者,谷浓度(c0)仍然可以作为适宜的治疗药物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肾移植(RT)术后环孢素A(CsA)浓度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将RT患者分成3组:正常组、中毒组、排异组。应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对921例次RT术后患者进行常规CsA血药浓度监测,同时观察疗效。结果:平均血浓度正常组为256.10±47.52ng/ml;排异组为142.25±44.71ng/ml;中毒组为432.96±107.99ng/ml。正常组分别与中毒组、排异组之间血药浓度的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sA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在不同时期内环孢素A(CsA)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FPIA)法,对肾移植受者进行常规CsA血药浓度监测;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对76例受者632人次的有效血药浓度和伍用药物对血药浓度影响进行分析.结果:CsA在肾移植术后<1月、1~3月、3~6月、6~12月、1年以上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分别为220~480,200~360,120~320,100~280,100~250 ng/mL.伍用药物酮康唑、黄连素、硝苯地平、联苯双酯等对CsA的血药浓度有影响,且与临床症状呈正相关.结论: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伍用药物情况具体分析,调整给药方案,将CsA血药浓度控制在有效治疗浓度范围内,可有效避免毒性反应和排异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服用环孢素A(CsA)后C0和C2血药浓度的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方法(FPIA)同时测定肾移植后两个月内接受CsA治疗患者的CsA谷值(C0)和峰值(C2)血药浓度.回顾性分析CsA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在预测肾移植肝毒性和急性排斥的有效性.结果 肾移植术后2个月内毒性反应(包括肝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54.1%(33/61);急性排斥发生率21.3%(13/61).同步测定C0、C2各61次,毒性反应组与不发生毒性反应组的C0、C2平均值差异都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急性排斥与无排斥组的C0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C2平均值差异有非常的显著性(P<0.01).环孢素的C0能预测毒性反应的发生而不能预测急性排斥的发生;C2对毒性反应和急性排斥的发生都能起到预测的作用.结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以C2为监测点预防毒性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调整给药剂量比C0更具有科学性和敏感性.考虑C2的适宜浓度范围在900~1200 μ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