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研究对象,就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且不同区域的影响有所差异;区域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水平、收入分配结构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的中介变量,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此,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技术与金融发展融合力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功效,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是的收敛效果,采用2011—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和三个不同维度展开讨论。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总体上对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收敛效果,主要体现为覆盖广度带来的影响。建议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  相似文献   

3.
数字普惠金融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普惠金融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利用2011~2018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的广度、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能抑制城乡收入差距但抑制效应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城乡收入差距问题亟须解决,相比于传统的普惠金融而言,现阶段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快地扩大金融覆盖范围从而优化城乡结构。为研究河北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收集河北省2011—2020年8个市的面板数据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来探究数字普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数字基础和城镇化视角,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11—2020年各地级市数据,运用OLS模型、分位数回归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变异系数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发展趋于均衡;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变异系数稳定在0.3左右,但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与珠三角存在显著差距。数字普惠金融整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其子维度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逐步递减。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在高收入农民群体和珠三角地区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此外,数字基础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低收入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提出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为推进普惠金融、缓解金融排斥提供了新思路,在缓解城乡差距问题上也可有所作为。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31个省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地区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最小。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受到高度关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大产物,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份(未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验证数字普惠金融对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普遍偏低,且各省份间存在显著差异;分区域来看,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从空间上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负向的溢出效应。基于此,建议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地区间横向带动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随着绝对贫困的全面消除,我国将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核心的扶贫工作新阶段,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减缓相对贫困的效应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宁夏3县区9村426户田野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A-F法、Log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在测算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识别多维相对贫困家庭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家庭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宁夏农村地区经济维度的“贫”已基本得到消除,但健康、教育、安全饮水和卫生厕所等因素导致的相对之“困”依然严峻。农户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结算、储蓄和信贷服务已有部分涉及,但对互联网投资、互联网保险等深层次金融业务的参与尚且较低。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权重下的相对贫困均有显著的减缓作用,并且随着剥夺维度提升其减贫作用呈增长态势。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农户电商意愿及行为、增强健康意识、促进消费进而达到缓解相对贫困之目的。因此,为减缓宁夏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状况,需注重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与农村生活标准改善,深化农户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助农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尝试构建包含普惠保险与劳动力流动的欠发达和发达两地区理论模型,系统诠释普惠保险对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并通过建立省级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普惠保险推动劳动力流动、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普惠保险是促进劳动力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劳动力流动是普惠保险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可以通过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进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发现,普惠保险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具有更明显的缩小效应。  相似文献   

10.
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之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为此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值得关注。基于城镇化视角,利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个年度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回归、调节效应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影响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总体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并且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积极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也支持数字普惠金融在低等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农民群体中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帮助共同富裕的角度考虑,应积极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完善欠发达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  相似文献   

11.
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数字乡村建设对解决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方法,深入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的规模、范围和作用路径。结果表明:2011-2021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但存在明显“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高”和“低-低”两种集聚模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种溢出效应存在衰减特征,其中,400 km和900 km分别为空间溢出效应密集区和溢出效应边界的半径距离。因此,在利用数字致富的过程中需要明晰农村经济发展阶段,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因地制宜制定相应政策,破除地区间数字信息溢出壁垒。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数字经济在生态资源赋能乡村共富中的促进作用,基于空间异质性,构建“生态资源-数字经济-乡村共富”的分析框架,利用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地理探测器工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资源价值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其中,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自然保护区资源通过生态经济化促进城乡财富转移,而政府保护治理投资和污水再利用则保障乡村分享生态资源价值化红利的可持续性。2)数字经济对乡村共富具有驱动作用。主要来源于数字经济通过赋能农业生产、丰富产业发展模式、重构人力资本积累方式和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途径直接或间接促进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流动,缓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生态资源价值和数字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共富具有显著驱动作用。这主要源于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的产权界定过程,以及价值核算、开发建设、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等产权实施过程,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使其真正变成生态产业,进而促进乡村共富。因此,从推动乡村数字化发展,构建生态资源监管、开发、交易平台以及促进数字经济赋能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等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描述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并实证考察安徽数字金融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省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势头良好;2011—2019年,安徽省包容性TFP年均增长1.93%,技术进步是安徽省经济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来源;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安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这一促进效应不仅受到数字金融自身发展水平的影响,还存在人力资本的调节影响。为进一步加快安徽包容性增长,实现共同富裕,建议加快推动数字安徽建设、加强目标人群数字金融素质、注重防范数字金融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4.
Financial support is a crucial part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effort. Thus,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how formal credit impacts income growth in rural households. In 2012, 2015, and 2018, a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obtain a panel dataset of 592 rural households from 6 poverty-stricken counties in western China, including counties in Guizhou, Yunnan, and Shaanxi provinces. We use the data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ormal credit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the mechanism that underlies this effect. We find that formal credit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rural households' income in deprived areas in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formal credit promotes the reallocation of household labor from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to the non-agricultural sector and changes rural households' decisions about investment-consumption behavior. These are the drivers of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structure of household income. Further analyses show that formal credit may widen income inequality among rural households in western China's deprived areas.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households, such as different levels of material capital, human capital, and social capital, bring about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formal credit on income growth. This study emphasize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credit is an essential strateg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but policymakers should not excessively interfere with the financial market.  相似文献   

15.
Beef consump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from 5.0 million tons in 2000 to 7.7 million tons in 2019 thanks to rapid income growth, but still remains low compared to pork and poultry consumption. Improving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acts of household income on beef consumption in China is necessary to forecast future beef demand and inform the domestic beef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context of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middle income class in China. Based on survey data of 32 878 urban households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China, we employed the inverse hyperbolic sine(IHS) double-hurdle model to estimate income elasticities of beef demand across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and simulated possible trends of future beef consumption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nconditional income elasticities of beef consumption at home vary between 0.169 for the lowincome group and 0.671 for the high-income group. The sim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eef consumption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by 12.0 to 38.8% in 10 years and by 18.6 to 70.5% in 15 years under distinct income growth scenarios. Our findings provide practical insights for policy mak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about future beef demand, such as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embedded in rising beef demand for domestic producers and world beef exporters as well as the urgency of improving th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of beef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金融素养则是影响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因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2SLS模型分析居民金融素养指数,探讨金融素养对居民家庭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居民金融素养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部分居民家庭的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居民金融素养的均值与居民家庭总收入均呈上升趋势。金融素养对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具有正向作用,对家庭转移性收入存在负面影响。本文进一步细分家庭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后,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救济性转移收入存在显著负向作用,对养老金收入存在显著正向作用。金融素养对家庭投资获利收入与非投资获利收入都存在显著的正面影响,但金融素养会通过农村户口和城镇居民年龄的影响进而制约居民家庭投资获利收入的提高。因此,政府要加大金融通识教育,提高居民金融素养;要加大金融立法和监管力度,维护良好的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17.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推进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高水平耕地保护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2021年东北黑土区2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偏微分分解法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持续提高,而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则呈现“W”型变化波动上升,区域间差异显著;数字普惠金融对本地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呈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对邻地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三江平原区和长白山-辽东丘陵区与东北黑土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方向一致。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基础、缩小区域数字普惠金融差距、合理规避数字普惠金融虹吸效应等政策建议,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与黑土地有效保护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8.
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