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后现代课程理论以“人文合理性”为基本立足点,实现了对工业社会“技术合理性”的超越。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强调的“人文合理性”,高扬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以“对话”为其基本实现方式,以追寻师生在认知领域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标,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正确理解“人文合理性”的基本内涵是把握后现代课程理论精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1.学科课程论。它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目前,学科课程论在各国仍是一种广为流传的、占优势的课程论。 2.活动课程论。是一种以儿童从事某项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理论。 3.综合课程论。是一种主张将若干有关学科合并起来编订课程的理论。 4.核心课程论。是一种主张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来编制课程的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是核心课程论的重要流派。它主张围绕社会改造的“中心问题”组织学校课程,把课程的  相似文献   

3.
任天娟 《模具制造》2021,21(1):90-92
论述了《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实施过程。借助线上课程平台,以完成典型压铸件模具设计及制造的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将课程整体设计分为课前认知,课堂学做和课后拓展等3个环节,完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为高职阶段同类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课程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之一。大学课程结构调整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本体功能,才能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大学在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调整中,存在盲目减少总学分,盲目增加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比重等误区。大学应整体设计显性、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发展;在增加选修课程时,应加强学分制、导师制等配套制度建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天然相融,不能割裂,大学应从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入手;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大学应对它们进行"四年一贯制"的设计,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专业理解,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学习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模具工业》2016,(2):65-70
通过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对《机电产品UG-CAD技术》原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课程模式,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傅建钢 《模具工业》2022,48(1):69-73
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无法全面培养人才的问题,采用"课程融合+时空耦合+过程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研究。以注射模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为导向,构建大项目牵引下的跨越课程、跨越学期的课程融合新模式,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教学生态,构建多元多维互动的时空耦合教学新关系,以全方位评价为引导,构建课程多元多维的评价新机制。以3个班级为对象开展不同模式下的教学,对试验班级成绩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课程融合+时空耦合+过程结合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更好地完成了综合项目,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新工科背景下,以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工程制图课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课程内容,重新定义教学目标,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通过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理念设计教学,过程性评价考核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究。成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育模式学生认可度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大学课程实施: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实施专业本位观的提出,并非主观臆想,而是多层面、不同视角复杂性思维的必然结果。在理论层面,试图综合学科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等课程实施观的积极因素,通过本土化研究,丰富我国课程理论体系。在实践层面,试图对大学课程实施的管理行为、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有所规约,通过回应现实诉求,凸显基于实践、回归实践的教育研究禀性。课程实施专业本位观的建构应确立五个原则,即:以丰富专业定位内涵为前提;以建立专业培养标准为基础;以改善教学环境为条件;以行为矫正为手段;以彰显学校、专业特色为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材料类专业课程《热处理工艺及设备》为例,针对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进行了教学创新与实践。通过深入分析课程中教学与实践环节中存在的不足,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创建线上教学平台,强化实践环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使课程思政合理覆盖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基础扎实和技艺精湛的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硅酸盐物理化学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表面工程行业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以培养学生具有“工匠精神”为课程目标,面向表面工程行业,经过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内容开展了教学研究。在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了课程的“两性一度”,形成了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课程教学创新性结果。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同时学生的课程知识应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孔门的经学入门教材,孔子讲授《诗经》的过程体现其对如何保存与传承经典文献的思考。传世文献《论语》和出土文献《孔子诗论》中记载孔子讲授《诗经》以启思育志为总目标,根据弟子的实际需求进一步确定具体目标。课程采用颂、雅、风的教学次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循序引诗、以情评诗和诗乐结合3种教学方法。孔子讲授《诗经》的过程体现出中国传统课程偏重伦理、学程和文献的课程特征,为现代高校经典文献课程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继承传统课程经验的基础上,经典文献课程应充分发掘经典文献的多元价值,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献之趣,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评估方式,通过改革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典文献课程,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新兴之辈。  相似文献   

12.
寇洁 《模具制造》2024,(2):97-99
近年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育人的强有力手段之一。高校认识到,思政育人的任务不能仅依托思政课程,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对于《电子技术基础》这门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挖掘其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至关重要。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二极管教学为例,深入挖掘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并阐述了教学设计。实践表明,所探索的课程思政实现了知识目标和思政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模具工业》2019,(11):79-84
混合式教学有效整合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并分析了五年制高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课改的必要性,对该课程进行了以ADDIE模型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研究,还分析了各阶段的具体要求并进行了研究探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型,开展了教学实践,以期为类似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李桂芹  杨素华 《模具制造》2021,21(1):88-89,92
通过对模具专业学徒制培养面向的3个岗位进行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校企联合开发5门课程;以学生的能力提升为目标,以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考核方式,结合岗位任职需求设定,突出学生岗位任职能力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铸造工艺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制作整合课程相关的图纸、文字、音频、视频、课堂教学资料等教学资源,构建集讲、听、查阅、讨论为一体的和谐有序的教学结构,创建实时互动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原有教学基础上完善硬件系统,创建软件系统,构建了面向课程的多功能立体教室。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实现高校课程的高效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课程观对我国高校课改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传统课程的结构是以传授事实性知识的学科课程为主,时至今日已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日益背离。在批判传统课程理论中种种弊端的基础上,当代西方人本主义课程观便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为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多种需要选择课程内容、以重人文轻科学为课程特色、以"非指导性教学"来实施课程。这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在制订目标、选择内容、设置课程和课堂教学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模具制造工艺》课程在项目化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在培养目标、课程项目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取得的教学改革经验,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相互协作的能力,本研究有很强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课程思政视域下《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出发点,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结合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理念,明确了在思政育人理念下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意义。通过《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4个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形成《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基于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后提出了基于思政育人理念的《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为同类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课程《冲压模具设计及主要零部件加工》为例,对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反思进行了研究,为相关专业比赛的参赛选手、同类院校相应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志愿服务,在美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尤其在近现代以来迅速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在美国高校,将志愿服务与学校课程相融合,形成志愿服务课程,也称服务学习。志愿服务在美国教育中的运用,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它逐渐被高校充分运用、发展、完善。志愿服务课程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学校教育、社会需求为三大取向,以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为主要内容,以社区服务组织为媒介,以活动记录、学分认证、奖惩激励为评价方法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它满足了学生学业、就业和成长的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校教学效果、创造社会价值,实现学生、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