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红  郭丽君 《无机化学学报》2017,33(6):1059-1064
以三(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TMPzA)及2,5-噻吩二羧酸为配体合成了2个双核Cu的配合物[Cu2(DMPzA)2(TPDC)2]ClO41)和 [Cu2(TMPzA)2(TPDC)(H2O)2](ClO422)。在1中,配体TMPzA发生裂解,以二(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DMPzA)与Cu配位,并在2个Cu原子之间形成一个大环,2个Cu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786 84 nm。清除自由基实验发现,配合物12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三(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TMPzA)及2,5-噻吩二羧酸为配体合成了2个双核Cu的配合物[Cu2(DMPzA)2(TPDC)2]ClO41)和[Cu2(TMPzA)2(TPDC)(H2O)2](ClO4)2(2)。在1中,配体TMPzA发生裂解,以二(3,5-二甲基吡唑甲基)胺(DMPzA)与Cu配位,并在2个Cu原子之间形成一个大环,2个Cu原子之间的距离为0.78684 nm。清除自由基实验发现,配合物12具有较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吡唑-3,5-二(N-烷基甲酰胺)(LH_3)的一系列配合物:(LH_2)_2Cu_2(NO_3)_2·H_2O,L_2Cu_2Na_2·nH_2O。得到了(PEAH_2)_2Cu_2(NO_3)_2·H_2O的单晶结构。(PEAH_3代表吡唑-3,5-二(N-乙基甲酰胺))。从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讨论了不同pH时配合物的配位形式。配合物的ESR谱表明了分子内两个Cu原子间有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配体L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和L2(3,5-二甲基吡唑)同时与Cd(NO_3)_2·4H_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Cd(L1)_2(L2)(NO_3)_2(H_2O)],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m空间群,每个Cd(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五角双锥,分别与来自配体L1和L2的一个氮原子、两个硝酸根的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配体L1只用一端的氮原子和Cd(Ⅱ)离子配位,配合物形成"E"字型结构。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咪唑]合Cu(Ⅱ)Zn(Ⅱ)Cu(Ⅱ)高氯酸盐配合物C_(57)H_(57)N_(21)Cu_2Zn(ClO_4)_6·6[(CH_3)_2NCHO],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表征,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和量子化学计算  相似文献   

6.
以3,5-二甲(丙)基-4-氨基-1,2,4-三唑为配体,与CuI在H_2O/MeCN混合溶剂热合成了2个构型不同的Cu4I4超分子化合物{[Cu_2(aadmtrz)I2]·CH_3CN}n(1)和[Cu_2(dptrz)I]n(2)(aadmtrz=4-((1-氨乙基)-氨基)-3,5-二甲基-1,2,4-三唑,dptrz=3,5-二丙基-1,2,4-三唑),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及单晶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Cu4I4构型不同,配合物1中,Cu4I4簇连结成一个8环椅式-椅式结构,通过配体连接成(4,4)二维菱形格子结构;而配合物2中,Cu4I4簇呈畸变的立方烷结构,构成了含有19.5%孔隙率三维孔洞聚合物,其结构可简化为(3,4)-连接的拓朴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2个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2个含有1,4,7-三苄基-1,4,7-三氮杂环壬烷(Bn_3tacn)的双核铜配合物:[Cu_2(Bn_3tacn)_2(m-bdc)(CH_3CN)_3(H_2O)_2]ClO_4(1)和[Cu2(Bn_3tacn)_2(OH)_2](ClO_4)_2(2)。配合物1由间苯二甲酸采取单双齿方式桥连Cu(Ⅱ)离子,配合物2由OH桥连。配合物1和2晶体均属于单斜晶系,分别为P21/c空间群和C2/c空间群。分别对2个配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元素分析表征。研究了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对配合物2进行了循环伏安测试。  相似文献   

8.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_2(L)_2Cl_2](1)和[Cu_2(L)_2(OAc)_2](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每个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和2个阴离子配位(1中为氯离子,2中为醋酸根离子),其中1个阴离子为μ2桥联配位模式。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9.
以三齿吡唑-三嗪(类蝎型)化合物2,4-二(3,5-二甲基吡唑)-6-二乙基胺-1,3,5-三嗪(bpz*eaT)为配体,在无水乙醇和甲醇溶剂中,合成了2个配合物Cu2(mpz*eaT-EtO)2(N3)2Cl2(1)和Cu2(mpz*eaT-MeO)2(N3)4(2)(mpz*eaT-EtO:2-(3,5-二甲基吡唑)-4-乙醇-6-二乙基胺-1,3,5-三嗪;mpz*eaT-MeO:2-(3,5-二甲基吡唑)-4-甲醇-6-二乙基胺-1,3,5-三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X-ray单晶衍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其光谱及结构特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994 9(2)nm,b=1.021 6(2)nm,c=1.148 0(2)nm,α=115.11(3)°,β=106.99(3)°,γ=100.39(3)°,V=0.946 0(3)nm3,Z=1;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546 4(5)nm,b=1.400 8(5)nm,c=0.890 5(3)nm,β=103.227(5)°,V=1.877 9(10)nm3,Z=2。配合物1和2中的中心铜原子均为五配位,形成扭曲的四角锥构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3-(2-吡啶基)-1,2,4-三唑配体(HL)和不同的金属盐设计合成了5个配合物[Co(HL)_2(H_2O)_2](NO_3)_2(1)、[Cu_2(L)_2(NO_3)_2(H_2O)_4](2)、 [Cu_2(L)_2(AcO)_2(H_2O)_2]·6H_2O(3)、[Cu_2(L)_2(HL)_2(ClO_4)_2]·2CH_3CN(4)和[Cd_2(L)_2(HL)_2(NO_3)_2]·2H_2O(5),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重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具有单核结构,并且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5为双核结构。配合物2和5可以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二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3通过氢键的相互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研究了配合物中HL配体的配位模式。此外,研究了配体HL和配合物1和5的固态荧光性质及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11.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_4)_(0.5)·3CH_3OH (1)和[Cu_2(L)_2SO_4]·1.5CH_3OH (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_2-SO_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2.
蝎型钒氧苯甲酸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量化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合成了两种以聚吡唑硼酸盐、苯甲酸为配体的钒氧配合物VO[HB(pz)3](pzH)(C6H5COO)(1)和VO[HB(3,5-Me2pz)3](3,5-Me2pzH)(C6H5COO)(2)((HB(pz)3: 聚吡唑硼酸钠盐; pzH: 吡唑; HB(3,5-Me2pz)3: 聚甲基吡唑硼酸钠盐; 3,5-Me2pzH: 3,5-二甲基吡唑).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结合从头计算结果进一步分析了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分子中配键的共价特征. 分析结果表明, 配合物2的稳定性大于配合物1, 中心钒原子周围的价键类型都属于共价键范畴, 键序分析结果与晶体结构测定的键长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曾陆续合成了一些3,5-二苯基吡唑及其衍生物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这些配合物具有一定的催化性能。为了探讨这些配合物中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键合情况,本文对其中的CoL_2Cl_2(L=1-甲基-3,5-二苯基吡唑)和最近文献发表的CoL′_2X_2(L′=1-甲基-3,4-二苯基吡唑,X=Cl~-,Br~-,I~-和NCS~-)的配位场光谱数据用AOM进行了处理,所用计算机程序见文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六亚甲基四胺分别与苯氧乙酸、Cu(NO_3)_2·3H_2O及2,4-二氯苯氧乙酸、Zn(NO_3)_2·6H_2O反应,得到了2个新的一维配位聚合物,{[Cu_2(pa)_4](μ_2-hmt)}_n(1)和{{{[Zn_3(dcpa)_4(OH)]_2(μ_2-dcpa)_2}(μ_2-hmt)}·5H_2O}n(2)(Hpa=苯氧乙酸,Hdcpa=2,4-二氯苯氧乙酸,hmt=六亚甲基四胺)。2个配合物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及差热分析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在配合物1中,4个苯氧乙酸根桥联2个Cu~(2+)形成[Cu_2(COO)_4]双核结构,相邻的[Cu_2(COO)_4]双核单元由六亚甲基四胺桥联成一维的"zigzag"链;在配合物2中,6个2,4-二氯苯氧乙酸根和2个OH~-桥联6个Zn~(2+)形成六核{[Zn_3(dcpa)_4(μ_3-OH)]2(μ_2-dcpa)_2}结构单元,然后相邻的六核单元由2个六亚甲基四胺桥联成一维双链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1),[Zn(HL)_2](NO_3)_2(2),[Cd(HL)_2](NO_3)_2(3),[Cu_2L_2(NO_3)_2](4)和[Cu_2(L)_2(SO_4)]·4CH_3OH (5)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缩N-乙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2个脱氢的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_2S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和3中,中心Zn(Ⅱ)和Cd(Ⅱ)离子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配位构型相同,但缩氨基硫脲为三齿中性配体。而配合物4和5中均存在双核的Cu_2S_2中心,每个Cu(Ⅱ)均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所不同的是外轴向配位点分别由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μ_2-桥联的硫酸根所占据。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5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6.
合成并表征了2个新的基于6-甲氧羰基-4,4′-二甲基-2,2′-联吡啶的单核铜(Ⅰ)双膦配合物[Cu(mmbpy)(dppp)]ClO_4(1)和[Cu(mmbpy)(dppb)]ClO_4(2)。研究结果表明,铜(Ⅰ)配合物1和2均表现为扭曲变形的N_2P_2四面体几何构型,其P-Cu-P键角受辅助双膦配体控制。在常温下,这2个铜(Ⅰ)配合物在固态时均具有发光性质,并且相对于双膦配体亚甲基链的长度,P-Cu-P键角对其光物理性质的影响更为显著。在2,2′-联吡啶环上引入2个甲基取代基对改善铜(Ⅰ)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也被证明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吡唑硼类配体的配位行为,合成了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钾[KHB(G_5H_7N_2)_3],简称(KL)和双[三(3,5-二甲基吡唑)氢合硼酸根]合铜(Ⅱ){Cu[HB(C_5H_7N_2)_3]_2},简称(CuL_2),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化合物KL属空间群P2_1/n。a=1.0527(8),b=0.9464(3),c=1.7730(9)nm,β=94.51(5)°,Z=4,D_0=1.268g·cm~(-3),R=0.079。化合物CuL_2属空间群PI,a=0.8768(1),b=1.0170(2),c=1.0859(1)nm,a=62.45(1),β=83.78(1),γ=78.52(1)~°,Z=2,D_0=1.298g·cm~(-3),R=0.062。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KL由钾离子和配体负离子组成,K~+与配体L中的B原子相距0.3634nm,在配体负离子中B原子与三个吡唑环的N原子及H原子形成四面体构型。化合物CuL_2由孤立分子组成,铜离子处于分子的对称中心且与两个配体分子中的六个N原子形成六配位的八面体构型,并表现出明显的Jahn-Teller效应。  相似文献   

19.
合成和表征了一种钴(Ⅱ)配合物,[CoLCl]_2[CoLCl_(0.5)(H_2O)_(0.5)]_2ClO_4·10H_2O(1)(LH=(2-(二((1H-苯并咪唑-2-基)甲基)氨基)乙酸))。以3,5-二叔丁基儿茶酚(3,5-DTBC)为反应底物,用紫外光谱测试了1的儿茶酚酶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不对称单元的2个Co(Ⅱ)都形成变形的三角双锥构型。在pH=5~11范围内,配合物1对3,5-DTBC的氧化显示了pH值依赖性,它的儿茶酚酶催化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并且其催化氧化3,5-DTBC的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以[Cu(CH_3CN)_4]ClO_4、6-甲氧羰基-2,2′-联吡啶(mbpy)、6-甲氧羰基-4,4′-二甲基-2,2′-联吡啶(mmbpy)和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dppf)为起始原料,合成得到了2个新的铜(Ⅰ)铁(Ⅱ)异金属双核配合物:[Cu(mbpy)(dppf)]ClO_4·CH_2Cl_2(1)和[Cu(mmbpy)(dppf)]ClO_4(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均为铜(Ⅰ)铁(Ⅱ)异金属双核配合物,并且均表现为四配位变形四面体构型。配合物1和2在330~520 nm波长范围有一个弱的低能量宽吸收峰,其主要来源于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由于1,1′-双(二苯基膦)二茂铁的引入,配合物1和2常温下在溶液和固态时均未检测到任何发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