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癌甾体激素受体状态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胰腺导管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进行检测。结果胰腺导管腺癌ER阳性率50.0%(25/50)PR阳性率46.0%(23/50)。ER、PR状态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癌组织分化越好,ER、PR水平越高。无转移的胰腺癌ER水平高于有转移灶者(P<0.05)。ER、PR水平与性别、年龄、TMM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内存在ER、PR,其水平反映了胰腺癌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腺癌甾体激素受体状态及其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胰腺导管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进行检测,结果 胰腺导管腺癌ER阳性率50.0%(25/50)PR阳性率46.0%(23/50),ER,PR状态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癌组织分化越好,ER,PR水平越高。无转移的胰腺癌ER水平高于有转移灶者(P〈0.05),ER,PR水平与性别,年  相似文献   

3.
陈厉排  施达仁 《肿瘤》1995,15(2):87-90
以ABC法检测了40例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石蜡标本P185及ER、PR的表达。其中绒毛膜癌24例。侵蚀性葡萄胎16例,P185阳性率为40%,ER、PR阳性率分别为45%,75%,P185在侵蚀性葡萄胎中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绒瘤(P<0.01)。病程小于1年者,P185的阳性率高于病程大于1年者(P<0.05),ER、PR阳性者,P185的阳性率分别高于其阴性者(P<0.05、P<0.01),P185阳性与阴性的患者,分别有81.3%、50%的患者于3疗程内血hCG转阴(P<0.05)。资料提示:P185倾向于在滋养细胞肿瘤恶性转化的早期表达,P18S阳性者对化疗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标记法测定了12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雌激素受体(ER),并对其中94例测定了孕激素受体(PR)。结果表明:ER阳性率44.4%(56/126),PR阳性率30.8%(29/94),ER、PR皆阳性率24.4%(23/94)。ER、PR水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P<0.01,P<0.05)及生存率(P<0.05)均有明显的关系,这说明ER、PR水平越高,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越高,其生存期越长。因此,测定宫颈癌ER、PR对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选择性内分泌治疗均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酶联亲和组化标记法测定了126例宫颈鳞状细胞癌雌激素受体(ER),并对其中94例测定了孕激素受体(PR)。结果表明:ER阳性率44.4%(56/126),PR阳性率30.8%(29/94),ER、PR皆阳性率24.4%(23/94)。ER、PR水平与病理组织学分级(P<0.01,P<0.05)及生存率(P<0.05)均有明显的关系,这说明ER、PR水平越高,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越高,其生存期越长。因此,测定宫颈癌ER、PR对判断预后及指导临床选择性内分泌治疗均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200例乳腺疾病针吸细胞学雌、孕激素受体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乳腺疾病针吸细胞学标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亲和组织化学法检测200例乳腺病的ER和PR表达情况。结果在良、恶性乳腺疾病中,ER的表达无显著差异(63.5%和60.2%,P>0.05),PR的表达则有显著差异(57.9%和47.3%,PM<0.05)。乳腺病患者绝经前后ER、PR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ER和PR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01)。结论针吸细胞学标本酶联亲和组织化学法检测ER和PR表达,可以帮助判断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53例上颌窦鳞癌组织及21例非癌组织(包括9例正常上颌窦组织、12例上颌窦乳头状瘤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上颌窦鳞癌的ER阳性率为41.51%,PR阳性率为37.74%;而非癌组织的ER、PR阳性率为9.52%,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部分上颌窦鳞癌组织中存在ER、PR、ER、PR表达密切相关(P<0.001)。上颌窦鳞癌细胞中ER、PR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级成反比,且在染色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ER和PR的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本文有可能为上颌窦鳞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前列腺特异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同102例乳腺癌的抗人体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26例PSA阳性(25.5%),PSA^+和ER^+、PR之间存在密切关系(P〈0.05)。PSA^+、ER^+的乳腺癌液下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PSA^-、ER^-的乳腺癌(P〈0.05)。结论:PSA、ER、P  相似文献   

9.
用lee的荧光组化法检测雌激素受体,将35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瘤组织及肌肉组织经冷冻切片后,分别用HE、17β-雌二醇-BSA-FITC及雌二醇-BSA作染片,用HE染片中全部瘤细胞作基数(100%),对比确定雌激素受体阳性细胞所占瘤细胞的百分比作为判断标准。结果显示肌瘤组织中>20%阳性占68.75%,肌肉组织中>20%阳性仅占5.7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35例中有24例(68.57%)发生月经改变,其瘤组织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率与无月经改变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肌瘤的体积与雌激素受体也无一定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0.
用免疫组化ABC方法,检测胃癌和正常胃粘膜中上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结果:64例胃癌中,EGF阳性39例(60.9%),EGFR阳性33例(51.6%),ER阳性12例(18.8%);58例正常胃组织中,EGF、EGFR阳性各3例,ER阴性。癌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EGF、EGFR、ER与胃癌有关。胃癌EGF、EGFR的阳性率又非常显著高于ER(P<0.005),说明EGF、EGFR在胃癌发展中的调节作用远较雌激素重要。结果还提示,EGF、EGFR、ER的相互关系影响胃癌细胞的发生、种植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免疫组化法(改良PAP法),检测57例女性肺癌组织,5例正常肺组织和5例肺炎性假瘤组织(对照组)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结果证实女性肺癌组织内存在ER和PR,其阳性率分别为42.1%和54.4%,而对照组未发现ER和PR.ER、PR阳性的女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较阴性者高((P<0.05);ER、PR阳性的女性肺癌术后化疗效果较阴性者好(P<0.05),ER、PR的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瘤体大小、年龄、闭经与否无明显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雌孕激素受体与结直肠癌病理、临床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亲和酶标法检测53例结直肠癌的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结果雌孕激素受体总阳性率为60%(32/53);女性和男性阳性率分别为75%(21/28)和44%(11/25),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管状乳头状腺癌受体阳性率为70%,高于印戒细胞和粘液腺癌38%(P<0.05);DukesB期受体阳性率为75%,高于D期33%(P<0.05);淋巴无转移者受体阳性率为85%,高于有转移者45%(P<0.05)。肿瘤体积<5cm3者受体阳性率为71%,高于≥5cm3者39%(P<0.05)。直肠癌受体阳性率为71%,高于结肠癌33%(P<0.05)。高分化癌受体阳性率为78%,高于低分化癌35%(P<0.05)。结论女性大肠癌发病与受体关系密切;受体作用失常参与大肠癌发病始于较早期阶段;直肠癌发病与受体密度增高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小肝癌的雌激素、孕激素受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酶联亲和组化法检测41例(男35例、女6例)有临床随访资料的原发性小肝癌(SHCC)患者的肝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癌组织ER、PR显色强度明显低于癌周肝组织(P<0.01).PR、ER的阳性率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但与患者存活时间有明显关系,存活时间较长组ER、PR的阳性率较高(P<0.05).本结果为探索用内分泌抗激素治疗肝细胞癌提供一定的观察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肺肿瘤与雌激素关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雌激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人类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探讨肺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利用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肺肿瘤组织标本ER、PR表达,然后应用典型的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昔芬(tamoxifen)治疗受体表达阳性的且化疗无效的晚期肺肿瘤患者16例,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人类自然发生的肺肿瘤细胞含有ER、PR,其阳性率分别为42.9%和30.4%;腺癌ER、PR的阳性率71.4%和35.7%明显高于鳞癌的31.0%和17.2%(P<0.05);ER与PR的表达明显正相关(P<0.05);自化疗开始1~3疗程无进一步改善的肺癌者16例,TAM治疗后7例缓解或稳定,生存期8~24个月,平均14个月。TAM治疗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部分肺肿瘤细胞含有ER、PR,意味着这些肿瘤有雌激素依赖性,其发生、发展可能受雌激素调控,内分泌治疗有效;晚期肺癌患者如果ER、PR阳性,加用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会有一定效果;TAM对临床难治性、ER阳性的肺癌有一定疗效且毒副作用不大,可在临床进一步试用。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nm23基因和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勇  杨学伟 《肿瘤学杂志》2004,10(6):407-409
[目的]研究nm23基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标本nm23、ER、PR的表达,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nm23、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73.3%、66.7%.nm23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nm23基因的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及腋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生存率呈正相关(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年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ER、PR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生存率呈正相关(P<0.05).在判断转移和预后方面,ER( )PR( )与nm23基因阳性表达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结论]检测乳腺癌组织nm23、ER、PR对评价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100例甲状腺癌中ER,PR表达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甲状腺癌中ER、PR的表达,并且探讨它们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甲状腺癌中ER、PR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中ER、PR阳性表达分别为67.0%和62.0%,均与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有关,但其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甲状腺癌中ER、PR阳性率为75.4%和70.5%,显著高于有转移组的53.8%和48.7%(P<0.05)、结论ER、PR可作为肿瘤分化及恶性程度的评价指标,并且能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与ER、PR、CerbB-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的表达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对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51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肿瘤标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及CerbB-2蛋白表达.[结果]在乳腺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块≥2cm及肿块<2cm组中的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超声显示血流分级2~3级、淋巴结转移阳性、肿瘤侵犯周边组织的病例中,其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血流分级0~1级、淋巴结转移阴性和周边组织无肿瘤侵犯病例(P<0.05);而CerbB-2阳性率则高于对应病例(P<0.05).[结论]乳腺癌彩色多普勒显像与CerbB-2、ER、PR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对于评价乳腺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11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Her-2的表达。结果311例乳腺癌组织中Her-2阳性表达明显低于ER和PR,分别为87例(27.97%)、185例(59.49%)和195例(62.70%)。与非浸润性乳腺癌相比,ER、PR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ER的表达随乳腺癌TNM分期增加而减少(P〈0.05),而PR和Her-2的表达与TNM分期兀关(P〉0.05):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者相比,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ER表达明显减少,Her-2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ER、PR、Her-2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调控,常规检测ER、PR、Her-2的表达可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1393例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状况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分布及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SP二步法对1393例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肿瘤石蜡标本进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并与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原发肿瘤病理类型和腋淋巴结转移状况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1)ER和P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001);2)ER(+)、PR(+)及PR(-)表达率和年龄分布无关(P>0.05),≤39岁年龄组ER(-)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1);3)绝经后ER(+)率高于绝经前患者(P<0.0001),PR(+)率低于绝经前患者(P<0.0001);4)组织病理学类型和ER、PR之间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5)无腋淋巴结转移患者的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有转移者(P<0.0001),ER(-)、PR(-)表达率低于有腋淋巴结转移者(P<0.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ER、PR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可作为制定综合治疗方案的依据,同时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