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关系:锆石U- Pb定年、Hf- O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证据
引用本文:刘涛,田世洪,王登红,张玉洁,李贤芳,侯可军,杰肯·卡里木汗,张忠利,王永强,赵悦,秦燕.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关系:锆石U- Pb定年、Hf- O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证据[J].地质学报,2020,94(11):3293-3320.
作者姓名:刘涛  田世洪  王登红  张玉洁  李贤芳  侯可军  杰肯·卡里木汗  张忠利  王永强  赵悦  秦燕
作者单位:1)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南昌,330013;2)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1)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南昌,330013;2)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37;3)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〇六队,新疆阿勒泰,836500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深部探测技术示范”项目(编号2017YFC0602700)“同位素地球化学与配套深部探测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7YFC0602705)和东华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配套经费(编号1410000425)联合资助的成果。
摘    要: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阿尔泰造山带,是中国主要的稀有金属矿床产地之一,但前人工作程度较低、研究工作较少,其岩石成因和成矿机制有待于深入系统研究。文章系统研究了新疆卡鲁安含矿伟晶岩、无矿伟晶岩、外围花岗岩、外围伟晶岩、角岩、片岩、板岩等全岩样品的主量元素、稀土微量元素、Pb- Sr- Nd同位素以及锆石U- Pb定年和Hf- O同位素,旨在揭示卡鲁安矿区花岗岩与伟晶岩形成时代、岩浆起源及其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代学数据显示,卡鲁安矿区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含矿伟晶岩和外围伟晶岩锆石SIMS U- Pb年龄分别为407. 9±2. 3Ma( n =25,MSWD=1. 4)、205. 0±12. 0Ma( n =6,MSWD=2. 2)和205. 0 Ma。外围黑云母花岗岩以高SiO2(71. 16%~75. 39%)、高CaO(1. 15%~1. 85%)、低Fe2O3/FeO (<0. 4)、过铝质(A/CNK=1. 04~1. 09) 和富碱性暗色矿物(>8%)等为特征。在稀土微量元素组成方面,具有弱分异的Zr/Hf(25~55)和Nb/Ta(5. 4~8. 8)比值,相对富集Rb、Th、U、Pb、Hf和LREEs,亏损Ba、Nb、Sr、P、Ti等元素,为典型的弱分异S型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一套变质沉积岩。在Hf- O同位素组成方面,含矿伟晶岩( ε Hf( t )=-0. 2~2. 0, δ 18O=7. 88‰~10. 87‰)和外围伟晶岩( ε Hf( t )=-0. 7~8. 1, δ 18O=6. 87‰~9. 48‰)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 ε Hf( t )=1. 3~7. 4, δ 18O=8. 62‰~10. 08‰)具有一致性,指示含矿伟晶岩和外围伟晶岩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源区。黑云母花岗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 Sr- 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指示由片岩、板岩部分熔融产生的;同时,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也展现出类似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配分模式,但其∑REE含量明显低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表明这些伟晶岩可能与外围黑云母花岗岩具有成因关系。但黑云母花岗岩比伟晶岩成岩时代早近200 Ma,所以伟晶岩不是外围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分异的产物。值得关注的是2件含矿伟晶岩与片岩、板岩具有类似的稀土微量元素配分模式、类似的Pb- Sr- Nd同位素组成和Nd同位素模式年龄,表明伟晶岩也与片岩、板岩部分熔融有关。外围伟晶岩、含矿伟晶岩和无矿伟晶岩的CaO/Na2O比值(0. 01~0. 19)指示其物源是以泥质岩为主;而黑云母花岗岩CaO/Na2O比值(0. 36~0. 51)指示源区以砂屑岩为主。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黑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是由相同源岩的不同岩性(贫黏土的碎屑岩与富黏土的泥质岩)经不同时代构造演化的产物,其源岩均来自库鲁木提群(S2- 3 KL )的片岩和板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关 键 词:花岗岩  伟晶岩  锆石U-  Pb定年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成因关系  硬岩型锂矿床  新疆卡鲁安
收稿时间:2020/5/20 0:00:00
修稿时间:2020/8/27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