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2 毫秒
1.
独语与对话跨度间的民族文学寻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语与对话跨度间的民族文学寻求·王列生·一如果说“传统”与“现代”的对峙,乃是背景意义上的结构关系的话,那么“独语”与“对话”的对峙,则是语境意义上的结构关系。就特定民族文学的自律性与价值利益原则而言,或者更进一步,就民族文学精神建构的世界旨趣而言,...  相似文献   

2.
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四五年“八·一五”光复,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了整整十四年,人们通常把这段时间,称为东北沦陷时期;而反映这一时期生活的文学,就被称作是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了。对于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早在建国前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沦陷十四年的  相似文献   

3.
智慧·智慧人·智慧文学─—兼论希伯耒智慧文学的特质黄汉平公元前30、20世纪之交至公元2世纪,希伯来人(即古代犹太人的别称,又称以色列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尤其在宗教、文学、法律、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其文化遗产主要荟萃于希伯来...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来,对“十七年文学”的现代性进行反思、重释的最有代表性、最有影响的论、著有唐小兵编辑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黄子平的《革命·历史·小说》,李杨的《抗争宿命之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42—1976)研究》,洪子诚的《关于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等。这些论著或论文的一个主要的观点是,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等并不是一种封建专制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文化形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文学并不是“前现代”或现代化“倒退”的产物,而是现代性文化的另一…  相似文献   

5.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人文学的美学特征王莉娅近三十年,黑人文学日益受到世人瞩目。自本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产生了许多著名的黑人作家,如:拉尔夫·埃利森·理查德、赖特、托尼·莫里森、艾丽丝·沃克、赫斯顿以及剧作家奥古斯特·威尔逊。黑人文学的崛起与...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中国文学童话创作始于19世纪20年代。本世纪初开始的外国童话译介启动了中国文学童话的产生进程。“五·四”运动前,此进程较为缓慢,童话理论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带动儿童观、教育观、儿童文学观的转变,间接或直接促成了中国文学童话的诞生。以叶圣陶的创作为标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学童话,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广西壮族文学》(1961年版)将壮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即一、远古文学(秦汉以前),二、古代文学(秦汉至1840年鸦片战争);三、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四、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至今),这种划分一直沿用至今。其中古代部分是直得商榷的。首先  相似文献   

8.
文学风格是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极富魁力的命题,过去固于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人们仅仅论及文学风格的某些侧面或某些层次,而未能对这一复杂现象作出全面而精确的说明。本文试图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学风格。由于笔者学识水平所限,文中可能会有许多失误之处,恳请大方之家予以指教。本质考察:文学风格的涵义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里就分析了“建安七子”的不同风格,他把作家风格的不同归因于所谓“文气”的不同,即作家本人气质的不同。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也说:“各师成。乙,其…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学者费尽心机经营的世界文学的宏篇巨制中 ,第三世界文学往往处于弱势。通过对近几年较有影响的弗·杰姆逊的第三世界文学观的学术梳理和剖析 ,说明任何企图靠第一世界知识分子的“良心发现”都是不可能实现第三世界文学的身份“疗救”的 ,真正的出路应是来自第三世界内部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正> 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致斐迪南·拉萨尔、敏娜·考茨基和哈克纳斯的三封信,是尤为璀璨的美学文献。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带着“左”的眼光,根据“左”的需要,任意地曲解恩格斯的原意,以致于完全颠倒了是非。最近笔者重读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的信,感到准确认识文学的倾向性问题,不仅关系重大,而且甚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两部长篇小说给女性文学的启示──兼论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的风貌金燕玉两位女性教授作家在1993年不约而同地捧出了两部长篇力作: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马瑞芳的《蓝眼睛·黑眼睛》。1993年是一个颇为奇特的文学年代,神圣的创作开始变成被“炒”的对象,某部...  相似文献   

12.
试议《战争·男人·女人》所传达的审美信息杨梦菲孟嘉《战争·男人·女人》(依据《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缩写,见《文学报》“文学大众”专栏第866期)情节曲折,内容独特,不读则已,一旦读了就会牵动每个读者的心!从创作上看,这篇作品是以人物为线,形成...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文学观与《大公报·文艺副刊》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中,文学的独立意义是其核心内容,他的创作、批评乃至一切文学活动都与此相关。20世纪30年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就是他通过编辑实践向“白相文人及海派习气”宣战,在政治和商业操纵之外为文学生产寻找新的生长点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新时期文学是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重建与发展起来的文学。当西方的许多文艺理论被介绍入中国后,引起了当时的文艺界、美学界的极大反响,也对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及美国哲学家、美学家苏姗·朗格的理论,更为文艺界所重视。我们可以从对这两位美学家的主要理论的简述中,寻找新时期文学的艺术形式探索受其影响的一些轨迹。克乃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在此概念中,形式是指艺术品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关系和存…  相似文献   

15.
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人们开始关心海外华文文学。经过十几年的交流,大陆与海外的华文文学研究者有了共识: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整体。这不仅因为它们都以汉语(华文)进行创作,都受到“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而中国国力的强盛与国际地位的提高,又给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背景。于是,到九十年代,遂有“世界华文文学”的提法。目前,中国大陆正在筹备成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会”。这说明,世界华文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股巨大的洪流。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九十年代的世界华文文…  相似文献   

16.
歌德在19世纪20年代呼唤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如今正蓬勃发展,为世界各地的文学研究注入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歌德当年谈及世界文学之时,恰巧在阅读一部翻译的中文小说。正是这种对非欧洲文学的欣赏,奠定了他的国际视野,使他得以提出诗歌普适性的观点。然而,歌德之后,比较文学仍然是以欧洲为中心。甚至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学者提出的世界文学研究范式,也无法摆脱欧洲中心论的偏见和局限,尽管他们的初衷是好的。此文通过重提歌德的概念,追溯19世纪以降比较文学的发展历程,评述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世界文学中心迁徙的观点,以及弗朗哥·莫瑞提的现代小说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心-边缘模式,旨在唤起全球对世界文学以及世界文学与当今世界相关性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诗品中·晋弘农太守郭璞》条中包含着中古两种文学审美思想,这两种文学审美思想都深深扎根于评论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以及评论家的身世、个性特征之中。从文学的审美本质来看,钟嵘以“慷慨咏怀”、“文体相辉”、“彪炳可玩”来欣赏郭璞《游仙诗》,比起李充等东晋人以“玄宗”、“列仙之趣”来推许《游仙诗》,则无疑反映出中古文学审美思想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文学尽管历史很短,但早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百多年来,在这块神奇的新大陆上成长了一大批诸如马克·吐温、海明威、福克纳、尤金·奥尼尔等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也出产了许许多多题材广泛,风格各异的文学精品。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美国文学课无疑是学习英语语言,欣赏英文文学作品的一门必修课。然而长期以来,美国文学课的教学是以文学发展史为重,还是以文学作品选读为重?一直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以两全的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  相似文献   

19.
“迷惘的一代”文学体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和欧内司特·海明威小说中的悲剧意识,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主义和尼采的权力意志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隐微关系。菲茨杰拉德小说中包蕴着深刻的叔本华哲学思想,而海明威小说则呈现出明显的尼采哲学的痕迹。  相似文献   

20.
《废都》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1949年,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提出在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并建议将它们走名为“普通和国际文学系”(DepartmentsofGeneraladnInternfationalLiterature)。为了实现比较文学的宗旨,韦勒克等强调;(1)比较文学不是各民族文学的混成品,研究的不仅仅是它们的“相互影响、并列和歧异”,不是它们当中的个别作品,而是“有义务构筑或至少澄清文学的一般概念,同时,努力捍卫文学的特异性,以确保它存在的理由”;(2)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有机结合,即,文学批评关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