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并分析254例病理或细胞学首次确诊肺癌患者,以及27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PSA、PSA、β-HCG及HGH)的表达水平。结果 肺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68.90% vs 17.03%,χ2= 152.95, P <0.01) ;肺癌组中Ferritin CA-125 CEA CA19-9的阳性率分别为41.07% 35.86% 33.47%和13.15%。结论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部恶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于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仪检测46例健康体检者、63例已知的各期各种肿瘤患者和39例良性疾病患者的12种肿瘤标志物.结果:63例肿瘤患者中,51例结果异常,阳性率为80.95%,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与良性疾病患者(P<0.05).被检测46例健康体检者中,一项以上超出参考值范围的结果有9例,占19.57%.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与化学发光检测对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与化学发光技术,对180名健康体检者和已患肿瘤的210例病人进行12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与化学发光检测两种方法在对健康体检组阳性率和特异性经统计学分析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已患肿瘤的210例12种肿瘤标志物检测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为AFP,PSA,f-PSA,CA 19-9,CA 153,N SE有显著性差异(P<0.05),CA 242,-βHCG,HGH,CA 125,FER,CEA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与化学发光检测在对提高肿瘤诊断的阳性率和特异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健康体检中应用价值优于化学发光检测,而对确诊的肿瘤患者检测化学发光优于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  相似文献   

4.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癌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并分析254例病理或细胞学首次确诊的肺癌患者,以及27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ritin、f-PSA、PSA、β-HCG及HGH)的表达水平。结果:肺癌组的C-12芯片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68.90%vs17.03%,χ2=152.95,P<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8.9%和82.9%;肺癌组中ferritin、CA125、CEA及CA19-9的阳性率分别为41.04%、35.86%、33.47%和13.15%。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部恶性病变的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肿瘤蛋白芯片是基于多指标检测的思路,发挥蛋白芯片的优势建立的一种肿瘤实验室检测技术,通过同时定量分析被检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对常见的肿瘤进行联合分析[1]。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和微量的优点。通过对我院2005年1~10月所测1497名健康体检患者进行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现将检验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检测对象我院2005年1~10月健康体检者1497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男性965例,女性532例。1.1.2仪器试剂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HD-22001A)及分析软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  相似文献   

6.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采用C-12系统,对临床常见的10种恶性肿瘤患者114例及对照组(健康人群52例和良性痰病患者32例)的血清进行检测,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厦阴性预测值。同一样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IRMA进行相同项目的测定,评价该系统与其它检测方法的相关性。结果恶性肿瘤患者114例中。阳性106例,敏感性为92.9%;时照组84例中,阳性19例,特异性为77.4%;准确度为86.4%;阳性预测值为84.8%;阴性预测值为89.0%。C-12系统检测值与其它检测方法呈正相关关系(r=0.494~0.895,P〈0.001)。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可用于临床肿瘤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更适宜于健康体检及肿瘤普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恶性肿瘤诊断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检测98例恶性肿瘤患者,88例非肿瘤病人和99例健康体检者的12项常用肿瘤标志物,并与化学发光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肿瘤组阳性率为71.4%、明显高于非肿瘤组(46.6%)和健康体检组(21.2%)(P<0.01);芯片法与发光法检测结果比较,CA19-9、NSE、CEA、CA242、AFP、CA15-3无显著差异(P>0.05);Fer、-βHCGf、-PSA、CA125在个别组有差异(0.01相似文献   

8.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健康人群的普查、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监测预后的应用.方法 使用C-12型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测定分析8 330例恶性肿瘤患者、9 657例良性疾病患者和23 53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铁蛋白(FER)、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人生长激素(HGH).结果 C-12对健康人群肿瘤的检出率为7.03%,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达85.6%.结论 运用C-12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可应用于预后及疗效观察,对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系统(C-12)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测定分析5 000例健康人群(健康体检组)、4 500例良性肿瘤及炎症患者(良性疾病组)、5 500例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组)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同时对恶性肿瘤组的1 369例阴性标本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运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C-12对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5.11%,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的20.31%和健康体检组的4.34%,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2对恶性肿瘤检测的灵敏度为75.11%,特异度为95.66%,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联合检测对肿瘤患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可应用于预后及疗效观察,同时也可以作为无症状人群的早期肿瘤普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在健康人群的普查、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监测预后中的应用,研究C-12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分析265例恶性肿瘤患者、206例良性疾病患者和326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同时对恶性肿瘤组的54例阴性标本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C-12对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9.7%,显著高于良性疾病组的35.9%和健康体检组的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12对恶性肿瘤检测的灵敏度为81.2%,特异度为79.2%,准确率为78.1%,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单一标志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12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运用蛋白芯片技术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可应用于预后及疗效观察,同时也可以作为无症状人群的早期肿瘤普查手段之一.C-12检测系统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价值优于诊断价值,但是用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灵敏度不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诊断消化系统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检测17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及其中60例肿瘤术后患者、225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8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肿瘤标志物C-12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除胰腺癌外,12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标志物阳性率(P〈0.05);60例肿瘤患者6项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AFP、CA125、CA15-3)血清水平术后均低于术前,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多肿瘤标志物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灵敏度,可用于高危人群的早期消化系统肿瘤筛查,以及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普查、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12蛋白芯片技术检测96例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组,87例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组,120例健康查体者组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及阳性率,及5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2项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肿瘤标志物C-12检测结果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健康查体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项联合检测阳性率(61.1%-82.3%)明显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27.72%-70.5%);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前及部分患者术后C-12检测结果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C-12中CA199、CEA、CA242、FER、AFP、CA125、CA153等7项在恶性消化道肿瘤中表达明显高于其余几项肿瘤标志物(P〈0.05)。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用于恶性消化道肿瘤的普查、早期诊断及术后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健康人群的普查、肿瘤的早期诊断及监测预后的应用。方法使用C-12型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C-12)测定分析8330例恶性肿瘤患者、9657例良性疾病患者和23531名健康体检者血清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242(CA242)、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铁蛋白(FER)、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人生长激素(HGH)。结果C-12对健康人群肿瘤的检出率为7.03%,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达85.6%。结论运用C-12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可以提高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可应用于预后及疗效观察,对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在以占位病变为首发表现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以占位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初诊病例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癌性病变与良性病变比较,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25、CA153和CA199等的血清水平升高,且AFP、CEA和CA125的阳性率也明显升高;癌性病变中,仅男性患者SF血清水平和阳性率较肉瘤病变显著升高;肉瘤病变中,仅女性患者SF血清水平和阳性率较良性病变显著升高。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对以占位病变为首发表现的良恶性病变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所测肿瘤标志物结果的符合性以及蛋白芯片法对肺癌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测相同标本的四项肿瘤标志物,对比两种方法的符合性.同时分析蛋白芯片法对肺癌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CA19-9、CEA、NSE、CA125 四项指标,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法辅助诊断肺癌的敏感度为55.26%,电化学发光法四项单指标辅助诊断肺癌的敏感度分别为CA19-9 17.76%、CEA 33.88%、NSE 4.61%、CA125 37.5%.结论 蛋白芯片法与电化学发光法检测CA19-9、CEA、NSE、CA125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相近,同时,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方法对肺癌辅助诊断的阳性率较高,体现了蛋白芯片法多指标联合检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快速检测系统进行肿瘤早期筛查及诊断的实用性。方法应用C12检侧系统,对2011年11月至2015年12月在奉城医院健康体检人群和临床检验标本中涉及高危人群的血清10 736例,进行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5-3、CA19-9、CA242、NSE、fPSA、PSA、β-HCG、HGH、Ferritin)定量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 736例标本中共检出阳性967例,其中男496例,阳性检出率4.62%(496/10 736);女471例,阳性检出率4.39%(471/10 736);967例阳性标本经临床病理学确诊为肿瘤患者473例,阳性诊断率48.91%(473/967)。结论 C12检测系统联合检测多种肿瘤标志物,减少了多项目分别单一检测的繁琐流程,达到快速检测多项指标的目的,对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及恶性肿瘤的早期快速筛查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