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前诊断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几种术前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 对特醛症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体位激发试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查。结果 81例患者中,高血压者占100%,低血钾者占41.98%,血醛固酮升高者占80.25%,尿醛固酮升高者占32.91%。76例患者肾上腺B超检查的符合率为84.21%;75例患者CT检查的符合率为84.00%。26例患者行体位激发试验,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19例患者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查,分泌较高侧与对侧血醛固酮之比均小于2.0,符合率为100%。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特醛症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体位激发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中有参考价值;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查的准确率高,对于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须行该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几种术前诊断方法的价值.方法对特醛症患者行影像学检查、体位激发试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结果 81例患者中,高血压者占100%,低血钾者占41.98%,血醛固酮升高者占80.25%,尿醛固酮升高者占32.91%.76例患者肾上腺B超检查的符合率为84.21%;75例患者CT检查的符合率为84.00%.26例患者行体位激发试验,激发后血醛固酮较基础值均升高.19例患者行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查,分泌较高侧与对侧血醛固酮之比均小于2.0,符合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对特醛症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体位激发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中有参考价值;肾上腺静脉插管取血检查的准确率高,对于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明显占位性病变者须行该项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杨清波  翟哲民 《医学综述》2014,(11):2038-2040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在高血压人群中的患病率已>1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治疗取决于其特殊亚型,分型诊断非常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有CT、磁共振成像、闪烁扫描术和肾上腺静脉采血。对所有确诊患者均应做肾上腺CT扫描,肾上腺静脉采血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分型和定位的金标准。该文将影像学检查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醛固酮瘤的诊断价值,并与肾上腺无功能瘤进行比较。方法我院近5年来临床确诊的醛固酮瘤患者21例(APA组),均行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取双侧肾上腺静脉及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测各点醛固酮和皮质醇水平,并将结果与同期收治的23例肾上腺无功能瘤患者(nFAA组)进行比较。结果①APA组体位激发后血醛固酮升高者占61.9%(13/21例),其中升幅≥30%者占23.8% (5/21例)。②APA组肾上腺B超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61.9%(13/21例),nFAA组为60.9%(14/23例);APA组肾上腺CT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85.7%(18/21例),nFAA组为100.0%(23/23例)。③nFAA组病变侧及对侧肾上腺静脉血醛固酮和皮质醇的测值均显著低于APA组(P值均<0.05),下腔静脉血醛固酮测值也显著低于APA组,APA组病变侧与病变对侧醛固酮之比均≥2.0,而nFAA组均<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单纯依赖影像学检查或体位激发试验并不可靠,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分型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补充,并可明确鉴别肾上腺占位性病变是否为醛固酮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对20例PA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下行经右肱静脉穿刺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AVS)以明确分型的护理方法.方法 DSA引导下20例经右肱静脉双侧肾上腺静脉及肾静脉水平下的下腔静脉采血,检查肾上腺分泌功能,以明确分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20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诊断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9例;2例肾上腺CT诊断的腺瘤为无功能型,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于对侧肾上腺增生所致;增生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1例,单侧增生型9例,双侧增生型2例.2例右肾上腺采血未成功.结论 严密的护理是肾上腺静脉采血检查顺利完成及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借鉴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定位诊断方法,对12例Cushing综合征患者应用静脉导管分段取血测定皮质醇浓度,以双侧肾静脉皮质醇浓度差及左肾上腺静脉与下腔静脉皮质醇浓度比值为指标进行定位诊断,其中11例得到了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表明,静脉导管分段取血测定皮质醇浓度,对Cushing综合征的定位诊断符合率高于CT扫描及B超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分侧肾上腺静脉采血术(AVS)和/或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体位试验联合肾上腺CT扫描对醛固酮瘤(APA)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院诊断中包含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的资料,纳入符合要求的APA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患者,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体位试验联合肾上腺CT扫描对APA的诊断价值。  结果  共纳入APA患者83例,IHA患者42例。以体位试验中立位血醛固酮水平(PAC)较卧位上升幅度值诊断APA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721,最佳诊断切点值为11%,即立位较卧位PAC上升幅度(体位试验)<11%为诊断性试验阳性(无反应),以此为判断标准,以手术切取组织的病理结果和/或AVS为金标准,APA组诊断性试验阳性60例,阴性23例,IHA组阳性12例,阴性30例,此时体位试验诊断A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3%和71.4%。以CT检查为单侧结节诊断APA,AVS/或手术确诊的83例APA患者中CT发现单侧结节患者65例,双侧病变者18例,即CT诊断与经AVS/或手术最终诊断为APA的符合率为78.3%(65/83)。在CT示单侧结节、同时体位试验无反应的患者中,AVS/手术诊断为APA的比例为85.0%(51/60)。  结论  对于已确诊为原发性醛固症增多症的患者,采用肾上腺CT联合体位试验分析可增加APA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Wu JC  Tang ZY  Zhang W  Ling DY  Hou RF  Wang WQ  Li XY  Ni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6):3302-330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病例资料,探讨单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的原发性醛固酮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诊断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收集明确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145例,分为醛固酮瘤组、单侧肾上腺结节性增生组和双侧增生组,分析各组术前的临床资料、生化与激素水平、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情况,比较各组术后血压、血钾和血醛固酮水平,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肾上腺CT检查,其中62例患者行肾上腺插管采血检查。结果145例患者中,单侧结节增生14例,醛固酮瘤76例,双侧增生55例,单侧结节增生的发生率为9.7%(14/145);性别构成、发病年龄、高血压时间、血压以及高血压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其他两组相似;血钾、血、尿醛固酮值介于醛固酮瘤和双侧增生之间;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CT检查有50%(7/14)和诊断相符,肾上腺静脉插管检查准确性为85.7%(12/14);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患者术后血钾,血醛固酮均恢复正常,50%(7/14)血压恢复正常,50%(7/14)血压明显改善。结论单侧肾上腺结节增生通过手术可以治愈,临床和肾上腺CT检查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明确诊断需要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外科治疗的肾上腺疾病以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儿茶酚胺增多症最为常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无功能的偶发性肾上腺肿瘤和肾上腺转移癌的发现日益增多,已引起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盐水负荷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4~2006年临床确诊原醛症患者65例,其中醛固酮瘤27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26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11例,醛固酮癌1例。所有患者检测血电解质,血、尿醛固酮及立位血浆肾素活性等生化指标,同时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以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原醛症组患者的血、尿醛固酮明显升高,而血钾及立位血浆肾素活性则低;原醛症组和对照组静脉盐水负荷后血醛固酮不能抑制者分别为95.4%(62/65)和21.1%(4/19);该试验对原醛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3.9%。65例原醛症患者中,醛固酮瘤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的血钾较特醛症患者低,而血、尿醛固酮则高;醛固酮瘤、特醛症、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及醛固酮癌患者的静脉盐水负荷后血醛固酮的抑制率分别为16.1%、28.9%、15.4%和5.2%。结论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生化指标改变与醛固酮瘤患者类似,均较特醛症患者更为明显。静脉盐水负荷试验是一项安全且可靠的原醛症确诊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静脉盐水负荷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2006年临床确诊原醛症患者65例,其中醛固酮瘤27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26例,原发性肾上腺增生11例,醛固酮癌1例.所有患者检测血电解质,血、尿醛固酮及立位血浆肾素活性等生化指标,同时行静脉盐水负荷试验.以1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原醛症组患者的血、尿醛固酮明显升高,而血钾及立位血浆肾素活性则低;原醛症组和对照组静脉盐水负荷后血醛固酮不能抑制者分别为95.4%(62/65)和21.1%(4/19);该试验对原醛症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4%和93.9%.65例原醛症患者中,醛固酮瘤和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的血钾较特醛症患者低,而血、尿醛固酮则高;醛固酮瘤、特醛症、原发性肾上腺增生及醛固酮癌患者的静脉盐水负荷后血醛固酮的抑制率分别为16.1%、28.9%、15.4%和5.2%.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增生患者生化指标改变与醛固酮瘤患者类似,均较特醛症患者更为明显.静脉盐水负荷试验是一项安全且可靠的原醛症确诊方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生化检查?影像学和选择性肾上腺静脉取血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分型诊断方法的价值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24例原醛患者的临床相关检查?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91.1%的原醛患者血钾< 3.5 mmol/L;81.5%的患者血浆醛固酮/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RR)> 50;②与结节样增生组比较,醛固酮腺瘤(APA)组的激发血浆肾素活性显著降低?血醛固酮和ARR显著增高(P < 0.05);APA和结节样增生组的血醛固酮和ARR均显著高于增生组(P < 0.05);③肾上腺B超诊断APA的敏感性14.3%,特异性23.1%;肾上腺CT诊断APA的敏感性85.7%,特异性21.7%;④APA手术治愈率为40.9%,有效率为50.0%;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手术治疗有效率8.3%?结论:ARR可用于原醛的筛查;结节样增生可能是APA和IHA之间的中间型;肾上腺CT是原醛定位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对APA诊断的准确性并不高;病理类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由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增多所致 ,其主要原因为醛固酮瘤和肾上腺皮质增生。临床上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并确定其类型。对临床上不能明确诊断者可行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检查。我院2 0 0 0年 2月~ 2 0 0 0年 7月 ,共完成 14例肾上腺静脉插管采样检查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14例临床拟诊高血压、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中 ,男 11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为 (4 1.4± 8.8)岁 ;平均血压 (172 .2 7± 14.30 / 114.5 5± 5 .95 )mmHg(1kPa =7.5mmHg) ;血钾 (3.0 1± 0 .5 0 )mmol/L ,尿钾 (…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其诊断包括筛查、确诊和分型三部分。指南推荐PA筛查首选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与肾素活性(PRA)之比(ARR),确诊推荐氟氢可的松试验、生理盐水输注试验、卡托普利试验或口服高钠饮食,分型推荐肾上腺静脉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 AVS),但研究发现上述每个诊断步骤均存在不足。目前国内外众多研究者正积极探索诊断效能更高且更简便的筛查指标、功能试验、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方法等。我们发现在筛查诊断中,纳入立位PAC、立位PRA和最低血钾的回归模型的优于ARR;生理盐水输注试验后血钾和钠钾比值对PA分型诊断的敏感性较低,诊断价值有限。本文将对PA诊断技术的研究及进展做详细评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38例PA患者,分为单侧肾上腺微结节组、双侧肾上腺增厚组及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组,对此3组患者的AVS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金标准设定为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单侧肾上腺微结患者组,AVS诊断肾上腺腺瘤患者18例,病理证实腺瘤患者17例,增生1例,符合率为94.4%(17/18),P<0.01;AVS诊断增生患者4例,符合率为75.0%(3/4),P<0.01。双侧肾上腺增厚患者组,AVS诊断腺瘤患者4例,符合率为75.0%(3/4)P<0.05;AVS诊断增生患者8例,符合率为87.5%(7/8)P<0.05。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患者中,AVS诊断腺瘤患者3例,增生1例,符合率为100%(4/4)P<0.05。结论:AVS检查在单发性肾上腺微结节的PA患者中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作用,但非临床所必需;在双侧肾上腺增厚的PA患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双侧肾上腺单发性大结节的PA患者的手术侧别选择中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腺瘤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CT检查,着重提出本病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诊断。方法:4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其中21~40岁占85%,均有高血压、低血钾史。仅部分病例有周期性软瘫及血和(或)尿醛固酮增多。CT使用薄层扫描。结果:本组均为一侧单发腺瘤。体积较小(直径<2cm占81%)、密度低、增强效应差,常突出于肾上腺形成“柄征”。结论: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的检查。CT检查主要是确定肾上腺有否肿瘤,以及定位、定量的诊断。CT对肾上腺皮质腺瘤诊断可靠。薄层扫描、增强CT有利于低密度小腺瘤的显示,但尚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疗简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指以高血压伴低钾血症、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浆和尿液的醛固酮浓度增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最初为 195 5年由JeromeW Conn所定义并报告。从上世纪 6 0年代至 70年代初 ,安体舒通的应用、对肾素 -血管紧张素 -醛固酮系统的认识、实验诊断和肾上腺静脉采血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治疗水平。 2 0世纪 70年代以后虽然CT等影像学技术迅速发展 ,但是肾上腺静脉采血激素检测仍然是最准确可靠的定位手段。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应用血浆肾素活性 血浆醛固酮浓度。比值从高血压人群中筛选出越来越多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人 ,并被手术治愈 ;腹腔镜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与肾上腺静脉取血(AVS)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的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PHA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SCT和AVS检查,以术后病理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和AVS对PHA定位、分型诊断价值和对病灶大小的检出率。结果:117例PHA患者中,左侧病变37例,右侧病变28例,双侧病变52例;醛固酮瘤(APA)48例,双侧肾上腺增生(BAH)69例;65例单侧病变中病灶直径<1 cm有21例,1~2 cm有19例,>2 cm有25例。MSCT检出左侧病变21例,右侧病变19例,双侧病变33例;AVS检出左侧病变35例,右侧病变25例,双侧病变51例。MSCT对PHA定位的准确率为62.39%,低于AVS的94.87%(χ2=36.728,P<0.001)。AVS检出病灶直径<1 cm的符合率高于MSCT(P<0.05),但两组1~2 cm、>2 cm检出的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MSCT检出APA 33例,检出BAH 58例,AVS检...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46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88年~2001年间收治的PA46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血醛固酮测定、安体舒通试验及B超、CT检查。40例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6例行肿瘤切除术及同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45例,肾上腺皮质增生1例。46例血钾均低于正常,42例血醛固酮增高,46例安体舒通试验均阳性,B超、CT定位检查,其准确率分别为84.8%、95.6%。46例患者血钾均恢复正常。44例肾上腺腺瘤治愈,1例腺瘤及1例肾上腺皮质增生仍需药物控制血压。结论:安体舒通试验、血醛固酮测定是PA的主要定性诊断方法,血醛固酮体位试验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肾上腺皮质腺瘤和增生的鉴别;PA的定位主要依靠B超、CT检查。外科手术是治疗PA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丽萍 《中外医疗》2010,29(11):65-65,67
目的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加深认识,以便使患者得到早期正确的诊断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对12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复习相关的文献报道,进行讨论分析。结果患者血浆醛固酮浓度升高,血浆肾素活性下降,二者比值升高,均支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患者手术后病理提示为肾上腺腺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结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容易漏诊误诊的疾病,通常的诊断方法需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及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提高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确诊率。大部分原醛患者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血浆醛固酮恢复正常,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血钾水平逐渐升至正常。本病治愈率较高,复发率低。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应正确的早期诊断,明确病因,规范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