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本山因患脑出血住院的消息牵动着众人心。尽管其病因流传着多个版本,但“脑内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动脉瘤破裂所致”的这一说法各媒体口径基本一致。本刊特别请专家为您做出颅内动脉瘤的相关解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8例。结果按Pool手术入路者2例,翼点入路6例;25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其中有7例行动脉瘤包裹术,2例行单纯包裹术,1例行载瘤动脉阻断术;随访2个月~3年,良好者20例,中度残废者5例,重度残废者2例,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28例。结果按Pool手术入路者2例,翼点入路6例;25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其中有7例行动脉瘤包裹术,2例行单纯包裹术,1例行载瘤动脉阻断术;随访2个月~3年,良好者20例,中度残废者5例,重度残废者2例,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在CT血管造影(CTA)指导下急诊手术治疗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均行CT和CTA检查。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17例,轻残10例,重残3例,死亡4例。结论在紧急情况下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要影像学方法。对于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应该积极手术治疗,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心内科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共3854例)后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25例)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情况.结果 25例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100%),多支血管病变22例(88%),合并大量吸烟史14例(56%),高脂血症13例(52%),高血压病11例(44%),糖尿病11例(44%).血栓靶血管累及左前降支16例,血栓靶血管为小血管(直径:<2.5 mm)11例,长病变(>20 mm)15例.18例患者经介入干预后血流达TIMI 3级;7例血流达TIMI 1-2级.25例患者均存活出院.结论 支架内血栓形成多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血管病变、大量吸烟、前降支病变、小血管(直径<2.5mm)、长病变(>20 mm)、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等.急诊尽早再次介入治疗是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燕  高小平 《中国医师杂志》2010,13(11):348-351
目的 了解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分布情况,并探讨相关动脉瘤位置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对21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起源于前交通动脉(AcoA)的动脉瘤为80个,大脑前动脉(ACA)的10个,颈内动脉(ICA)的61个,大脑中动脉(MCA)的46个,椎基底动脉(VBA)的15个.不考虑年龄,AcoA瘤多出现在男性,ICA瘤多发生在女性.血管痉挛和再出血发生率和动脉瘤位置无关.脑积水的发生率在VBA、AcoA、ICA动脉瘤患者中相对高,在MCA动脉瘤患者中相对低.临床预后最好的是MCA动脉瘤,其次是ACA动脉瘤,而这些结果 和入院Hunt-Hess分级相一致.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起源于前交通动脉的多见,临床特征依动脉瘤位置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显微镜下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预后及认知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夹闭不全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5 d、 10 d、 30 d、 60 d的m 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0 d、 60 d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显微镜辅助神经内镜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提高夹闭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出血的防治的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1月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我们对其使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中破裂出血24例,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18例,对于宽颈动脉瘤使用支架辅助技术栓塞4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观察采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之后的康复效果。结果: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动脉瘤破裂迅速栓塞后,再对其进行开颅清除血肿12例,出现侧脑室外引流8例,出现腰大池外引流4例。在手术结束后,在院修养一阵子之后出院,其中死亡8例,重度残疾2例,轻度瘫痪8例,恢复比较良好的6例。结论:对于每一个案例,使用一种最为合理、合适的治疗方案,规范所有医护人员的操作行为,想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使用适当的致密填塞,这样就可以提高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成功率。针对在手术中所发生的出血并发症,要迅速找到原因,针对其原因进行合理有效的方式处理,以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周彦  鲁恒涛  刘星 《现代养生》2014,(10):150-151
目的:探讨如何做好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干预措施。方法:对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及宣教,观察动脉瘤再破裂的概率。结果: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的干预措施后,80例患者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加强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前护理干预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8月本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6例,分为显微镜下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观察组33例,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对照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复发情况以及预后效果。结果: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19,5.121,P=0.011,0.024);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手术的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较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360,P=0.007)。结论:显微镜下实施颅内动脉瘤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较低的并发症即复发率发生率和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1.
裴克欣 《药物与人》2014,(10):73-7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性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翼点入路.结果 23例大脑中动脉瘤行动脉瘤颈夹闭20例,夹闭加包囊3例.20例患者获6~244个月随访,恢复良好15例,中残4例,重残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病情多较重,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术中防止动脉瘤破裂及血管痉挛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造成破裂风险的相关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探讨.方法 将68例确诊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入院期间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分别观察患者住院期间情绪变化情况、排泄情况及动脉瘤破裂及术后再次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瘤破裂及术后再次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9%患者恢复良好,对照组14.7%,2组差异显著.结论 加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破裂风险及术后再次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许弈 《家庭健康》2010,(2):13-13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脑动脉瘤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更为严重的是,在我国,破裂后的脑动脉瘤的病因诊断率和治疗率仅为5%-10%,未破裂的脑动脉瘤的治疗率则更低。仅占治疗脑动脉瘤的1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60%-80%。也就是说,在我国10个脑动脉瘤患者中,有9个都是破后裂才就诊的。而在发达国家,大多数患者都是在脑动脉瘤未破裂的时候就及时发现,并接受了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65例急诊人院并进行早期手术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分)51例;中度残废,但生活自理(4分)6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分)2例;植物生存(2分)4例;死亡(1分)2例。结论(1)3D=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能为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满足在急诊状况下开颅夹闭手术所需。(2)早期手术能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3)CTA指导下开展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9年10月在安化县东坪镇卫生院神外科急诊手术治疗的3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并脑内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30例破裂颅内动脉瘤均在24 h内行急诊手术,着重术前准备,预防颅内再出血,注重术后防治脑血管痉挛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护理。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良好护理,按GOS评分,术后恢复良好20例,轻度残废8例,重度残废1例,死亡1例。结论积极的术前准备及术前术后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得颅内动脉瘤破裂并脑内血肿急诊手术效果明显,可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恢复等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患者(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行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未破裂再出血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组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mm Hg(l mm Hg=0.133 kPa)、假性动脉瘤、致命栓塞及大部分栓塞[81.0%(34/42)、76.2%( 32/42)、66.7%( 28/42)、76.2%(32/42)、81.0%( 34/42)、76.2%( 32/42)、66.7%( 28/42)、66.7%( 28/42)、66.7%( 28/42)]与对照组[57.5%( 23/40)、50.0%(20/40)、37.5%( 15/40)、50.0% (20/40)、57.5% (23/40)、47.5% (19/40)、37.5%( 15/40)、37.5% (15/40)、37.5%(15/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50岁、高血压病史、破裂次数≥2次、合并脑血管痉挛、术后抗凝治疗、术后血压波动≥30 mm Hg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日前,宁国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成功救治一名颅内动脉瘤二次破裂后深昏迷患者,患者恢复良好,现已顺利出院。患者,李某,女,42岁,因“突然意识丧失1小时”入院。入院神志昏睡状态,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两小时后患者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双侧瞳孔散大,深昏迷状态,考虑为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病情极其危重。经与家属充分沟通后,于当日急诊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见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大小约1.25cm×1.0cm。随即在全麻下急诊行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栓塞术。术后放入重症监护室,经过积极抢救治疗,患者康复情况良好,顺利出院。术后近两月随访,患者现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19.
最近,40岁的郭女士在上班时突然感到剧烈头痛,一阵晕厥,摔倒在地。急送医院抢救,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1986年1月,在日本排球联赛的一场普通比赛中,享有“世界第一重炮手”美誉的美国排坛名将弗洛-海曼猝然倒下,并随之永别赛场,年仅51岁。事后的尸检证实,她的死因是马凡综合征(一种遗传病,易并发动脉夹层或动脉瘤)并发主动脉夹层破裂。那么,主动脉夹层多发于哪些人?应如何判断?面对如此凶险的对手,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