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柴油机球墨铸铁曲轴和合金铸铁导套采用氨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混合气体在570℃氮碳共渗4~5 h。测定了经过和未经过氮碳共渗处理的曲轴的疲劳性能和导套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经氮碳共渗的曲轴的疲劳强度较未经氮碳共渗的曲轴高46%;经500 h的耐久试验后,经过氮碳共渗的导套的最大磨损量仅为0.01 mm,其耐磨性与未经氮碳共渗的导套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球铁曲轴常常由于渗氮层薄、质量不稳定而引起断裂失效,本课题研究了球铁曲轴加氧渗氮工艺。对球铁试样经570℃、580℃,不同氨气流量和氧加入量渗氮4h后的表面硬度、渗层深度及渗层组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氧渗氮可获得比常规气体氮碳共渗更高的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优选出的适合于球铁曲轴的加氧渗氮工艺为:570℃保温4h,氨气流量2000L/h,氧气流量10L/h,炉压35mm水柱;或580℃保温4h,氨气流量1800L/h,氧气流量10L/h,炉压35mm水柱,二种工艺均可获得深度超过0.20mm、表面硬度600HV0.1以上的渗层。  相似文献   

3.
苏大任 《铸锻热》1996,(3):27-31
大型气体渗氮连续炉,用于球墨铸铁曲轴氧氮共渗。气源为氨加空气,体积比为90:10或95:5,相应共渗温度为600℃或570℃。敢主要成份为氨气和氢气,属可燃可爆气体。  相似文献   

4.
对比了球墨铸铁曲轴经正火加气体氮碳共渗及正火后盐浴硫氮碳共渗的抗疲劳性及耐磨性。曲轴的平面弯曲疲劳及台架耐久试验表明:两种低温化学热处理工艺处理后的曲轴比正火加中频淬火曲轴耐磨性及耐疲劳性均有明显的提高,但气体氮碳共渗曲轴略优于盐浴硫氮碳共渗曲轴。  相似文献   

5.
我厂195S柴油机球铁曲轴,经连续炉氧氮共渗后,轴颈尺寸受到控制,达到工艺要求。氧氮共渗同其他化学热处理一样,零件经处理后,尺寸发生一定的变化,探明其影响因素,有效地控制其变量,是球铁曲轴能否应用此工艺来提高耐磨性和疲劳强度的关键。1.工艺试验1.1试验条件1.1.1材料牌号QT600-3,毛坯经正火处理,石墨级别1A-2B,珠光体量85%以上,机械性能达到QT700-2以上。1.1.2试样尺寸见图1,尺寸测量用JDS万能测量仪。1.1.3设备:改装的y-36气体渗碳炉。1.1.4工艺参数:工艺I:570℃×3h,氨:空气=95:5(体积比)…  相似文献   

6.
我厂于1982年建成了国内第一条气体软氮化(氧氮共渗)自动线,具备年产195柴油机曲轴8万根的能力。经鉴定,共渗处理后的球铁曲轴,其疲劳强度和耐磨性均比中频  相似文献   

7.
38CrMoAl钢气体氧氮共渗处理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自制的低温气体多元共渗控制系统,在570℃于可控气氛下(氨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8:1)对38CrMoAl钢进行了2 h氧氮共渗处理.采用OM、XRD分析,显微硬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等手段,研究了38CrMoAl钢经共渗处理后的表面组织形貌、硬度与耐磨耐蚀性能.结果表明,38CrMoAl钢气体氧氮共渗后渗层深度为0.25 mm,表面有15 μm左右均匀致密的白亮层,渗层主要由ε-Fe2~3N和γ'-Fe4N和少量的α-Al2O3组成,表面硬度为780~1130 HV0.1,与原材料相比,经过氧氮共渗处理后的样品的耐磨性和抗蚀性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用滴尿素溶液的方法对W6Mo5Cr4V2钢进行氧氮共渗处理和在氨气与水蒸气环境中对H13钢进行氧氮共渗处理。利用SEM、XRD、显微硬度计和数码相机等研究氧氮共渗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两种氧氮共渗工艺均可在两种钢表面形成光滑、稳定、无裂纹的渗层。H13钢氧氮共渗工艺能得到共渗组织为Fe3O4和Fe3N的化合物层,且渗层厚,硬度梯度平缓,渗氮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工艺,利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渗层组织、表面硬度、相组成和截面形貌,讨论了空气和汽油的比率对渗层组织、相组成及显微硬度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40Cr钢空气/汽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是可行的;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渗层硬度和厚度随着汽油/空气比例的增加而增加,试样表面的相组成随着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并且氧能促进共渗.  相似文献   

10.
喷砂预处理与离子氮碳氧硫复合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厉  杨再强  韩西 《金属热处理》2013,38(2):112-115
按照不同共渗工艺参数,分别对38CrMoAl钢试样进行喷砂预处理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复合处理和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处理.结果表明,喷砂预处理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复合工艺有利于缩短共渗时间和降低共渗温度;在相同的共渗介质与共渗参数下,喷砂预处理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复合处理的表面硬度可达913 HV0.2,渗层厚度大约为0.33 mm,比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分别增加了35%和43%;经喷砂预处理离子氮碳氧硫共渗复合处理后耐腐蚀性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对球铁曲轴气体氮碳共渗后渗层鼓泡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原气体氮碳共渗工艺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使曲轴气体氮碳共渗后渗层的鼓泡率及产品的降级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大型气体渗氮连续炉,用于球墨铸铁曲轴氧氮共渗.气源为氨加空气.体积比为90:10或95:5,相应共渗温度为600℃或570℃,炉气主要成份为氨气和氢气,属可燃可爆气体.炉子出现负压,意味着炉外空气可侵入炉内。在炉体密封良好的条件下,炉子运行会不会出现负压,负值多少?持续时间多长?会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这都是设计、使用这类炉子时最为关切的问题。前奏小车的运行使炉子周期性地出现负压,持续时间约50秒;检修炉门的启用同样出现负压。且炉外空气侵入明显、操作时间长达数分钟.炉子长期运行结果,在上述情况下,仍是安全作业。氨加空气作为连汝炉的氧氮共渗气源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采用CO2+NH3气氛对40Cr和42CrMoA钢曲轴进行氮碳共渗正交试验,确定了钢曲轴优化的工艺参数,该工艺与原乙醇+NH3氮碳共渗工艺比较,钢曲轴的组织和疲劳性能无明显差异,但新工艺比原工艺更经济。  相似文献   

14.
曲轴(42CrMoA)经NH3+CO2气体氮碳共渗后表现硬度未达到要求,经试验采用500℃保温15h氨分解率控制在15%-25%范围内的工艺重新渗氨,表面硬度达到技术要求,金相组织合格。  相似文献   

15.
采用金相分析、显微硬度测试和防锈性湿热试验等方法对比研究了W6Mo5Cr4V2高速钢经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W6Mo5Cr4V2高速钢经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都可获得具有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的渗层组织;氧氮共渗层的硬度明显高于普通气体渗氮,而渗氮后氧化的渗层硬度与普通气体渗氮相差不大;在选择合适通空气量和后氧化温度的条件下,氧氮共渗和渗氮后氧化处理都可获得优于普通气体渗氮的防锈性能,其中以30%(vol.)空气量氧氮共渗试样表面的防锈性能最好,其次是渗氮 350 ℃后氧化处理的试样.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东南亚沿海地区使用的大型轧钢机拉杆(材料为42CrMo钢)易发生腐蚀磨损的问题,采用单热源脉冲离子渗氮炉对拉杆进行氮碳共渗+后氧化复合处理。通过对模拟试样的预氧化工艺、氮碳共渗工艺及后氧化工艺的研究,得到了满足产品要求的复合处理工艺:350℃×2 h预氧化;550℃×24 h氮碳共渗(炉压为260 Pa, NH3∶CO2=20∶1)和520℃×2 h氮氧共渗(炉压为300 Pa, NH3∶O2=6∶1),共渗完毕,关闭电源,同时以0.5 L/min向炉内通入空气,直至炉温降到300℃,打开炉盖,待试样冷至150℃左右,迅速在试样表面均匀涂上防锈油。在此复合工艺下,渗层深度达到0.39~0.41 mm,化合物层达到10~12μm,与同工艺无预氧化试样渗层及化合物层厚度相比均增加;经盐雾试验检测,试样在70 h后出现腐蚀斑,和只经氮碳共渗处理无后氧化处理相比,耐蚀性提高。  相似文献   

17.
45钢重型卡车曲轴的表面强化处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磨损、旋转摩擦和扭转试验对调质态45钢曲轴试样经不同的表面强化处理如感应淬火处理、液体氮碳共渗处理、气体氮碳共渗处理后的扭转强度、耐磨性差异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和选择出合适的表面强化处理工艺以满足曲轴的工作状态要求。结果表明,45钢曲轴感应淬火在性价比方面,最具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铸造技术》2015,(12):2861-2866
对球墨铸铁和灰铸铁铸造曲轴试样调质预处理,制备成圆片状试样,预磨抛光处理后,进行离子碳氮共渗工艺处理,加热至570℃保温6 h炉冷至室温,制备成碳氮共渗试样,对共渗前后试样做金相和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试样共渗后表层有明亮层,渗层厚度为120~210μm,硬度明显增加;试样共渗后表面硬度的显著提高,对耐磨损性能有较大的改善。对比试验结果证明:离子碳氮共渗后铸铁耐磨性有所提高,球墨铸铁比灰铸铁耐磨损性能有较大改善,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42CrMo钢为材料,通过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空气进行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层形貌、渗层厚度、渗层物相和截面硬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空气具有显著的催渗效果,且以空气流量为0.3 L/min的效果最佳,截面硬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氮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从传统离子氮碳共渗的56.12 k J/mol降低到25.27 k J/mol。同时,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42CrMo钢为材料,通过在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空气进行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采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对渗层形貌、渗层厚度、渗层物相和截面硬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离子氮碳共渗过程中添加适量的空气具有显著的催渗效果,且以空气流量为0.3 L/min的效果最佳,截面硬度也得到大幅度提高。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中氮原子的扩散激活能从传统离子氮碳共渗的56.12 k J/mol降低到25.27 k J/mol。同时,对离子氮碳氧多元共渗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