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统计我院2020年度医学检验科危急值数据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危急值项目及界限的设定提供参考,并优化危急值的临床应用。方法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按科室与检验项目统计分析我院检验科2020年危急值的登记记录数据。结果 2020年共报告危急值1 704例,占全年标本比例为0.68%,其中危急值数量较多的科室是重症医学科(24.9%)、内三科(23.9%)、脊柱中心(8.5%);危急值数量占比较高的检验项目为N端脑钠肽(24.5%)、D-二聚体(17.3%)、降钙素原(16.8%)、超敏肌钙蛋白(10.0%)和纤维蛋白原(9.7%);有38.7%、21.1%的降钙素原和D-二聚体危急值分布在重症医学科,有49.3%、55.9%的N端脑钠肽、超敏肌钙蛋白危急值分布在内三科。结论医院应定期统计分析医学检验科危急值数据,评估医学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及界限在每个临床科室的适宜性及阈值范围的准确性,不断改进,以便提高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诊疗和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检验科1年来危急值报告数据进行评估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统计2014年的危急值项目及结果数据,经数据处理,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临床科室分布、天内分布、周内分布、评估危急值范围。结果该院检验科医学危急值项目17项,报告共5 066例,危急值报告的发生率是1.86%,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钾,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13.48%,其次是血小板(10.09%)和血肌酐(9.08%);危急值报告集中在9:00~13:00,占全天46%左右;每周一危急值报告最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最多科室是ICU,占危急值报告总量的28.37%,其次是肾内科(16.86%)和血液科(12.16%)。结论急值报告制度需要不断进行总结、分析,加强与临床沟通,共同探讨,持续改进,才能提高检验科与临床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李军  杨爱慈 《护理与康复》2013,36(6):412-414
目的了解某综合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报告的频率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检验科危急值进行评估分析。方法通过查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某院2012年检验科产生的危急值数量、科室来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检验科危急值数量为11003例,危急值发生率为0.45%,构成比前4位的是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肌酐、血K+;报告危急值项目前4位为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LT、血K+;报告危急值最多的科室前3位为儿科,监护室一区、二区,急诊科。结论通过评估分析,采取适当措施对危急值项目及范围进行整改,可以有效提升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实用性,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危急值报告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检验科各危急值的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度天内分布、危急值发生频数的周内分布、科室分布、危急值登记的合格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急值发生率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检测项目依次为cTnI、WBC和PLT,各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2.12%、15.07%、12.09%。危急值发生频数天内分布主要集中在00:06~17:59,占危急值报告总数的77.1%。周内分布以周一较多,周末较少,其余各天相差不大;危急值发生频数排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内科,发生次数分别为771、477、460;危急值报告总的合格率为99.10%。结论应联系临床进一步调查和评估目前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对危急值项目、范围及危急值报告制度做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急值报告制度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查询2013年11月到2014年5月该院检验科所报危急值数据记录,分析其危急值的发生率,并对危急值的接收时间、项目及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危急值1 856项,危急值的发生率为0.31%,1 856项危急值按项目分布统计,危急值报告数排列前5位的分别是白细胞(46.28%)、总胆红素(16.92%,)、D-二聚体(9.81%)、血红蛋白(8.51%)和血小板(8.03%)。按科室分布统计,报告危急值最多的前3位科室分别是新生儿科(37.12%),妇瘤科(23.33%)和产科(21.17%)。结论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妇产科医院中有重要的作用,应定期对其进行评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法该院2013年9月的506例医学危急值报告,包括危急值项目的分布情况、1天中不同时间危急值发生频率、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量等。结果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项目是血小板(PLT),占16.80%,然后依次为白细胞(13.24%)和血肌酐(12.25%);危急值报告量集中在9:00~11:00点,占全天的34%左右;周二和周四危急值报告量较多,周日较少;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科室是重症医学中心(ICU)占总报告量的24.70%,然后依次为肾内科(21.15%)和血液科19.57%。结论检验科室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应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年需要对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的状况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情况,分析我院危急值发生状况,为危急值报告的管理及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瑞美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统计检验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生的3587例危急值,对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科室分布、时间分布、标本类型等进行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意见。结果医院2017年发生率为0.48%,危急值排名前五位的项目分别是:肌酐(CR)、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钠(Na)、钾(K)、白细胞计数(WBC)。发生危急值最多的科室是肾病学科、ICU血液肿瘤科,一天中危急值发生高峰时段为9:00至15:00,低峰时段为凌晨1:00至7:00。一周中分布规律为周一至周五较多,周六、周日相对较少。从标本类型分:住院危急值最多,门诊危急值最少,生化危急值最多,其次为血液分析。结论加强重视对危急值的管理,不断完善危急值项目和范围,解决危急值报告的影响因素,保证快速、高效的将危急值结果报告给医护人员,以提高实验室的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频率及科室分布情况,对危急值报告进行总结、评估,持续改进。方法通过Lis信息系统查询检验科报告的危急值病例,统计年内发生率,项目分布、病区分布。结果一年内共报告危急值总例数是358例,年内总发生率为0.143%。危急值发生率排前3位的是血锂、血糖、钾,构成比排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血糖、钾、氯。排在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七病区(老年二科)、门诊、一病区(老年一科)。结论通过对危急值报告的评估,采取适当的措施对危急值报告项目和报告范围进行持续改进,可提高危急值报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的实际报告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危急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对2019年检验科的各危急值项目发生(频次)率、危急值分布情况、危急值项目周转时间、危急值范围4个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危急值发生率占比位居前三的项目分别是心肌肌钙蛋白T(16.54%)、钾(16.4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8%);危急值报告发生高峰是在上午时段(10:00—11:00);周一至周日的每天危急值报告数总体较平稳;临床科室危急值发生率排名前六的依次为血液科、急诊内科、ICU、肾内科、心内科、EICU;危急值项目中性粒细绝对值主要分布于血液科,心肌肌钙蛋白T主要分布于心内科等内科和重症科室,血钾主要分布于血透科和内科,血液酸碱度主要分布于急诊内科和重症科室;个别危急值项目实验室周转时间(仪器结果时间-危急值发送时间)P90存在较长现象,部分临床科室根据临床自身特点可以进行适宜调整危急值的范围,以及借助信息化手段增设判断条件来选择性报告危急值。结论?危急值定期的回顾性分析与评估对危急值的报告有效性、实用性、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医学检验危急值管理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9月506例医学危急值报告,利用软件统计出危急值项目构成比以及不同时间段危急值发生频率,危急值发生周期,不同临床科室危急值报告量等。结果 检验医学危急值出现率最高的项目是血小板(PLT),占危急值总数的16.80%,其次:白细胞(WBC)13.24%、血肌酐(Cr)12.25%; 危急值报告量集中在9:00~11:00,占全天的34%左右; 周二和周四危急值报告量较多,周日较少; 危急值报告量最多的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占危急值总数的24.70%,其次是肾内科21.15%,血液科19.57%。结论 检验科室人员必须认真执行检验医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各临床科室认真执行危急值报告登记制度。每年根据情况对医学检验危急值进行评估,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该院检验科肌钙蛋白I(cTnI)和白细胞(WBC)危急值报告现状,为完善危急值报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系统统计检验科cTnI和WBC危急值的发生率及科室分布、cTnI危急值的范围分布情况。结果共发生危急值10 179例次,发生率占前两位的项目为cTnI、WBC,占全部危急值的47.07%;cTnI以内科及内干科居多;WBC以重症监护室(ICU)及儿科居多:cTnI危急值范围以小于0.5ng/mL的居多。结论应联系临床进一步调查和评估目前cTnI和WBC危急值报告的可靠性,并制定合理有效的危急值报告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2014年上半年3 944例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查找危急值报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急值报告的现况,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年1~6月该院检验科《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上记录的3 944例危急值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危急值科室分布:重症监护室(ICU)(42.09%)、神经外科五病区(10.73%)、神经内科二病区(8.75%)、神经外科七病区(8.06%)、神经内科一病区(5.35%);危急值报告组别分布:临检组(31.34%),生化组(62.65%),免疫组(1.34%)、微生物组(4.67%)。临检组和生化组所占比例为93.99%;血钠、血氯、血糖、白细胞计数、血钾、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这7个项目危急值数量占全院的比例为62.28%。结论通过危急值报告数据分析,为改进和加强危急值报告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临床生化危急值项目报告的频率及科室分布情况.方法 通过查询生化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和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对某院两年报告的生化危急值的项目和科室来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生化危急值5528项,危急值的发生率0.34%,报告生化危急值项目前五位为:肌酐、氧分压、血钙、血钾、血糖.报告科室前5位为:中心ICU、肾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小儿科.结论 通过回顾分析危急值报告的数据,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提升实验室及临床的工作效率,满足医疗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急诊血常规危急值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该院门急诊血常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危急值发生率及分布规律;并召开临床协调会,共同商定适合不同科室的门急诊危急值标准。结果共报告危急值667例次,占总例数的1.92%(667/34 675)。其中WBC危急值538例次,占80.59%;Hb危急值9例次,占1.29%;PLT计数危急值120例次,占18.11%。报告危急值前3位的科室为内科、血液科、感染科,分别占45.75%、16.84%、10.71%。结论按临床不同科室的需求调整WBC、Hb、PLT的危急值,可提高临床和实验室的工作效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急值电子报告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eHIS)查询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的危急值数据,分析危急值的发生率、项目分布和科室分布。结果共报告危急值3 405项,危急值发生率为0.45%;危急值报告数量排前5位的分别是血氯(25.76%)、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19.97%)、血钠(9.43%)、血小板计数(9.05%)和二氧化碳分压(6.40%);危急值报告数量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心血管内科病区(18.94%)、神经重症医学科病区(12.04%)、重症医学科(9.52%)、神经外科二病区(5.11%)和血管神经病区(5.02%);危急值报告的中位数时间降低了33.33%,四分位间距时间降低了40.00%。结论危急值电子报告系统的使用,降低了危急值报告所用时间,提高了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JCI标准实施过程中,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实践与应用,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化方式对检验危急值进行报告和追踪,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15年1~6月的危急值项目数据,计算出危急值确认时间、处理时间、确认率、处理率等指标。结果危急值发生率0.694%,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临床科室分布主要以血液内科、新生儿科、肾内科等科室为主。危急值项目确认时间中位数,红细胞计数(RBC)最长,需26分钟,血液酸碱度(PH)时间最短,需5分钟。红细胞计数(RBC)、凝血酶原时间(PT)的15分钟内确认率确认率低于80%,危急值项目60分钟内处理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钠(NA)、葡萄糖(GLU)低于80%,临床科室中产科危急值确认率低于80%,产科、老年病科、乳甲胰腺外科的危急值处理率低于80%。结论 JCI标准实施过程中,信息化方式可以提高检验危急值的报告和追踪的效率;检验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目标数据监测,根据数据监测的结果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是促进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保障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危急项目的数据,分布情况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为持续改进危机值报告制度和提高医院采集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科室2007年5月至2008年11月报告的危急值项目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出危急值项目的发生率、部门分布、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评估危急值的范围。结果危急值的发生率为1.53%,各危急值占总报告危急值的比例前3名依次为血钾、血小板、白细胞。部门分布以血液科、肾病科为主。标本采集不规范危急值占总危急值的比例为9.71%。结论定期回顾分析实验室危急值项目结果,加强与规范采血的培训工作,提高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避免发生因危急值漏报所致临床患者诊疗的延误,维护患者安全。方法依照该院不同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规定,对照该科室急诊检验组2013年危急值报告记录,对该科室在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后的危急值漏报率、漏报项目及科室进行分析。结果该科室急诊检验组实施个性化危急值报告的漏报率从前期的32.17%下降到0.26%。该科室改进前后危急值漏报项目从14项减少为10项。改进后危急值漏报前3位的项目为血红蛋白(Hb)、肌钙蛋白T(cTnT)、血钾(K+)。漏报科室前3位的依次为消化科(49%)、呼吸科一科(9%)、肿瘤科和干部疗养科(均占8%)。结论本科室个性化检验危急值报告管理持续改进方法有效,能不断减少危急值漏报,维护患者安全;另外,漏报率前3位的项目及科室也需要提醒工作人员提高警惕,避免漏报。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危急值报告制度及临床应用情况,推动其有效应用和持续提高。方法根据国家和总后卫生部关于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确定危急值项目和范围,建立检验科危急值项目表及管理流程。结果实施危急值报告制度3个月,共报告临床科室危急值1008次,分布于20个科室;白细胞计数报告率排在第1位,主要分布在淋巴、乳腺、消化道3个肿瘤科室;报告率前3位的科室为淋巴肿瘤科、ICU和急诊科。结论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实施完善了医院和科室规章制度,为临床科室及时救治危重患者、抢救患者生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更加科学的危急值项目和危急值界限。方法分析统计各危急值项目发生率、构成比及各临床科室的分布情况;对临床医师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危急值占总测试数的发生率为0.056%;其中发生率或构成比在前5位的依次是K+、CK-MB、血骨髓和CSF培养、GLU、APTT;危急值在各科室的分布情况与其疾病谱相一致;通过与临床医师讨论删除WBC作为危急值项目,增加Na+作为危急值项目,同时对部分危急值项目的界限进行了修改。结论应密切联系临床,对危急值项目及其界限进行调查评估,不断总结经验,做到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