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欢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11):1137-1138
目的:临床观察针灸联合中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55例处于脊髓损伤恢复期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疗法:采用饮水计划及间歇导尿。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取气海、关元、水道、归来、阴交、阴陵泉针刺及中频电刺激治疗。评价膀胱功能积分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2组膀胱功能积分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2周后2组患者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间歇导尿基础上采用针刺及中频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郎红娟  杜艳玲 《中国康复》2017,32(2):155-157
正若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处理不当可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1]),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而有效的膀胱管理措施可减少上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电刺激疗法、磁刺激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疗法等~([4])。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电刺激疗法是利用特定参数的电流,刺激组织器官或支配它们的神经纤维和神经中枢,通过对效应器的直接作用,或对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 2021 年7 月至 2023 年 7 月进行治疗的 58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29 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肌张力、平衡功能、生活质量、血液流变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NIHSS )评分低于对照 组 , Fugl-Meyer 运 动 功 能 量 表 ( FMA )评 分 及 改 良 Barthel 指 数( MBI )评分高于对照组,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 Berg 平衡量表( BBS )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量表 ( QLQ-C30 )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浆黏度( PV )、纤维蛋白原( FIB )、全血低切黏度( LBV )、全血高切黏度( HBV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前后一般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指标等均未出现明显异 常 ,仅 观 察 组 出 现 1 例 针刺部位轻微皮下血肿。 结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可改善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未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5.
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常用技术。本文综述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6.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8.
鄢茵  管细红  童华章 《全科护理》2016,(15):1530-1532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2个月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膀胱结石和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再训练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膀胱腔内电刺激对神经源性膀胱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28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膀胱感觉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57.1%的患者膀胱感觉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32.1%患者初始尿意容量、强烈尿意容量明显改善,42.9%患者膀胱感觉功能没有变化。结论对于大多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腔内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膀胱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音乐干预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产妇产后尿潴留的作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尿潴留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研究组则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增用音乐干预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分别比较2组临床疗效,各项治疗指标水平,干预前后盆底肌纤维收缩力时间,干预前后生活质量。 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6.049,P=0.014)。研究组膀胱残余尿量、产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t=6.023,P<0.001;t=3.443,P=0.001;t=3.531,P=0.001;t=3.381,P=0.001)。干预后研究组Ⅰ类肌纤维、Ⅱ类肌纤维收缩力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均多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音乐干预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应用于产妇产后尿潴留的作用效果显著,可促进产妇的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脑卒中患者按住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经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排尿次数、平均单次尿量,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膀胱电刺激连续治疗4周后,患者24 h平均排尿次数明显减少,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电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尿失禁及尿频症状。  相似文献   

13.
电针刺激治疗脑干梗死尿潴留患者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电针刺激治疗脑干梗死后长期尿潴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干梗死后尿潴留超过6个月的患者16例。对照组8例常规导尿,治疗组8例采用100mm电针经皮刺激双侧骶2、3神经根,持续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程1—3个月。通过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7例患者治疗结束时能自主排尿,平均生存质量评分下降2.2分,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由8.49±5.33cmH2O增加到34.66±6.49cmH2O(P<0.05),平均残余尿量由277.37±43.66ml减至47.56±22.72ml(P<0.01)。对照组的尿动力学及生存质量评分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结果,治疗组5例可自主排尿,各项指标与治疗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仅两例恢复自主排尿功能,且平均残余尿量和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均差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无明显相关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电针刺激骶神经根增加了脑干梗死后遗症期尿潴留患者逼尿肌的有效收缩,显著改善膀胱排尿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益气补血利水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联合组,各40例。对照1组以常规治疗+益气补血利水汤治疗,对照2组以常规治疗+针刺治疗,联合组以常规治疗+益气补血利水汤+针刺治疗。3组患者均以14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尿动力学参数,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对组2组(P<0.05)。治疗后3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最大尿流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高于治疗前,残余尿量低于治疗前,联合组最大尿流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补血利水汤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尿动力学参数,且有较好的治疗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在预防宫颈癌术后尿潴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5月24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宫颈癌手术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1例)与对照组(13例),分别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与膀胱功能训练+低频电刺激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临床指标以及术后肌力分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有1例发生尿潴留,占9.0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77%(4/13)(P <0.05);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留置导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在宫颈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能够对术后尿潴留起到预防作用,减少残余尿量,提升患者盆底肌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取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使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头针联合FES组、FES组和常规康复组,每组各20例。给予5次/周,连续4周的干预。比较三组在干预第2周、第4周,及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随访时的上肢运动功能变化情况。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①三组一般资料及结局指标治疗前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4周后及出院4周进行随访时,FMA-UE评分:头针联合FES组较FES组、常规康复组在FMA-UE评分明显提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三组间Wolf评分及Brunnstrom分期在干预后及随访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针联合上肢FES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结合冰刺激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加用咽部冰刺激及低频电疗。评定临床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平均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及咽部冰刺激联合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刺激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干预时间为2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和肺炎的发生率。结果: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对照组)、96.4%(电刺激组)和98.1%(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5%(对照组)、17.9%(电刺激组)和14.8%(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联合刺激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并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