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镇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开发古镇资源的同时保留原有风貌体系和固有文化内涵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西来古镇旅游规划为例,对其现状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旅游资源优势与发展困境,从文化、产业、业态、空间四个方面提出总体发展战略,并科学制定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为同类型古镇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地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地势环境、空间形体,无论是在选址布局、建筑风貌、三维交通等方面均呈现出显著的山地特征,它的存在构建了我国独特的山地文化价值,对于我国山地古镇空间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建筑和文化方面,也是城乡规划、旅游开发等的需要。以重庆北碚金刚碑古镇为例,从生态意识、人工与自然环境、山地空间层次、山地人居形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山地古镇的发展历史、规划保护思路、保护措施、空间格局塑造等,以期为我国山地古镇的空间重塑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雅安市上里古镇为例,分析文化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和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全国最大的茶马古镇——临沧茶马古镇规划为论述对象。该规划立足地域文化,在深度挖掘茶马古镇街文化、临沧多元民族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以及特色茶文化的同时,通过现代符号的转译手法,着重突出茶马古镇的地缘特色,打造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城市名片,营造具有旅游接待、商业服务、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以及适度居住功能的综合旅游文化开发区,再现茶马古道辉煌,促进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江南水乡城镇是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生活特性和地方文化 ,是“天人合一”传统思想下塑造的理想居住环境 ,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和规划建筑艺术价值。江南六镇保存了完好的古镇风貌 ,是中国优秀的历史遗产。科学的规划 ,合理的发展 ,使这些古镇在保护与旅游上取得了良性循环 ,但也面临着新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的文化旅游古镇在基本建设方面,主要从该区域的文化特点和人文结构进行发展定位,从而保证当地的文化旅游建设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对苗族和侗族的基本文化建设来说,要想使当地的居民建筑和现代建筑元素相吻合,就必须在建设的时候,制订相应的文化旅游策略,从而为当地的建设带来推动性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苗族、侗族的建筑元素如何与现代建筑相融合进行讨论,并简要分析文化旅游古镇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7.
《建材与装饰》2007,(7X):1-1
围绕文化名市建设,近年来肇庆市加大文化古镇古村的保护利用力度,把文化古镇古村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民间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与乡镇建设规划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许多原来沉寂的古村落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对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岭南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前历史古镇由于过度旅游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特色文化丧失,本文从生态文化要素出发,以罗田古镇为例,按照生态文化的一般构成,从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等方面分层次地探讨了罗田古镇的生态文化要素形态和现状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规划对策,并在保护这些生态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对罗田古镇未来旅游发展提出可持续策略。  相似文献   

9.
旅游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旅游城镇化对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和顺古镇评被选为"中国第一魅力名镇",这个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极边小镇"逐渐被人知晓。古镇游客量逐年剧增,古镇通过发展旅游业逐渐实现了城镇化。与此同时,古镇的空间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大量的演变。文章在分析和顺古镇发展旅游业以来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对当地政府、企业、居民、商户、游客的访谈和问卷,总结出了和顺古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和动力机制,为古镇规划与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古镇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典雅古朴的人文环境、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及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优美动人的山水风光、纯朴诗意的民俗风情。古镇是“全民乡愁”的所在地。随着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古镇游也逐渐成为社会热点。而热点背后,则是有关古镇旅游规划设计的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古镇旅游规划重点是找到古镇的文化载体,重塑古镇文化的灵  相似文献   

11.
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望城区古镇群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定位,提出发展古镇乡村旅游业的总体思路,并结合靖港、铜官、乔口等古镇实际情况提出开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正古村古镇旅游要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出一条既能最大限度保持历史文化面貌,又能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北京佳木青和旅游规划设计院和顺平县旅游局对腰山王氏庄园保护与发展的空间策略研究,给规划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提供了一些思路与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重庆龙潭古镇近年来出现的违章建设频繁、空间氛围破坏、传统意境流失、旅游动力不足等问题,项目组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定立了由元素整理策略下的核心保护区民居修复、氛围营造策略下的建设控制区街巷设计、文化旅游策略下的环境协调区概念规划等构成的保护发展研究体系,力求还原龙潭古镇特色,振兴当地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1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之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龙潭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的研究,包括古镇建成环境的调查、保护与发展的规划及建筑空间的整合三个方面。该文在总结该课题的基础上,阐明了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应是古镇山水格局、建筑空间形态和民俗生活风情等方面的全方位保护;新时期古镇的发展应立足于地域文化的再造人居环境的建设两个方面;同时,认为古镇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是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我国众多古镇相应进入了一个空间扩展的特殊时期。本文从空间文化基因传承的视角,对陕西省30个旅游文化古镇规划方案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其建设用地扩展的规模、速度、方式,以及城镇形态、用地类型和空间肌理等指标的测评,准确评估古镇现状与规划期末的空间扩展变化。研究发现规划作为重构城乡空间秩序的力量对古镇传统空间的冲击和影响巨大,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古镇空间扩展模式,本文提出了与现实相适应的古镇空间秩序重建策略,明确古镇规划必须尊重空间"文化基因",基于一定的逻辑理性进行扩展,独特的城镇空间形态必须在"文化生长"理念的指导下重构其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景观照明和古镇旅游业的发展,对具有旅游、历史价值的古镇进行古镇景观照明是广西旅游古镇发展的必经之路,古镇景观照明,对于古镇旅游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古镇景观照明既可以通过对原有景观格局的保护又能对古镇的氛围进行打造,不但使传统的古镇景观风貌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依旧从中品读出蕴藏于广西古镇景观中的民俗风情。本文旨在广西古镇景观照明现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提出适应广西古镇照明设计的原则与策略,给未来的广西古镇景观照明提供有益的参考,使得古镇的传统文化格局与现代发展合理的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任洁  刘鑫  尤丹 《云南建筑》2008,(2):35-39
只有保护地方性才具有国际性,喜洲要成为滇西旅游吸引点应保持其永久的古镇魅力.保护其独特的地方特点:应尽可能地挖掘和整理古镇遗存的原真文化.保护喜洲古镇的空间形态、山体水系、建筑群体环境、地方历史建筑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同时,要利用过去的历史文化沉淀来发展今天的古镇.通过多渠道的宣传策划和有效的组织引导,通过寻找古镇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将这些值得民族骄傲的原真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探索历史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探索积极保护与合理再利用的适当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古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风貌的现实体现,也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沉淀,但在快速发展的区域态势下,古镇的特色与魅力渐以退化,甚至消失,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悲痛。基此,结合福建省福州市梅花镇总体规划的实践,梳理了梅花古镇的现状与发展条件,分析了当前古镇发展的价值、特色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着眼于发展的保护思路和基于保护的发展规划策略,最终通过完善规划体系、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建设、建立区域协作等措施探索实现古镇保护与发展平衡的古镇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土山镇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分析,在考虑土山镇定位与发展重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从而使各种规划与建设均围绕特色古镇进行打造,兼顾了古镇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20.
聂晓晴  段炼 《新建筑》2007,(5):48-51
西南山地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以重庆市丰盛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为例,在借鉴已有保护规划编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核心,立足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空间属性和结构层次等多维特性,将保护与发展的观念贯穿于规划的各个层面,借助不同层次的城市规划对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实现历史古镇规划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