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D-二聚体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与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15个社区健康者305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浆D-D,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组98例、无斑块组207例;根据每10岁一个年龄段分5组。结果斑块组血浆D-D高于无斑块组(P〈0.01),D-D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235,P〈0.01)。65岁以后年龄组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及Log D-D明显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血浆D-D是健康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有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D-D升高可能因增龄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IS患者594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斑块情况,并依据超声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无斑块组(105例)、稳定性斑块组(63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26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常规生物化学指标及各血脂指标,比较各组的危险因素、生物化学指标及血脂的差异。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G/HDLC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594例IS患者中,无颈动脉狭窄105例,有颈动脉狭窄489例,其中轻度狭窄439例,中度狭窄20例,重度狭窄3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的男性、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TG/HDLC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年龄、HDLC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HDLC是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618,95%CI 1.027~2.551,P=0.038)。ROC曲线分析显示,TG/HDLC预测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619(95%CI 0.542~0.696),最佳截断值为1.60,灵敏度为35.4%,特异度为84.1%。结论TG/HDLC是IS患者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21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B超判断颈动脉斑块及测量斑块面积。比较颈动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的基本资料、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非HDLC/HDLC等血脂比值指标。分析不同血脂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分析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在斑块组,评价非HDLC/HDLC等血脂指标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结果斑块组男性比率、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非HDLC、非HDL/HDLC、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HDLC显著高于无斑块组,但斑块组的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斑块组,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c回归分析示调整混杂因素后非HDLC水平、非HDLC/HDLC、TC/HDLC和LDLC/HDLC分别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DLC水平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颈动脉斑块无相关性。将非HDLC/HDL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非HDLC/HDLC高于LDLC/HDLC、TC/HDLC,但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2和0.058)。非HDLC/HDLC显著高于非HDLC和LDLC(P均<0.001)。在斑块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非HDLC/HDLC和LDLC/HDLC是斑块面积的独立影响因子(P<0.05),而非HDLC和TC/HDLC在调整混杂因素后与斑块面积无相关性。结论非HDLC/HDLC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颈动脉斑块的良好血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成年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47例。其中为稳定斑块(stable plaques,SP)组87例,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s,VP)组60例。选取同期本院血管内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阴性的表观健康体检者200名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s,HC)组。测定所有纳入者血清Lp-PLA2、HCY、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评价这些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指标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各指标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果VP组血清Lp-PLA2、HCY及HDL-C浓度及血浆D-D浓度均高于SP组(t=25.387、3.636、0.036、44.735,P<0.05)和HC组(t=21.788、2.890、0.032、41.5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分析结果显示,单独检测时,Lp-PLA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920]的诊断性能最高,其次为HDL-C(AUC=0.903)、D-D(AUC=0.757)及HCY(AUC=0.698);两两联合检测时,Lp-PLA2+HDL-C(AUC=0.985,Se=96.7%,Sp=93.1%)的诊断性能最高,在此基础上增加D-D(AUC=0.994,z=0.846,P=0.398)或HCY+D-D(AUC=0.997,z=1.864,P=0.062)均未能显著提高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结论单独检测时,Lp-PLA2对易损斑块的诊断性能优于HCY、HDL-C及D-D,Lp-PLA2+HDL-C联合检测对易损斑块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33例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胆固醇检测,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测是否可作为冠心病的一个独立诊断依据.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我院对133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同时检测胆固醇和作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男性109例,平均年龄62.7±6.6岁;女性24例、平均年龄65.56±7.2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确定年龄校正D-二聚体(DDage)联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心房颤动患者290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AT(n=23)组和无LAT组(n=267)。记录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血脂水平,根据年龄计算DDage。比较两组间DDage及HDL-C水平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AT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DDage联合HDL-C对LAT的诊断价值。 结果 无LAT组DDage阳性患者为37例(14 %),LAT组中为15例(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T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LAT组患者(0.99 ± 0.26 vs. 1.15±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age(OR=9.541,95%CI:3.413-26.667,P<0.01)、HDL-C(OR=0.067,95%CI:0.007-0.636,P<0.05)、CHA2DS2-VASc≥2(OR=3.043,95% CI:1.019-9.090,P<0.05)、LVEF(OR=0.932,95%CI:0.880-0.987,P<0.05)是存在LAT的独立危险因素。DDage联合HDL-C的曲线下面积(AUC=0.842)均高于DDage(AUC=0.757)、HDL-C(AUC=0.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Dage联合HDL-C能够预测LAT的形成,在临床中可用于识别发生LAT的高危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8.
D-二聚体与恶性肿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D-二聚体(DD)作为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作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血栓性疾病诊断和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已用于临床。19世纪人们便已认识到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凝溶系统)的异常,因此近年来有关恶性肿瘤患者DD水平的变化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DD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综述如下。1DD概况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释放出纤维蛋白肽(FP)A和FPB,然后形成纤维蛋白单体(SFM),SFMY链之间形成ε(-γ谷氨酰胺)-赖氨酸交联,形成稳定的纤维…  相似文献   

9.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与冠心病发生呈负相关,其机制包括高密度脂蛋白逆转运胆固醇、抗氧化、促纤溶、抗血栓等作用。目前对于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干预主要有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以及新近的生物疗法等策略,达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任丘市城乡老年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以任丘市年龄60~70岁的常住居民为筛查对象,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人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筛查对象5 010人,根据颈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正常组(567例)、中层增厚组(1 671例)、斑块组(2 490例)、狭窄组(282例),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颈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校正混杂因素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为颈动脉病变各组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B=0.427,OR=1.533,95%CI:1.382~1.700,P<0.001);颈动脉斑块组(B=0.302,OR=1.352,95%CI:1.260~1.451,P<0.001);颈动脉狭窄组(B=0.271,OR=1.311,95%CI:1.148~1.497,P<0.001)。结论:non-HDL-C增高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斑块形成及狭窄均具有相关性,有效的控制non-HDL-C水平,延缓颈动脉病变发展进程,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是缺血性脑梗死的病理基础,而慢性炎症过程在AS形成、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中反应最灵敏的指标,而且是AS的独立危险因子.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程判断及疗效观察的指标[2].本研究以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阿托伐他汀在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对其血清hs-CRP、D-二聚体的影响,并通过超声观察治疗前后颈AS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D-二聚体与肺部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D-二聚体(D-D im er,DD)是在凝血和纤溶异常时出现的,临床上主要用来检测D IC和血栓性疾病。多种疾病包括:严重肝病、肾病综合征、急性胰腺炎、血液病、肿瘤、胶原病和妊娠等都会引起DD水平升高,但这类疾病合并感染后DD水平更高。严重感染或脓毒血症导致全身凝血激活,最终导致纤维蛋白在血管内外沉积[1,2],内毒素血症时引起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细胞因子可刺激组织因子表达,在凝血中发挥中心作用。感染引起DD水平的增高已被普遍接受,但近年来有关肺部感染患者血浆DD水平的变化仍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本文综述了D-二聚体在肺炎和COPD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老年性高血压病(EH)、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60岁以上的疗养员879例,分EH组、CHD组和老年性冠心病并高血压病(CHD-EH)组,另139例老年健康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和血清HDL-C的含量。结果:EH组和CHD-EH组的血清HDL-C含量显低于对照组(P<0.05);CHD组的血清HDL-C含量非常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TC/HDL-C=2.72;EH组、CHD-EH组、CHD组的血清TC/HDL-C分别为3.45,4.37,4.57,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EH组、CHD组和CHD-EH组的血清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5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结果有症状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较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0.01)。两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相关性分析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为r=0.598、P0.01;有症状性脑梗死组、正常组分别为r=0.605、P0.01;r=0.631、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在三组中不同斑块类型的表达情况示,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且不稳定斑块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D-二聚体水平与肺栓塞(PE)住院期间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该院住院首次诊断为PE且接受治疗的患者共223例,根据D-二聚体水平分为高、低两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血流动力学状态、右心室功能的差异。结果高水平组较低水平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显著差异(P=0.01,0.024)。结论 D-二聚体水平能预测PE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老年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对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330例进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258例)及对照组(72例),检测两组H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C及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HDL-C逐渐下降(P<0.05),而TC及LDL-C逐渐升高(P<0.05);330例个体HDL-C正常者冠心病检出率显著低于HDL-C降低者(56.1%vs 96.2%,P<0.01);HDL-C、TC及LDL-C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 HDL-C参与冠心病的发生,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一旦发生,轻者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导致致命性肺血栓栓塞症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严重后果.同型半胱氨酸(Hcy)增高是DVT的危险因子之一,D-二聚体(DD)检测是DVT筛查的有效指标,为探讨二者对老年人DVT的诊断价值,本文对深静脉血栓的DD、HCY联合检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20.
D-二聚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二聚体(D-dimer)是反映机体凝血与纤溶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又特异的指标。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对于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ACS的危险分层、ACS的疗效监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D-二聚体含量检测以及基于其特异性抗体衍生的一些诊断和治疗方法在判断体内凝血状态,寻找血栓部位,了解纤溶活性,评价溶栓疗效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在肺栓塞的诊断方面得到了人们高度的评价[1]。D-二聚体的特点交联纤维蛋白的形成是凝血反应的最后阶段,分三步合成:(1)首先是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释放纤维蛋白肽A和肽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