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2.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3.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4.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5.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暑温,古称“暍病”。《淮南子·人间》有“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的记载。《北齐书·后主纪》曾记有“六月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素问·热论篇》曰:“凡病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正> 一、病因上焦篇1条(注文):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提示:暑温性质与成因。讨论:《内经》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揭示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本病因炎夏季节,邪郁肌腠,化热化火;或因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外邪而发。凡体虚元亏,或劳倦过度,尤易感发,内在之虚与时令之湿,每互为因果。二、证状上焦篇22条: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  相似文献   

8.
正《素问·热论》道:"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为六淫邪气之一,是夏季的主气一,天气日渐炎热,很容易令人感受暑邪而生暑病。同时,夏日湿气重,故而暑病又多夹湿,常表现为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腹胀泄泻等症。仁丹正是针对这些夏季病症的一剂清暑开窍的良药。北京同仁堂所产仁丹,处方来源于北方  相似文献   

9.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10.
并论李氏王氏清暑益气汤何炎《素问·热论篇》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暑为阴邪,其热性较温邪为甚,已无疑义。然而,长夏又是湿令盛行季节,天暑下迫,地湿上腾,人所感受之邪,暑湿每多兼夹,故叶天上《幼科要略》有“暑必兼...  相似文献   

11.
伏气暴感病原不同论清·柳宝诒撰冬时伏邪,郁伏至春夏,阳气内动,化热外达,此伏气所发之温病也。《内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云:伤寒有五,有温病,有热病。《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  相似文献   

12.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13.
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患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有明确的界限。譬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本病常以壮热、神昏、肢痉甚至发厥为临床表现。其致病原因有二:一由于炎夏之际,酷暑蕴蒸,津液受灼,热邪郁于肌腠,骤热化火,内风旋扰,蒙蔽神明,筋失涵养,以致热甚痉厥;一由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风邪,暑热内  相似文献   

14.
「暑症是夏令的一种急性热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内经)暑者,在天为报,在地为火。(济生方)时令小寒,大寒而人受之者为伤寒,时令小暑,大暑而人受之者即为伤暑。(医门法律)「冒暑、伤暑、中暑、中暍、中热等病名不同,实际只是一类,仅有轻重之别。」  相似文献   

15.
<正>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老师尝云:治热病须分清伤寒、温病,辨证明确,治方无误,既合病机,辄能药到热退.本文所收集小儿发热病例,均自1983年6月22日(即夏至日)起,至9月8日(白露)之间.《素问·热论》:"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故均为暑病.经董老亲自实践,及儿科各位医师学习董老的经验,拟方用药,疗效显著.兹就7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夏季,兰州出现了持续10天以上的高温天气,每天最高气温在36~39°C之间。门诊以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泻,不思饮食等症为主诉前来就诊者占50%以上。我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廖志峰老师应用中药辨证治疗这类病症,效如桴鼓。现将体会浅述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指正。1病机认识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如《素问·热论篇》所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暑季除气候炎热外,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温症状外…  相似文献   

17.
黄文政治疗暑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政教授是津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从黄文政教授1年余,亲历黄老辨证之精,现将黄教授夏季治疗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湿热之邪易相兼为病,故暑多挟湿;夏暑炎热,每多喜纳凉饮冷,又易兼表寒;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易伤津耗气。故黄文政教授认为对于暑病的治疗,必须在辨明偏湿、偏热之后,再行施治。夏月感寒,应祛暑解表,…  相似文献   

18.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19.
《素问一热论篇》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温蕴也,天无热令,人有热病,非其时也.其病或从冬伤于寒,寒蕴化热而来,故谓之温。若夏至以后,天之气热,地之气湿.湿热变蒸.则成暑热,暑时行之疾也。设或夏伤于暑,藏而未发,及秋感邪,外引内动,则成伏暑,较之夏日即病之暑症,尤为缠绵难治,故江南时师有”如油^面,能伏半年”之说、(程补:大凡缠绵之症.多属湿重,时日延久,觅症可数天无甚变化。所谓”缠绵时期’是也。热重则不然,其变化极速,甚至二三日中变症蜂起,应付不及,所谓“剧变时期”  相似文献   

20.
“温病由温邪所致”是目前之通论,但笔者认为尚难这样定论,现特提出质疑如次: 一、伏气温病的远因并非均属温邪温病分伏气、新感二大类,新感温病只有近因,没有远因;伏气温病或有近因,或无近因,但均有远因。伏气温病的远因,在古之医家,都认为是寒邪,其依据是《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凡病伤寒而成热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的理论。例如王叔和在《伤寒例》中就说:“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而伏藏于肌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