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2%~7.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率高达25%~26%。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科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手术,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4月~2013年4月确诊颅内动脉瘤破裂致SAH的住院患者32例,均经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术后常规进行预防脑血管痉挛、预防并发症等治疗,观察记录患者临床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3例手术中动脉瘤发生破裂出血,无术中死亡。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21例生活质量良好,7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者,3例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者,1例死亡。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性护理措施。方法对50例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积极配合医生,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总结出规范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术后50例颅内动脉瘤腔达100%闭塞者34例,95%闭塞者11例,90%闭塞者4例,1例术中死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在6个月临床随访中49例患者无再出血发生。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配合默契,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好系统性与规范性的护理是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4.
罗婷  陶红梅 《海南医学》2011,22(6):153-15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术前护理。方法对2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术前护理: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观察,避免一切易诱发SAH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做好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本组21例患者顺利度过待手术期,1例死亡。结论精心的术前护理是成功度过术前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在全麻下给予开颅清除血肿,并行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结果:31例患者中,无一例死亡,术后19例患者恢复良好,7例患者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患者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2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伴有颅内动脉瘤增加了该病的危险系数,死亡率增高。当发生SAH后,颅内压力增高,脑血管痉挛,脑代谢障碍等情况易诱发脑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一旦发生破裂,血液直接进入颅底脑池的蛛网膜下腔,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脑疝形成,脑干受压,造成病员中枢性呼吸衰竭,引发死亡。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N)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微导管技术以及医用材料学的发展,使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获得了长足进步[1],有效地降低了AN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但是,术前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血管痉挛、梗阻性脑积水等并发症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熟悉上述并发症的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有不少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应用标准化的神经心理学测量能对认知功能全面检查。认知损害与治疗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程度等因素有关。对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循证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aSAH患者,运用循证护理理念,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问题,实施具体护理措施.结果:治愈18例,治疗好转13例,死亡5例,其它4例.结论:运用循证护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降低aSAH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脑积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脑积水是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蛛网膜下腔纤维化有关,新的脑脊液循环理论认为与中枢神经系统微血管渗透压、静水压有关。影响慢性脑积水的因素复杂,目前还没有确切的防治措施,本文对近年来脑积水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并总结11年来本科共收治的65例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避免一切易诱发脑动脉瘤SAH后再次出血的诱因,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病情变化。结果治愈40例,治疗好转14例,死亡4例,其它7例。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对预防脑动脉瘤再次出血以及保障脑动脉瘤手术、栓塞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探讨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在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治疗与护理结果表明,治愈41例,有效好转12例,死亡2例,其他7例。结论:在治疗脑动脉瘤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患者再次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病因为脑动脉瘤。本文结合我院收治的40例动脉瘤性SAH分析其发病原因。并提出动脉瘤性SAH的发病既有内在原因,亦有外在因素,结合临床看儿童时期发育缺陷起主要作用,而老年人的高血压动脉硬化在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人选标准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68例,按照Hunt-Hess分级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情况进行分级,分为Hunt-Hess Ⅰ~Ⅲ级组和Hunt-HessⅣ~Ⅴ级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手术时机分为早期手术组(发病后3d内),中期手术组(发病后4~7d内)和晚期手术组(发病7d以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方法对手术临床预后进行评价.分别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对两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不同手术方式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 Ⅰ~Ⅲ级患者中,不同手术时机的预后良好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unt-HessⅣ~Ⅴ级患者中,早期手术的预后良好率高于晚期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方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无明显影响,手术时机对Hunt-Hess Ⅰ~Ⅲ级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早期手术可提高Hunt-HessⅣ~Ⅴ级患者的预后良好率.  相似文献   

18.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年12月…  相似文献   

19.
李松年 《微创医学》2012,7(2):192-193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因动脉瘤破裂引起,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中约占85%[1]。治疗上除了应尽早处理动脉瘤外,还需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否则,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以及可能发生的脑积水将影响治疗的效果。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经头颅CT、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的此类患者47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症状性血管痉挛18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Liu WG  Yang XF  Cao F  Zheng XJ  Shen H  Fu WM  Lü ST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40-1043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影像学和腰椎穿刺证实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186例中55例(29.6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反复SAH发作患者的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不同动脉瘤治疗方式组(手术夹闭或栓塞)患者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是否使用抗纤溶药物(AFD)治疗对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Ⅲ级[OR=2.549,95%可信区间(CI)1.406~4.517]、临床状况不良(OR=2.342,95% CI 1.320~4.159)和反复SAH发作(OR=2.492,95% CI 1.394~4.448 )是影响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FisherⅢ级、临床状况不良和反复SAH发作是症状性血管痉挛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根据蛛网膜下腔积血量、入院时临床状况和SAH发作次数预测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