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达木单抗(ADA)对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BU)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使用ADA治疗难治性BU患者10例(20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8例(16只眼),女性2例(4只眼),年龄为22~62岁,平均年龄(37.0±14.2)岁。初始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糖皮质激素选用甲泼尼龙片,起始剂量为1 mg/kg/d,炎症控制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随访时如果炎症复发则糖皮质激素恢复至上次减量时用量。免疫抑制剂中,环孢素(3 mg/kg/d)、硫唑嘌呤(2 mg/kg/d)或吗替麦考酚(750 mg,2次/d),选择一种。ADA治疗前,在患者检查全身状况达标的基础上对于复发性患者或者对传统治疗反应欠佳患者启动ADA疗法。ADA治疗采用皮下注射。初始治疗剂量为80 mg,此后为每两周皮下注射40 mg。在炎症控制后,改为口服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逐渐减量。根据眼前节炎症情况局部给予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及半球后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20 mg或曲安奈德注射液20 mg治疗。使用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或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治疗前后检查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节炎症、玻璃体炎症及视网膜炎症情况,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黄斑形态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眼部观察项目的临床数据,全部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 结果患者10例(20只眼)诊断为BU的病程为2~22年,平均为(8.9±6.6)年。全部患者在使用ADA治疗6个月后葡萄膜炎均获得控制,玻璃体炎症由3+~4+控制为0~1+。随访6个月,患者10例(20只眼)均无葡萄膜炎复发。视力提高≥2行者4例(8只眼),占40%(8/20);视力提高≥1行者2例(4只眼),占20%(4/20);视力无变化者2例(3只眼),占15%(3/20);视力下降(2只眼视力为无光感)者3例(5只眼),占25%(5/20)。患者10例(20只眼)经ADA治疗后黄斑水肿均减轻或消退,黄斑区神经上皮层水肿厚度减至200 μm以下者5例(8只眼),占40%(8/20),出现黄斑前膜者4例(6只眼),占30%(6/20)。在使用ADA治疗患者炎症控制稳定后,甲泼尼龙片可停用者有5例(10只眼),占50%(5/10);甲泼尼龙片可减量至16 mg者有5例(10只眼)。免疫抑制剂可停用者有1例(2只眼),占10%(1/10);免疫抑制剂剂量较使用ADA前可减少者有9例(18只眼),占90%(9/10)。在ADA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注射部位疼痛或皮疹者有3例(6只眼),占30%(3/10);未见有其他全身副作用。 结论ADA治疗难治性BU安全有效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可以减少全身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需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laser flare cell meter,LFCM)定量测定葡萄膜炎患者房水闪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07/2010-07在我院就诊、复查的葡萄膜炎患者129例171眼,根据其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前葡萄膜炎组87例87眼,中间葡萄膜炎组10例20眼,后葡萄膜炎组32例64眼;正常对照组50例100眼。应用LFCM(FM-600型)检测各期患者房水闪辉情况,检查前所有患者均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进行房水闪辉分级。结果:前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48眼(1+),35眼(2+),2眼(3+),2眼(4+);LFCM检测1~2级房水闪辉的平均值分别为28.6±6.7pc/ms,144.3±28.1pc/ms,3~4级房水闪辉由于背景干扰大,检测结果显示警告或无法检测;前葡萄膜炎患者1~2级房水闪辉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LFCM测定结果呈正相关(r=0.901,P<0.01);与对照组房水闪辉值比较(5.1±1.8pc/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10眼(1+),10眼(2+),LFCM检测1~2级房水闪辉的平均值分别为31.7±5.0pc/ms,130.7±12.9pc/ms;中间葡萄膜炎患者1~2级房水闪辉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与LFCM测定结果呈正相关(r=0.867,P<0.01);与对照组房水闪辉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葡萄膜炎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闪辉均为0级,LFCM检测房水闪辉的平均值为9.8±3.1pc/ms,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FCM(FM-600型)可确切判断葡萄膜炎患者轻、中度的血-房水屏障破坏,对判断眼前段炎性反应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阿达木单抗(ADA)及糖皮质激素减量治疗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2020-08/2021-12在我院眼科接受ADA治疗的VKH 综合征患者21例37眼,眼内炎症控制并持续3mo后逐步延长ADA给药间隔,如炎症复发则恢复为初始治疗间隔。随访12mo,比较首次注射ADA治疗前后前房细胞(ACC)等级、玻璃体混浊(VH)等级、视网膜/脉络膜炎、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记录治疗失败事件和不良反应。

结果:与基线相比,治疗后2wk,1、3、6mo,纳入患者ACC等级≤1+、VH等级≤1+的患眼比例提高(P<0.05),伴视网膜/脉络膜炎的患眼比例明显降低(P<0.01),BCVA和CMT均显著改善(P<0.01),糖皮质激素平均用量明显减少(P<0.01)。终末随访时82%的患者糖皮质激素用量≤5mg,所有患者均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随访期间发生治疗失败事件13次,延长ADA治疗间隔的患者12例(57%),未发现与ADA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ADA治疗VKH综合征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减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延长ADA治疗间隔是有效的,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顽固性葡萄膜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4月至2019年1月反复发作葡萄膜炎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病变39例(4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玻璃体手术联合局部或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术前及术后视力、炎症反应、糖皮质激素用量及手术后并发症, 并重点观察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术后随访5~3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提高有38眼(86.36%, 38/44), 视力稳定4眼(9.09%, 4/44), 术前光感术后仍是光感2眼(4.55%, 2/44)(Z=2.45, P<0.001)。所有患者术前应用糖皮质激素, 术后仅8例合并全身综合征的患者服用维持剂量激素, 术前反复发作的葡萄膜炎均得以控制。术后葡萄膜炎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结论玻璃体手术可改善视力, 明显减少葡萄膜炎的复发, 降低全身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使用频率, 术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治疗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其对全身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纳入2018-01/2019-09确诊为难治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采用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的患者19例21眼,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后1、2、4、6mo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炎性玻璃体混浊评分、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剂量,并与基线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眼基线平均BCVA 0.671±0.469,CRT 369.667±177.100μm,眼压14.26±3.44mmHg。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1、2、4、6mo后BCVA较基线显著改善(P<0.05)、CRT较基线降低(P<0.05)、玻璃体混浊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期间,部分患者眼压较基线升高,但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眼压均在正常值范围。基线时,患者6例6眼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平均剂量为35.8mg/d; 随访6mo时,仅2例患者需口服醋酸泼尼松(平均剂量为5mg/d)。除3例白塞病患者在4~6mo期间黄斑水肿复发外,其余患者随访至6mo均未复发。

结论: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治疗非感染性难治性葡萄膜炎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视力,减轻黄斑水肿,减轻玻璃体炎症,减少系统性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治疗中间葡萄膜炎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为系列病例研究.选择16例(16只眼)并发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术后随访5~32个月,平均(14.25±7.9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视力、术后并发症及中间葡萄膜炎的复发情况.结果 16例(16只眼)患者中,有4例分别患有肺结核、多发性硬化、Beheet综合征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性疾病,其余12例无系统性疾病.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糖皮质激素治疗史,使用时间为6~16个月,平均(9.94±2.67)个月.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包括重度玻璃体混浊伴机化5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6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玻璃体积血2只眼,黄斑前膜伴玻璃体机化2只眼,所有患眼均出现周边部视网膜新生血管.术后并发白内障3只眼,牵引性视网膜脱离1只眼.术后4例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14只眼,视力下降2只眼,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23,P<0.05).术后未见中间葡萄膜炎复发者.结论 对严重或药物控制不佳而出现玻璃体视网膜并发症的中间葡萄膜炎患者采用经平坦部的玻璃体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力,减少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Vogt-Koyanagi-Harada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Yang P  Wang H  Zhou H  Zhong H  Li F  Huang X  Zhong H  Fu T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196-199
目的 分析观察Vogt-Koyanagi-Harada(VKH)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寻找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在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确诊为VKH综合征,并经系统治疗及随访≥1年的82例(164只眼)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8例(56只眼)为初发性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54例(108只眼)为复发性患者(外院间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用苯丁酸氮芥治疗≥1年;所有患者均联合中药治疗;将外院间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54例患者与本院系统性治疗的28例初发性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例初发性葡萄膜炎患者经系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年,视力均显著提高;96.4%患者的葡萄膜炎完全控制。54例复发性患者经苯丁酸氮芥治疗≥1年后,视力有不同增加者95只眼(88.0%);葡萄膜炎完全控制者51例(94.4%);54例外院间断性大剂量行糖皮质激素治疗者,葡萄膜炎均有复发或炎症持续存在,且其视力明显低于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苯丁酸氮芥治疗后的视力。结论 初发性VKH综合征患者应给予足量及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对复发患者,苯丁酸氮芥是一种有效的药物;中药在促进葡萄膜炎的恢复和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Vogt-小柳原田(VKH)综合征患者不同病期血-房水屏障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VKH综合征患者77例(144只眼)根据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后葡萄膜炎期组10例(20只眼)、前葡萄膜受累期组27例(50只眼)、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组23例(41只眼)和消退期组17例(33只眼)。对照组50例(100只眼)。应用激光前房蛋白细胞测定仪(LFCM)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测各期患者前房闪辉和前房细胞数。 结果 后葡萄膜炎期患者裂隙灯检查前房细胞和前房闪辉均为0级(20只眼),LFCM检测前房细胞数为(0.9±0.6)/0.5 mm3,与正常对照组(0.8±0.6)/0.5 mm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99),前房闪辉值为(9.7±3.4) pc/ms,高于对照组(5.3±2.3)pc/m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前葡萄膜受累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25只眼(1+)、19只眼(2+)和6只眼(3+),前房闪辉为27只眼(1+)和23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3.7±6.5)/0.5 mm3、(40.8±17.6)/0.5 mm3、(75.7±25.5)/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1.4±12.8) pc/ms、(133.4±59.5) pc/ms。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19只眼(1+)、15只眼(2+)、7只眼(3+),前房闪辉为24只眼(1+)、17只眼(2+),LFCM前房细胞数分别为(11.2±5.4)/0.5 mm3,(29.6±14.4 )/0.5 mm3、(69.3±22.2)/0.5 mm3,前房闪辉值分别为(34.9±14.3)pc/ms、(150.9±83.3)pc/ms,前葡萄膜受累期和前葡萄膜炎反复发作期患者前房闪辉值和前房细胞数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消退期患者裂隙灯前房细胞为0级(33只眼), 前房闪辉为0(15只眼)和18只眼(1+),LFCM前房细胞数为(1.0±0.7)/0.5 mm3,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前房闪辉值分别为(9.5±4.8)pc/ms、(30.0±12.3) pc/ms, 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VKH综合征各期均有不同程度血-房水屏障的破坏,但并非各期均有炎症细胞存在,此结果对VKH综合征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5, 21: 363-366)  相似文献   

9.
葡萄膜炎药物治疗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Yang PZ  Wang H  Zhou HY  Yu Q  Zhong H  Huang XK  Fu T  Chen L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79-682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中的误区和可能原因。方法收集2000年4—10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葡萄膜炎专科就诊的154例患者(268只眼)的完整资料,归纳、分析其治疗资料,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给药途径、剂量和治疗时间以及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情况。结果154例(268只眼)患者中糖皮质激素滴眼数、结膜下或球后注射眼数及全身应用例数的使用率分别为90.3%、84.0%及92.9%,而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中静脉滴注者占85.3%。Behcet病(37例)、前葡萄膜炎(30例)及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14例)患者的既往治疗情况显示,县级、地市级和省级医院(包括省级以上医院和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糖皮质激素应用中普遍存在着大剂量滥用或滴眼剂使用不当的现象。154例葡萄膜炎患者中抗生素滴眼数、结膜下注射眼数及全身应用例数的使用率分别为97.0%、71.6%及83.8%;仅6例(3.9%)应用了其他免疫抑制剂。结论内源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尤其是Behcet病、前葡萄膜炎及Fuchs虹膜异色性葡萄膜炎患者治疗中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现象相当普遍;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途径、剂量及治疗时间应根据葡萄膜炎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等而定;非感染性葡萄膜炎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79-682)  相似文献   

10.
周伟  李学喜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8):1558-156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03/2012-10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20例24眼进行观察,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术中均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随防6~12mo,23眼(96%)视力得到不同程度提高,6眼(25%)术中虹膜出血,2眼(8%)术后前房炎症反应,1眼(4%)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是目前治疗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较为有效的方法,可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提高视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治疗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1998年6月至2001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9例(11眼)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其中7例(9眼)未I期植入人工晶体,另2例(2眼)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术后随访3个月到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月所有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0.6的6眼,0.3~0.6的3眼,另2眼最佳矫正视力0.1~0.3;术后并发症有手术后一周内前房的纤维索性渗出4例(5眼),经药物治疗后很快吸收;术后复发性葡萄膜炎2例(2眼)均为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眼,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晶体超声碎核术是治疗晶体半脱位合并葡萄膜炎最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并发症少,视力恢复满意,但I期植入缝线型人工晶体可能导致葡萄膜炎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ehcet病(BD)葡萄膜炎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与风湿免疫科门诊随诊的12例(16只眼)复发性BD葡萄膜炎患者给予依那西普治疗.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采用依那西普25 mg溶于1 ml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初始频率为每周2次,根据疗效和患者经济状况减为每周1次.用药前及每次随诊检查裸眼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情况,必要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B超等检查.观察终点为眼部炎症反应明显好转或因各种原因停药.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至少有单眼视力改善,3例视力无明显改善.16只眼中,10只眼(63%)治疗后视力改善,6只眼(37%)视力同治疗前,无视力减退眼;7只眼(44%)视力提高≥2行.所有患者眼前、后节炎症反应均明显好转或基本消退.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依那西普治疗复发性BD葡萄膜炎具有较好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曲安奈德作为合成的长效皮质类固醇具有强力持久的抗炎作用,临床可用于治疗葡萄膜炎、黄斑水肿等多种疾病,但可能会导致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或高眼压,需引起重视。现将我科收治的4例6眼因球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致糖皮质激素性高眼压的病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4例6眼,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16~40岁。1例2眼因葡萄膜炎全身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后多次复发;2例3眼葡萄膜炎患者合并有2型糖尿病不宜全身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例同时有中度近视,另有1例有高度近视;1例1眼外伤致晶状体脱入玻璃体腔行玻璃体、晶状体切除后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结核性葡萄膜炎矛盾反应的临床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2020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结核性葡萄膜炎初始抗结核治疗后出现矛盾反应者8例(10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平均随访(10.0±5.6)个月。主要指标眼前节、及眼底表现,治疗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5.0±10.8)岁。8例患者中1例(12.5%)患活动性肺结核,6例(75.0%)可疑既往肺结核感染,1例(12.5%)无明确结核病史。矛盾反应发生于初始抗结核治疗后平均(0.9±0.3)个月(0.5~1.5个月)。其中脉络膜结核瘤2眼(20.0%),表现为瘤体扩大,表面视网膜脱离;全葡萄膜炎3眼(30%),表现为前房、玻璃体炎性反应加重,黄斑水肿加重;中间型葡萄膜炎2眼(20%),表现为玻璃体混浊加重;匐行样脉络膜炎3眼(30%),表现为眼底黄白色病灶增多、高自发荧光区域增多。所有患者在矛盾反应出现后在抗结核同时全身或局部加用糖皮质激素,炎性反应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结核性葡萄膜炎患者矛盾反应多发生于肺结核非活动期初始抗结核治疗1个月左右,规范抗结核和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可明显减轻矛盾反应。(眼科,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筋膜下注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方法:对已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5~20mg/d,1wk左右、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患者联合环磷酰胺眼球筋膜(Tenon囊)下注射。环磷酰胺注射浓度为20g/L,每次注射1~2mL,每2~3d注射一次。一般注射3~5次。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wk后改为强的松40mg/d口服,逐渐减量,总疗程3mo。结果:葡萄膜炎完全控制:24例32眼;基本控制:12例10眼;无效:1例1眼。经随访2a未见全身并发症发生。结论:环磷酰胺筋膜下注射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葡萄膜炎,疗效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安全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对利福布汀相关性前房积脓型葡萄膜炎的认识、诊断及治疗能力。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4例(24眼)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或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感染患者应用利福布汀后发生前房积脓型葡萄膜炎的眼部临床表现及其治疗随访结果。结果本组病例中,男性13例、女性1例;年龄24~78岁,平均(42.50±14.29)岁;体重44~73 kg,平均(54.21±9.07)kg。CD_(4)^(+)T淋巴细胞(19~260)个/μL,平均(91.07±59.36)个/μL。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同时或先后)急性发作眼红、眼痛、畏光、视力明显下降。大量角膜后沉积物,前房纤维素性渗出,前房积脓,虹膜后粘连。眼底无法窥及。B超示玻璃体大量团状强回声影。治疗:14例均给予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扩瞳剂治疗。1例除局部治疗外给予全身应用甲泼尼龙40 mg, 3 d。14例(24眼)患者眼部病变均迅速完全缓解,8眼葡萄膜炎复发。结论 随着利福布汀的广泛应用,利福布汀相关性葡萄膜炎日益增多,医师应重视这种潜在的并发症。认识此病,可以避免前房穿刺、玻璃体注药、玻璃体切除术等有创操作。及时治疗可大大提高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匐行样脉络膜炎的短期效果,探讨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结核性匐行样脉络膜炎患者16例(20眼)。方法 抗结核治疗方案为前2个月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四联一线药物,后4个月合用异烟肼和利福平;抗结核开始2周后联合口服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治疗,初始剂量为1 mg/kg/日,根据病情逐渐减量,维持6个月;开始用药后1、2、3、6个月进行随访复查。随访时记录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照相(FAF)、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以及是否有玻璃体细胞,以判断治疗效果。主要指标 治疗有效及复发的眼数,并发症。结果 11例13眼(68.8%)经抗结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6个月病灶稳定,其中8例(72.7%)严格遵循治疗方案。10例在抗结核之前有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史,其中5例(50%)在6个月时病情未稳定,1眼(5%)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6例抗结核之前未用糖皮质激素,随访6个月时病情均稳定(100%)。结论 抗结核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匐行样脉络膜炎在6个月时多数患者病灶稳定,抗结核前有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36例(44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术后,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7眼(61.3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术中发生前房积血2眼(4.55%),后囊破裂1眼(2.27%);术后瞳孔均能维持圆形居中。术后并发症:早期角膜水肿14眼(31.82%);前房轻度炎症反应39眼(88.64%);1周后出现成形性前房渗出1眼(2.27%);后囊浑浊7眼(15.91%)。结论 超声乳化品状体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梅毒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临床及检验确诊为梅毒性葡萄膜炎患者29例,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29例患者中15例为双眼发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岁.以眼红痛视力下降等为主诉,诊断35只眼梅毒性脉络膜炎,其中29只眼同时诊断梅毒性视网膜血管炎,12只眼梅毒性后葡萄膜炎继发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2只眼梅毒性前葡萄膜炎;5只眼梅毒性全葡萄膜炎.30只眼发病1个月内来就诊,治疗后3个月内视力明显提高,眼底病变完全消退.12只眼距发病3个月内来就诊,之前均被外院误诊,并接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眼底病变消退6个月到2年不等.结论 梅毒性葡萄膜炎以性脉络膜炎最常见,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Beh et病的眼底表现为视网膜炎和视网膜血管炎 ,若不尽早诊断和治疗将会导致严重视力丧失。作者采用静脉内大剂量糖皮质激素(HDIST)治疗 5例伴有急性后部葡萄膜炎 (视网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视乳头炎和玻璃体炎 )的Beh et病患者 ,治疗方案为静脉输入甲基泼尼松龙 1 g× 3天 ,后改为口服甲基泼尼松龙1mg/kg/日 ,依病情逐渐减量或停药 ,维持量为1 0mg/日 ;同时辅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例 1 :3 1岁女性 ,左眼视力 0 2 ,眼底可见视网膜血管炎、玻璃体炎和黄斑水肿 ,给予HDIST治疗后 ,口服甲基泼尼松龙 ,并给予硫唑嘌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