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并初步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患者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与黄斑部深浅血流密度比值(DSFR)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研究。纳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确诊为单眼iERM的24例患者为试验组,正常对侧眼为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以及中心凹周围区视网膜厚度,OCT的GCC模式测量mGCC厚度,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测量黄斑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并计算DSFR。DSFR记录方式为ETDRS-Grid记录法。分析iERM组与对照组上述参数的统计学差异以及相关性。结果 iERM组OCT相关参数、mGCC相关参数与对侧眼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ERM组旁中心凹深浅血流密度比值(prDSFR)与mGCC平均厚度、上半部分厚度、下半部分厚度均具有显著相关性(r=-0.308,r=-0.263,r=-0.307,P均<0.05)。中心凹深浅血流密度比值与下半部分mGCC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r=-0.380,P<0.01)。mGCC平均厚度与...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iERM)在老年人群中常见,对于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视物扭曲、单眼复视和视物变大或变小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而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膜剥离术及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取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剥离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27例27眼。所有患者均行标准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术,采用自制钩针将前膜组织钩离视网膜表面后用眼内镊撕除前膜,手术结束时玻璃体腔内注入4mg TA。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视力、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视力采用5分纪录,眼底彩色照相、OCT检查按常规方法进行。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为(4.15±0.32),黄斑平均厚度为(498±132)μm。手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7)个月。结果 手术后14眼视力提高,约占51.85%;9眼视力不变,约占33.33%;4眼视力下降,约占14.81%。末次随访平均视力提高到(4.52±0.29),与手术前患眼平均视力(4.15±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 P<0.05)。13眼视物变形消失,10眼视物变形减轻,4眼视物变形加重。黄斑平均厚度降低到(296±114)μm,与手术前黄斑平均厚度(498±13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8, P<0.01)。黄斑前膜均经手术成功剥除,随访期内未见黄斑前膜复发和眼内炎发生。并发症: 6眼手术中黄斑区视网膜浅层点片状出血,约占22.22%; 7眼手术后白内障加重,约占25.92%;4眼手术后高眼压,约占14.81%。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膜剥离和玻璃体腔注射TA能够提高视功能,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确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由成熟松质骨逐渐替代脉络膜组织形成的脉络膜良性肿瘤。肿瘤的生长、脱钙、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改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下液的产生等均可导致视力下降。近年来随着眼底影像学技术不断更新,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脉络膜骨瘤的应用中,发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性的表现。本文针对脉络膜骨瘤OCT特征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正确解读脉络膜骨瘤患者的OCT结果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斑裂孔不同大小、形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OCT影像学表现及术后视力。结果 视力未提高组裂孔基底径、最小径高于视力提高组(P<0.05),两组裂孔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视力改善与基底径 (r=-0.636)、最小径(r=-0.469)呈负相关(P<0.05)。结论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前行OCT检查可通过裂孔基底径和最小径判断预后情况,其中基底径是更好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黄斑前膜眼的黄斑形态及功能变化,探讨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因“继发性黄斑前膜”行剥除黄斑前膜手术55例(55眼)的临床资料,对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及发病情况作分类和比较,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黄斑形态的变化、黄斑中心神经上皮层厚度(CMT)、IS/OS层的完整性,比较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的变化。手术前后视力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IS/OS层完整组与不完整组的视力及CMT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造成继发性黄斑前膜的病因有眼外伤、白内障手术、激光视网膜光凝术、视网膜静脉栓塞等。除5例失访(9.09%)外,完成随访的50例视力与术前相比,40例(80.00%)提高,10例(20.00%)不变;术后BCVA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67, P<0.001)。IS/OS层完整组的术后BCVA好于IS/OS不完整组(t=-4.437, P<0.001),而两组间C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0, P=0.329)。结论 继发性黄斑前膜对黄斑功能影响显著,手术治疗可以保存或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硅油作为一种玻璃体替代物被广泛应用于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虽然硅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眼内的填充仍可引起眼前段及眼后段的多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出现和应用,有关硅油填充对视网膜脉络膜影响的研究更为深入。论文主要就运用OCT及OCTA观察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结构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眼缺血综合征模型大鼠视网膜内核层神经元的改变及电生理变化情况。 方法 取8周龄Brown-Norway大鼠,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手术作为眼缺血综合征造模方法。在造模后1个月和2个月,通过眼球切片测量视网膜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视网膜内核层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形态以及突触可塑性的变化,采用电生理检测大鼠视功能变化。 结果 随着视网膜缺血时间的延长,视网膜各层细胞数量均出现减少,内丛状层和外丛状层厚度也出现下降。同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树突出现减少或消失,突触前膜标记物突触囊泡蛋白密度出现下降。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和双极细胞的胞体位置从内核层的外侧向内核层的基底侧迁移,并形成新的神经突,而突触囊泡蛋白杂乱地分布于外核层。视网膜电图结果显示a波及b波振幅均下降,表明模型大鼠视功能出现障碍,多种视网膜细胞功能受损。 结论 模型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下降,视网膜细胞数量减少。在造模2个月时,水平细胞及双极细胞出现可塑性变化,包括位置迁移及突触重塑,引起视网膜重构。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且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视网膜和中枢神经系统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和生理特征,眼科检查可提供简单无创的诊断方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能够精确地测量视网膜各个组织层面的厚度,以评估视网膜的退行性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三维成像,从而更直观地检测视网膜血管的变化,间接地反映脑神经元和血管的病理特征。就OCT测量视网膜厚度及OCTA测量视网膜血流变化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激光联合曲安奈德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FFA、OCT检查确诊为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42例(42眼),经球旁注射曲安奈德及倍频YAG532激光机进行早期视网膜激光光凝,光凝术后1、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FF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视力增加37例,不变4例,减退1例。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11例,治疗后23例。治疗前CMT为(561±104)μm,治疗后6个月为(349±9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后1、3、6个月分别有2、6、1眼眼压增高,滴用降眼压药水后均能控制。结论 早期激光联合球周注射曲安奈德可安全有效地治疗视网膜颞上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 。  相似文献   

11.
视网膜和大脑具有相似的胚胎起源及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主要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在视神经结合之前组成,可以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活体内进行观察和量化。RNFL变薄是正常衰老的一部分,也可见于缺血性脑卒中、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病变。随着OCT等眼科影像技术的高度发展,RNFL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为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提供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的临床数据。临床医师可以及早进行干预,延缓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进展,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视网膜光凝(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行RP联合玻璃体切除术的79例(79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个月,视力提高61眼(77.22%),视力不变15眼(18.99%),下降3眼(3.80%).玻璃体切除术后1个月内有2眼发生眼压升高超过30 mmHg,1眼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1眼出现视网膜脱离; 3个月内有2例出现玻璃体再出血; 12个月内有2眼发生硅油乳化继发青光眼.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造影能够有效治疗RP,既能避免过度光凝,又能防止光凝不足,在提高患者视力的同时,可减少并发症,提高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女,15岁。主因“左眼视力下降伴外斜视12年余”于2018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患儿于2005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伴外斜视,当时未予相关检查及治疗。上述症状持续缓慢加重,于2008年至某院眼科就诊行相关检查示:“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左眼球内占位、右侧视网膜前膜”,并行“双眼底肿物激光封闭术”,术后未行放化疗,治疗后患者左眼视力明显下降,仅存光感。2016年患者突然出现左侧周围性面瘫,左面部电极样疼痛,未予检查及治疗。2018年至某院眼科行检查示:“左眼白内障”,并行“左眼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和评价内界膜剥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25例(25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眼)给予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照组(11眼)给予玻璃体切除但未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3个月观察视网膜复位率、视物变形改善率和视力提高率。结果 治疗组视网膜复位率、视物变形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视力提高率21.43%,对照组18.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界膜剥除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有效手段,可明显提高视网膜复位率,改善视物变形,对术后视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玻切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伴有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疗效。方法 伴有中度以上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42例(52眼),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标准三切口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黄斑内界膜剥离,植入人工晶体,气/液交换,20%C2F6填充。结果 术后52眼经OCT检查证实黄斑裂孔已完全闭合51眼(闭合率为98%),46眼(88.5%)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早期并发症角膜水肿5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3眼,眼压升高8眼,随气体吸收眼压恢复正常。随访期间3例出现后发性白内障,行d:YAG激光治疗后视力恢复,其余患者IOL位正,裂孔闭合良好,视力稳定。结论 对伴有白内障的特发性黄斑裂孔行黄斑内界膜剥离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操作安全,临床效果好,无长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dusion, RVO)作为常见的致盲性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是引起老年人视力损伤的常见原因。但年轻RVO患者的视力下降,整体影响会对社会危害更大,且常伴随全身性疾病的存在。论文系统回顾了年轻RVO患者在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全身及眼部)、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方面与老年患者的差异,旨在为年轻RVO人群提供个性化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客观评价"益视合剂"的疗效,以指导儿童弱视的临床治疗。方法 根据病例选择标准共纳入36例61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27眼)予以屈光矫正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组(34眼)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视合剂",以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于治疗前及每个疗程结束后检查视力,于治疗前和全部疗程结束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两组视力情况及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①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3%,基本治愈率为5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9.3%,基本治愈率为29.6%。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及中度弱视疗效较好;②治疗后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变薄,尤其是黄斑内环区上方视网膜,外环区上方、鼻侧及下方视网膜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益视合剂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儿童弱视的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在改善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成因子(Anti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ntiVEGF)药物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myopia,PM)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验光、前置镜下眼底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检查确诊为PM继发CNV的20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0.5mg/0.05mL,治疗后每月随访1次,随访12个月,根据每次随访所见的BCVA、视网膜中央厚度(centralmacularthickness,CMT)、视网膜下积液、CNV渗漏等变化情况确定是否需重复治疗,对比观察治疗前后BCVA、CMT的变化。结果患眼平均治疗次数为1.8次,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平均13.30±4.42个字母;末次随访BCVA平均55.50±6.72个字母,较治疗前提高42.20±7.67个字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9,P<0.05);治疗前CMT平均402.80±21.96μm,末次随访平均CMT为224.90±6.95μm,较治疗前下降177.90±23.2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等与药物、注射相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事件。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病理性近视CNV是安全有效的,可消退脉络膜新生血管,促进视网膜出血、水肿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BRVO继发ME患者33例(38眼)为研究对象,均经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随访6个月期间,至少每个月检查1次,根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判断是否行再次注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OCT结果,并观察治疗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最小分辨率视力(VA)对数为(0.59±0.21),首次注射后1个月显著改善至(0.35±0.12)(P<0.01)。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3个月BCVA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内仅5例(15.15%)发生眼压一过性增高,未见其他明显眼不良事件。 结论 基于OCT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康柏西普治疗BRVO继发ME短期疗效确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疗效。方法对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的156例(198眼)PDR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眼术后视力改善146眼(73.74%),其中Ⅳ~Ⅴ期116眼(79.45%),Ⅵ期30眼(20.55%);32眼(16.16%)视力不变,20眼(10.10%)视力下降。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视网膜脱离、高眼压、玻璃体出血。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PDR的有效手段,大部分患者视力改善;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对该病的预后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