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人类社会世俗化的进程中,永恒的幸福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终极目的,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对人类终极关怀和终极意义的找寻和追求.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人类逐渐废黜了传统基督教信仰中一直以来作为人类终极关怀的超验的上帝,甚至高呼"上帝死了".然而在完全世俗化的今天,在"上帝之死"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寻求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和终级关怀?美国新教神学家加布里尔·瓦哈尼安独特地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提出人类应该通过文化的革命,超越"上帝之死"的文化困境,关注"现世",追求作为"此世超越性"之典范的耶稣基督,从而追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启蒙的现代主义把上帝拉下宝座,提出“上帝死了”,把人构造成至高无上的主体。后现代主义批判这种“人”的主体性,更进一步宣称“人之死”,人们在不停地寻找人的意义,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相似文献   

3.
哈代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后期是西方科学与宗教激烈冲突的时代,“上帝死了”道出了这一特定时期的精神危机。英国小说家哈代面对宗教的衰微,表现出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在理智上他相信科学的进步,在情感上又留恋旧的宗教,这种复杂的“宗教情结”使他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失落感、悲剧意识和宇宙荒诞意识。从上帝之死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命运和精神困境,是哈代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最大区别  相似文献   

4.
谁之死?     
尼采的“上帝之死”是指只有否定了上帝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独立于世界,意味着一种伦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道德形象的人之死;福柯的“人之死”是指“人”这一概念将失去意义,意味着一种知识主体的死亡,是一种概念的人之死;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是指作者的主宰地位被读者所取代,读者获得了自由,文本获得了独立,进而人们可以对文本世界进行可写性阅读。顺乎这一逻辑,现代人又提出了“读者之死”,主要是指具体读者的消失和视觉文化时代的“读者死了”。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虚无主义与上帝之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中西哲学界对尼采认识与评价的回顾中肯定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重要地位,继而对尼采的虚无主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文章着重讨论尼采“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文章指出:尼采由“上帝死了”而提出“一切皆允许”,不仅动摇了基督教的基础,也否定了柏拉图以来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但“上帝死了”与“一切皆虚妄”的思想又取消了人们在精神上的寄托,从而导致了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6.
“上帝死了”,人类由此跨入了一个全面设计的时代。可是人却不可避免地被抛回到对自身的询问,在人的存在中与上帝相遇。上帝回归了,人们应该通过象征语言来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7.
孤独岛 《师道》2005,(3):9-9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尢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理性宇宙观的解体,作者中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作者之死”成为一种影响强大的思潮。但“作者之死”理论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一切作者都是上帝式的全知全能型的,并且在论证方式上也存在问题。该理论自身也具有一位作者,且这位作者还充分地“表达”了他自己。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西方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本真,变得一味去追逐、去索取,物质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感观、心理空间,而心灵生存空间却在极度萎缩。在人们向前狂奔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停下脚步进行思考,为现代社会处于精神空虚的人们寻找一个精神出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作为东西方文化、心理的终极追求,充分体现出东西方对于人生价值的诠释、定位。通过比较《道德经》中的"道"与《圣经》中的"上帝",来对比中西方精神的实质内涵,以期找到人们心灵的依托和归属,为当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寻找一个歇脚站。  相似文献   

10.
尼采把虚无主义的诞生归结到其所否定的柏拉图主义虚设的瓦解,也即:上帝死了之后。海德格尔对尼采的研究首先是对于当时对尼采哲学所谓的“虚无主义”问题的批驳与澄清。海氏对于尼采的虚无主义给予了“仍是在传统形而上学遗忘存在之中思考虚无主义”的结论,称尼采只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海氏对尼采之“虚无主义”的深刻误读说明其思想的“形而上学”痕迹及其无视尼采的生命本体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对天的崇拜所产生的天人关系和西方基督教徒对上帝的拜谒充分反映了中西方民族的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本文分析比较了“天”与“上帝”,天创论与神创论以及天人关系与上帝与人的关系,为跨文化学习和交流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青年教师》2008,(1):57
一个中国教师死了。他见到了上帝。教师问":我正当壮年,为什么会死?"上帝回答":你是被人诅咒死的!""为什么?""因为你想成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但是你没有做到。"教师陷入了沉思,他仔细回忆自己生前的点点滴滴:工作前,是快乐的、轻松的;工作后感觉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以至于心力交瘁、食不甘味。但是检点一生从来没有想做上帝的野心。他满心疑惑",想成为上帝?我没有!"  相似文献   

13.
很长一段时间里“顾客就是上帝”的口号在国内服务行业甚嚣尘上,迄今不易,甚至每况愈烈。前些年此口号才出笼我就私下里倒胃,有“晕船”感觉;体察其有些许“反人权”。“抗人性”气味,一派十足的商业铜臭。碍于没有经商的经历,不知商场之难的设身处境,姑且没有作声吭气。其实,这一句著名的口号的另一种表述是:有钱就是上帝。且不管神圣的上帝会不会因此不开心,单就口号所展示出来的意涵却大可商榷。 A.顾客就是上帝,明白无误地宣告这样一种人际交往原则:不平等。换北京人的说法,顾客是爷,服务顾客的人是孙子。为什么一当顾…  相似文献   

14.
上帝的选民     
犹太教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换言之,只有他们可以上天堂,或者是有进天堂的优先权,别人则大抵都是要下地狱的。我和一位犹太同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人,可以平等相交,但也只是今生今世的事。死了以后就会完全两样:他因为是上帝的选民,必然直升天堂;  相似文献   

15.
墨家天鬼与基督教上帝有着诸多异同。其相同方面主要有:作为一种普适性的标准,不分贫富贵贱;在天人关系中以人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都强调精神上的超越性与终极性,引导信徒通过他界来世追求圆满。其相异方面主要是:在终极存在上,上帝是绝对的一神,天鬼则不然;在入神关系上,上帝观通过契约形式传达了一种平等精神,天鬼思想透露的则是神与人的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在命运上,上帝观所反映的是上帝决定一切的宿命论,而墨家则明确提倡非命说。正确理解这些异同对于深入探究中西历史文化的特点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发展脉络中,有两个特征尤为明显,即:"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但是,科学的光辉并没有能够完全驱逐上帝,自斯宾诺莎(Sp inoza)的泛神论之后,"上帝"的身影依然存在于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普通知识分子心中。这并非罗素判断的错误,其实泛神论中让众多哲学家、科学家陶醉的上帝并非圣经中创世纪的上帝,而是人们心中关于宇宙、星空、美与和谐的法则和秩序。  相似文献   

17.
和上帝说话     
一个残疾人跑到天堂和上帝说话,很不客气地问“你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健全的身体?”上帝听了,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带来一个刚刚死去的人,那人说:“至少你还活着。”又有一个人前来和上帝说话,质问他:“为什么不给我幸福?”上帝听了,也不回答,而是将那个残疾人带来,残疾人说:“至少你还健康。”和上帝说话,实际上是在跟自己说话。  相似文献   

18.
包曙光 《考试周刊》2015,(30):18-19
上帝是西方世界最为人所熟知的形象之一。他的出现与基督教在欧洲国家的传播关系密切。从基督教在西方确立地位以来,上帝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一个重要形象。这种形象渗透进了每一个西方人的脑海中。兴起于罗马帝国晚期,全盛于中世纪的基督教使得西方人对上帝的崇拜达到了深入骨髓的程度。主要体现于《圣经》经文中的上帝的神威和如人一般的行为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的生活方式。从对《圣经》的研究和对西方人生活和历史的探究中看,上帝在方方面面扮演了一个西方人精神支柱的角色。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上帝也依然存在于西方人的精神世界里,而非被他们完全摒弃。  相似文献   

19.
这已经是上帝加班加时创造老师的第六天。上帝知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老师将与许多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时,一个天使出现在他身边,说:“你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来创造这个人物了。”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