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革命以来的近200多年.人类社会依靠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负荷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在冷战结束后,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学习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已成为人类跨入新世纪的入场券。  相似文献   

2.
杨勉 《地理教学》2014,(18):4-7
乌克兰"血色革命"的结果,触动了俄罗斯的利益红线。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通过全民公投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并立即得到俄罗斯的批准。作为再次崛起的俄罗斯的铁腕领袖,普京瞬间完成了冷战后迄今最重大的一次地缘战略转变。克里米亚地处战略要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确保黑海暖洋出海口是俄罗斯的核心利益所在,丧失克里米亚是俄罗斯核心利益不能承受之重。美国和欧盟纷纷祭起制裁大旗对俄发难。双方围绕克里米亚归属问题的博弈是否是新冷战的开始,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国际动荡连锁不断的背景下,冷和平(Cold peace)局面将会逐步破局,热冷战(Hot cold war)形态可能会逐步升级,对其可能带来的变数应当有所警惕。  相似文献   

3.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举行了开国庆典,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诞生了,而苏丹履行了诺言,成为第一个承认南苏丹独立的国家。压倒多数赞成独立的民意,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态度,苏丹摆脱自身困境的考量,中国建设性的调解作用等,都是导致南苏丹独立进程能够和平顺利完成的原因与条件。南苏丹共和国的诞生是苏丹南方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自主选择。苏丹北南双方坚持和平选择,铸剑为犁,结束非洲历史上时间最长的内战,和平进程开花结果的实践,为冲突不断的非洲大陆和平解决类似矛盾与争端,争取建立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的和睦关系提供了范式。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11,(7):62-62
苏丹南部各政党领导人16日一致同意,把即将在苏丹南部地区创建的国家命名为“南苏丹共和国”。 苏丹南部各政党领导人16日在南部首府朱巴举行会议,南部自治政府副主席马沙尔在会后向新闻界发表声明说,各政党领导人在会上一致同意把“南苏丹共和国”作为新国家的名称,他们将在17日讨论新国家的国旗和货币名称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冷战结束后,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文章重点论述了某些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对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影响,并分析了国际旅游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期对世界未来的旅游业发展态势进行比较明晰的前瞻。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际资金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到冷战结束,世界资本运动的主体已由物质产品生产转向了虚拟产口生产。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国经济虚拟化程度不同,共同构成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经济传导机制也因之发生变化。本文将从虚拟经济时代的世界格局入手,重点阐述国际经济传导机制的新特点,然后探索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趋利避害的有效途径,为我国融入全球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可持续发展概念自诞生以来,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显然,这里就提出了一个代际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初步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冲突问题及代际公平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武旭同  傅伯杰  王帅 《地理学报》2016,71(10):1849-1855
本文介绍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会议概况和主要议题,从会议论题中总结当前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发展态势。当前国际地理学界关注的前沿问题主要有:未来地球研究,陆地表层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与决策制定,地理学与多元文化等。地理学的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地系统的综合研究、自然—社会系统的耦合研究及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突破。中国地理学应关注当前国际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发展趋势,实现系统的综合和耦合,引领地理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1,(17):62-62
根据苏丹北南《全面和平协议》和苏丹南部地区公投结果,苏丹南方9日正式宣告分离,成立南苏丹共和国,首都为朱巴,苏丹第一副总统兼南部自治政府主席萨尔瓦·基尔宣誓就任南苏丹共和国首任总统。  相似文献   

10.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国际秩序中,安全环境具有不同的含义。冷战结束后,维系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两极对峙不复存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均势正地进行着较量和变化;国际安全环境中极端民族主义、宗教势力等社会因素的地位上升,地区性冲突成为全球安全的主要特征;全球经济向一体化、信息化转轨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全球技术的飞跃进步和技术发展与 应用的差距也成为影响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重要条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这种变化不仅更新了安全环境的内容和安全观念,也为国家安全战略提出挑战。我国是一个多邻国众多的国家,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冷战时代国际地缘关系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际地缘关系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基础,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梳理了现代地缘政治学的思想脉络,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帝国争霸阶段、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代三个阶段。基于此,运用空间观的视角将传统的综合性地缘空间解构为地理空间、政治空间、军事空间、制度空间、信息空间、技术空间、经济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个维度,并对其内涵及互动机制进行解读和分析,以助于理解和分析当前的国际地缘关系。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中国国际地缘战略应加强国际地缘关系的研究;强化地缘空间领域的发展;遵循"太极式"国际发展战略;有效发展国际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臭氧层空洞是其中之一,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把每年的9月16日定为“世界保护臭氧层日”,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及淡水资源紧张,国际河流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探寻中国学者对国际河流问题的研究热点与前沿方向,基于CNKI数据库中1957—2019年的2391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Ⅴ等工具进行文献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表明:近60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河流领域的研究经历了探索起步、较快发展、全面增长、成熟发展四个阶段,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体研究力量集中于少数优势机构,跨地域、跨机构间的合作较少,机构间的联合攻关和合作网络有待加强;发文期刊从自然科学向综合社科领域扩散,国际河流问题研究的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特征日益明显;从地域范围上,中国西南、东北、西北三大地区的国际河流普遍受到关注,西南地区为持续重点关注区,西北地区关注热度明显上升。研究热点和前沿呈现“水电开发—次区域合作—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澜湄合作”的演进特征,最近十年研究热点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国际河流水资源和水生态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涉水合作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业绩。也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  相似文献   

15.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昔日重要的国际移民迁入地,拉丁美洲曾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自20世纪60年代起该州转而成为国际移民迁出地,且迁移数量日益增多,并由此引发一系列广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拉丁美洲国际移民方向发生逆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目前该州国际移民的主要流向及其数量,对其已经和可能产生的后果做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能源体系中的主要“棋手”,俄欧美三国在国际能源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彼此间相异的能源结构与发展目标,使得各方的能源战略表现也不同。俄欧的能源合作可追溯至冷战期间,目前双方间的能源关系紧密。但具备全球地缘能源战略视野的美国并不乐意俄欧能源关系的加强与巩固。作为“第三者”的美国对俄欧能源关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与关注。本文从俄欧美能源关系现状出发,分析了美国在俄欧能源关系中发挥的作用,认为其目的在于分化俄欧。  相似文献   

18.
西北太平洋: 21世纪的地理--政治枢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初,英国著名地理学家麦金德在其名著《历史的地理枢纽》一书中,通过对地理大发现以后世界政治地图,尤其是欧洲政治地图变化的分析,提出了“大陆腹地”的概念,并把中、东欧地区称为国际政治的“枢纽”地区。二战以后,美、英等西方国家正是基于麦金德的这一思路,把围堵“枢纽”地区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中之重,拉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帷幕。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北太平洋地区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蓬勃发展的经济和急剧增长的军备,成为国际地缘政治中新的“枢纽”地区。本文从政治军事地理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供关心西北太平洋地区局势的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11,(17):62-63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长期以来,苏丹南北方在民族、宗教、文化和政治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1983年5月,因反对政府在全国实行伊斯兰法,以约翰·加朗为首的一些南方官兵发动兵变,成立了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苏人解),开始从事武力推翻政府的活动,并引发了苏丹第二次内战。  相似文献   

20.
第二亚欧大陆桥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但各国对其走向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本文概述了第二亚欧大陆桥各种走向的有关问题,并强调对其沿线环境灾害必须重视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